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品牌”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假如我们愿意接受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的排名定义,那么从名列第一的中国国酒茅台数到今天,“品牌”概念已经存在了418年。
假如我们关心的是品牌的“管理模式”,那么从宝洁创始品牌管理概念到今天,也已经157年了。
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我们对于“品牌管理”的认识,始终没有离开“如何通过管理品牌形象(包括外显形象和内隐人格等)来影响受众的品牌知觉”这件事。
成功的品牌会通过长时间对于消费群众的不断探索和经营,让品牌的种子在群众心底深深根植,以至于最后让消费群众生出根深蒂固的幻觉:这是我的品牌!品牌就是我,我和这个品牌心心相印,我和这个品牌不可割裂,它是我“自己人格”的外在延伸。
几百年来,所有伟大的品牌都从事着很类似的工作:寻找“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那一瓢锁定的目标群众,然后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不断“专注而重复”地通过“理性结合感性”手段传播设计好的品牌形象,不断设法在目标群众的心里根植和强化这个品牌形象,通过量变产生质变,最终实现了品牌人格和消费者人格直接的无缝对接。
这样的套路,至少在过去100年里,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包括宝洁在内的众多世界级品牌因此崛起,也因此光辉灿烂。
但是,在最近几年里,曾经的世界级品牌,例如宝洁、JC Penney、SEARS等等,纷纷遭遇各种挫败,利润下滑,市场份额明显缩水,有些甚至传闻即将面临倒闭。
这些世界级品牌也会因此而陨落吗?为什么曾经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在今天似乎开始失效?是因为企业所面对的消费特征、外部环境已经变了?还是因为方法本身经不起时代考验?
个人看法是,传统品牌管理方法的褪色,一方面来自于全球行业大环境的变化:从大工业思潮下的专业分工转向为大量客制甚至用户直连制造(Customer To Manufactory);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消费者人心的改变:包括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以及因此形成的碎片化的日常生活。
这样碎片化的时代,进一步强化了每个人的孤独感,在孤单的星球上,孤独地进行只属于个人的碎片化消费。孤独的碎片化消费代表着传统基于群众行为的市场营销已经发生质变,传统上通过群体消费性格来构造大众品牌的策略自然难以为继,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一切变化,和“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存在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和大数据时代的勃兴密不可分。
拿前一阵子网络上爆红的“百雀羚长图片营销”为例,基本上就是为微信这样一种具备无限滑动,但屏幕视窗大小受限的传播平台,制作了一个比较少见、有趣,但是在“互联网+”情景里制作成本又相对低廉的广告呈现方式,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起到博眼球、赚流量,同时实现受众喜大普奔的传播效果。实质上整件事和“长图片营销”本身关系不大(因为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能够博眼球),重点是利用了“互联网+”里“网网相连”的特性,有效接触到了对这种表现方式饶感兴味、深受吸引、进而欢喜赞叹的受众,让他们不仅喜闻乐见,更愿意转发传播,进而形成比较大的影响力。
传统品牌管理方法的局限在于必须事先定义好品牌和受众(品牌战略),知道他们在哪里(营销研究),通过什么渠道能够接触和影响到他们(大众传播)。这是很复杂也很花钱的过程。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尽管这个过程依然存在,但是成本已经大大降低:受众的行为轨迹是容易捕捉的(社交网络分析),受众和品牌的关系是交互形成的(自媒体经营),对受众的行为干预是可以通过社交过程植入的(互动营销),在这样一个网网相连的时代里,我们可以通过相对很低的成本,来实现传统品牌管理方法不容易达到的目标。
简单说,“互联网+”时代里的品牌管理建筑在基于大数据和数据科学的技术能力之下。通过社交网络里大量和用户交互的数据分析,通过在实体门店里的POS系统和摄像头所捕捉的人流、注意力、热点分析等,品牌应该有能力去描绘容易被我们吸引(以及不被吸引)的受众者的样貌,洞察他们的心理需求、消费痛点、潜在欲望等等,因此通过转化对这些对目标客群的深刻理解,形成接地气的品牌战略,并在自媒体里呈现真正能够吸引顾客的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等)。然后通过社交网络继续捕捉顾客对于我们品牌战略的反应,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和顾客进行互动和对话,通过社群推波助澜,网罗围绕顾客周边的人群,扩大品牌在“互联网+”里的范围和影响力,进而影响群众的看法,催化他们的行为,实现品牌管理最终的商业目的。
作为局外人,我们看不到百雀羚长图片营销背后究竟体现了多少的大数据分析和消费者洞察。我们只看见了刷屏量、转发量,看见了视觉营销在移动互联生活方式下的巨大作用:在碎片化时代里,人们在平凡日子里的每个片刻都过得太匆忙,实在没有时间精力去消化数量太多、丰富过度,但也非常零碎的品牌信息。
百雀羚的信息图呈现方式确实是有效的,但是在网络爆红的表象下,这个品牌究竟真的精准地触及了锁定的受众,还是只是单纯想要通过巨量刷屏,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那篇搭上顺风车的热门文章《哭了!百雀羚3000万+阅读转化不到0.00008》,似乎暗示了这次百雀羚长图片营销的作用更多的是后者。如果目标是转化率,那么百雀羚在“互联网+”的品牌运营手段上,显然远远还不及格。
实际上,在“互联网+”的时代里,不论是渗透率还是转化率都已经不再是重要的话题了,因为渗透率和转化率看的都是“面”的概念,看的是究竟在整个“面”里特定品牌的占有比例。在“互联网+”的时代里不是这样的,“面”并不重要,因为在“网网相连”的结构里,品牌可以接触到全网里的任何一个受众,这是一个“一对一”的时代,品牌需要建立的是和任何一个特定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任何“某一群人”。
我们重视的是品牌和每个人究竟想建立什么类型的关系?对于这关系究竟想建立到什么深度?
品牌必须有能力从“生态系”的视角考虑品牌管理。品牌不放弃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生态系里扮演某种角色;或者是最终享受消费结果的人;或者是决策者、把关者、信息提供者、财务支持者,甚至是“助攻”的人。
品牌必须充分认识到“一对一营销”的时代意义:
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厂商已经愈来愈能够通过精益生产来满足个别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数据科学的发展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突飞猛进,我们对于个别消费者的轮廓描绘和心理洞察能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由于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快速普及,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的引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和个别消费者进行自然地对话和互动,厂商已经有能力针对性地通过和消费者的互动,甚至通过制造群众话题事件(例如百雀羚长图片营销),来建立、改变受众的品牌知觉,进而决定他们的消费角色,影响他们实际的消费行为。而这一切的基础,建立在针对每一位消费者的轮廓描绘和心理洞察上。
作者周庭锐系云图科学计算创始人兼首席数据科学家;台湾大学兼任教授; 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商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南澳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本文来自《商学院》杂志7月刊)
超级商学院APP下载
[扫一扫] 二维码
IOS版
扫码下载
Android版
[扫一扫] 进入《商学院》微店
▼
获取商界新鲜资讯、聆听大佬领导“心经”
揭秘大公司里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学院校
这是一座开在你身边的《商学院》
《商学院》已经入驻以下平台
发稿网(QQ:599515669)是全国领先的在线新闻稿发布平台,团队由资深互联网专家组成,服务内容类涵盖软文发布、软文发布、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