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容运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内容,从广义上来说,报纸、图片、音像等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范畴;而本文要说的互联网领域的内容运营,是一种干预手段,常见于像微博、贴吧、B站等内容型的产品。本文主要从内容运营的价值以及运营模式来说明。

对于内容运营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产品的定位和调性

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

用户产生了内容的消费需求,才会有内容运营的存在价值,内容运营的作用就是给用户看想看的内容。细分用户的这层需求,主要有以下四种:

获取资讯,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深度阅读,知乎、36氪消费决策,什么值得买、小红书随便看看,微博、贴吧

传递产品的定位和调性

通过内容作为传递手段,让用户在接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产品的感知,产生固定印象。一款产品的定位和调性的重要性在于:一旦这个调性被成功树立起来,你就可以在用户心目中牢牢占据一个位置,并进而大大降低你以后要去建立用户认知的成本。比如知乎在早期采用邀请制,邀请一批互联网大咖入驻,给人的定位就是互联网领域专业用户聚集地。用户对一款产品的最直观的印象,来自包括UI设计、文案、首页等各个方面,下面通过两个APP的首页感受一下不同产品的定位和调性

如何塑造产品的定位,关键在于运用人员如何生产进而编辑内容,以达到期望的效果。下面重点讲内容运营的模式

内容运营的两个模式:传统运营模式、产品运营模式

在目前的内容运营工作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营为主,衍生出类似编辑这样的工作内容;还有一部分以产品为主,依托于产品运营的思路,产生了一些创新的玩法。所以,可以将内容运营模式分为传统运营模式和产品运营模式

传统运营模式

我们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传统运营模式

知乎日报。为了增强知乎的品质内容分发的能力,提升内容被浏览的次数和分布广度,知乎将用户产出的优质内容进行筛选、整合,通过独立APP的产品形态展现给用户。

虎扑体育。通过翻译国外媒体内容,满足用户差异化的需求,从而提升网站访问量。主要形式是由官方人员完成翻译和编辑,对人员要求较高。

传统运营的模式主要特点是高度依赖于运营人员的编辑和策划能力,但工作量较大。优势是由于运营人员全程参与内容的选题和编辑,可以很好的保证内容的质量,同时保证内容符合产品的调性,也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以上传统运营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传统运营也有劣势。首先,传统运营实际上是与用户分割开的。运营人员只是通过前期分析用户数据来判断内容的质量以及是否符合用户预期,在之后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其实是完全和用户割裂开的。

与用户割裂开是传统运营很难绕开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将内容融入到产品的整个流程中,打造场景化的内容满足用户需求。这就是用户运营的第二个模式:产品运营模式

产品运营模式

产品运营模式的具体可以分为:用户场景化、个性需求化和产品流程化

用户场景化。运营人员将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各个场景逐一列出,再对应各个场景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内容,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以猫眼电影的“购票”环节为例,用户在购票环节结束后其实还有其他的需求,比如了解电影院的实际情况、 周边的商圈配置等等。运营人员需要列出购票结束之后的后续需求清单,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制作内容,将类似的需求串联起来,满足用户的场景化需求。

个性需求化。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需求,但其实即使在同一个产品中,用户的特点、需求、偏好等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面对全部用户都只提供千篇一律的统一内容,那其实永远只是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这就是需要我们将用户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如年龄、兴趣爱好、活跃度等,再针对不同的分类提供个性化内容。

产品流程化。按照正常的操作流程,用户在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操作流程后,一般会关掉页面。这种情况往往存在这用户流失的可能,因为本来有些情况下用户完全还有继续操作下去的可能,但是产品的流程结束了,用户只能被迫结束。用户运营可以借鉴这种情况,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在已有的操作流程之后可以新增符合用户期望的需求内容,增加步长。

以我前段时间常用的外卖APP为例,用户在下单之后,一般都会不断刷新界面,查看商家接单以及骑手配送进展,要么 就是直接关闭了APP,等待送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推送相关的内容给用户,让用户可以打发时间,缓解用户焦急的等待情绪,那么其实也是间接的改善了用户的体验。比如,在饿了么APP完成下单之后,会在最终页面有一个“谁去取餐”的小游戏,让用户在等餐的过程中可以玩游戏,场景化更明显、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