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点告诉你为什么做内容成为2016年互联网内容运营最火的三个字

什么是做内容?

如果要问到底什么是“做内容”,恐怕没人能给出明确定义。不过这倒不妨碍人们在说起它时各种信手拈来,比如淘宝包括“淘宝头条”在内的各大栏目,小红书的各种“必买清单”,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营销公众号,当然也少不了各类视频(美其名曰“生活美学”)。为了加快速度达到受众,最好使用网红和 KOL——不过他们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价值,倒是没人真正去计算过。

它们共同的目的,就是可以吸引在互联网上游荡的消费者的目光。因此不可避免地,琢磨“如何制造一个爆款”或者使用各种办法蹭热点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在王宝强离婚案闹得沸沸扬扬那会儿,淘宝从卖童车的到卖女鞋的都飞快地写出了相关主题的帖子,而淘宝,竟然也把它们攒了个堆,在用户订阅店铺的瀑布流里统一给了一个显眼的入口。

为何大家一股脑地涌向这个其实也并不省力的解决方案?它除了制造千篇一律的伪头条,还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内容运营的最早由来?

说起来,“做内容”其实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话题。卖轮胎的米其林在 100 年前就开始通过“米其林美食指南”做品牌营销,LV 自 1998 年开始出版它的《城市指南》,还有红牛饮料,因为营销做得好,它干脆在 2007 年成立了独立的媒体公司专门做内容,以及那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服装品牌贝纳通,它甚至做出了世界上最酷的杂志之一 COLORS(曾在 2015 年“被传言”停刊,已接近一年未出版新刊)。

为什么要做内容?

本质上,它是在寻找一种拉长消费者停留时间、增加消费频次的做法。所以淘宝原本按照行业分类的男装、女装、箱包、运动户外这样的入口被“有好货”、“爱逛街”、“必买清单”取代。阿里巴巴在今年也依次完成了对手机天猫的改版(以更突出内容栏目的显示)、举办线下活动“造物节”、上线“淘宝二楼”、在手机淘宝及手机天猫开辟“直播”栏目。

同时,阿里号称一个 20 亿元的资金池已经开放,手机淘宝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用这笔资金来招募和奖励内容创作者。这些内容生产者将通过图文或者直播的形式,为淘宝上的商家和产品生产“内容”。

做内容对阿里来说显得迫切的地方在于:2013 年至今,阿里巴巴季度 GMV(网站成交金额)增长率由将近 70% 滑落到不到 30%。有关流量红利触及天花板这样的归咎很快就蔓延为了业界共识,“流量红利终结、硬流量的仗难打了”这样的说法到处都是,但事实上,所谓的流量红利本身就存在着无效流量,或者说虚假流量的问题。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并非关于流量大小本身,而在于流量转化率的高低。事实上,在阿里 GMV 增速放缓的同期,不论是阿里的流量总数还是注册用户数,其实都在增长。

阿里认为“内容化”能够解决“转化率”的问题。一种解释的逻辑在于:阿里根据消费者的商品浏览数据为其推送“内容”,被消费者打开阅读的“内容”的相关数据又将再一次返回至阿里的数据库,通过不断重复的数据收集,阿里得以加深对消费者喜好的了解,从而完成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推送,最终达到提高转化率的目的。

最终其实是为了抢占更多消费者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阿里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京东或者亚马逊,也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京东在 9 月开辟直播栏目,并在同月宣布与今日头条达成战略合作,在后者的文章中嵌入来自京东商城的商品,包括去伦敦办的一场名为“京·制”的时装秀,其实都是同样的逻辑——希望借助更多的内容输出,获取更多的用户注意力和时间。

而当阿里巴巴开始做内容后,它作为中国互联网流量中心的扩散效应很快显示了出来,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都认为做内容这件事是正确的方向,各种资源被调动的速度之快有些超出想象。

阿里如今所做的“内容化”,某种程度上就是曾经的导购网站美丽说、蘑菇街、小红书等的运营模式。但“内容电商”的说法之所以在今年被高度关注,而不是更早的 2014、2015 年,还是与阿里巴巴这个更大玩家的入场有关,是它在这件事上的做法让人们相信,做内容也许真的是未来。

另一件同样值得关心的事是,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公司介入“内容化”的时候,一些体量较小的电商如何找到方向?曾经被认为是跨境电商代表之一的蜜淘网在今年正式关闭。对于更多电商网站而言,他们最大的挑战将在于如何维护住平台原有的用户、内容创作者,防止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被阿里的“20 亿奖励金”吸引而去。

事实上,类似的故事已经在我们曾经的报道中出现,并且,阿里在转型内容后所提供的“内容-电商”一体的模式,也开始让一些内容创作者转型成为淘宝卖家。

百度在百家号 2016 内容生态大会上宣布,公司计划在 2017 年向内容生产者分成 100 亿元,所有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者都可以入驻百家号。腾讯“芒种计划”宣布的花 2 亿元补贴自媒体,UC 浏览器则把自己升格为 UC,要做内容数据平台。据 UC 今年 8 月披露,UC 头条号月活用户超过 1.1 亿,累计用户超过 2.6 亿。第三方机构艾瑞咨询 7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7 月最后一周 UC 头条月度日均活跃用户超过 4100 万。

这么多家公司,都在蜂拥而至的做内容,内容时代和当初的OTO时候一样,也开始疯狂起来,然而,对应我们普通的用户,内容运营这样真的好吗?

内容的本质是“价值”,它需要制作者付出相当的劳动时间,这不仅是一种诚意,也是一种信誉。

我们想说的是:如果公司不能提供好产品或者好服务,在做内容的热情消退后,公司并不会增加什么核心竞争力,受众也会随即散去。这还不是坏事,更坏的事情在于,在做内容的热情下被暂时掩盖起来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