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之未被破译的中医神药 片仔癀

1始于1555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宫廷政变,有一太医不满朝政,取方出僧,法名延候。延候利用宫廷的秘法,将田七、蛇胆、牛黄、麝香等等配合起来制成片仔癀。

这种片仔癀以“八宝丹”之名贩卖,因为对于跌打损伤、消炎止痛有明显效果,所以变成璞山岩的传家秘药, 片仔癀悄悄的在璞山岩流传下来。

我们可以判断片仔癀成方之日当不晚于崇祯年间(公元一六二八年或一六四四年)。那位削发为僧的太医原籍是闽南,后则在璞山岩庙主持传授徒弟几代。

民国时期漳州城的一些茶庄开始制作片仔癀。片仔癀则是在中国具有450年历史的制剂。

到了民国初年,1911年(明治44年)左右,璞山岩的一名僧侣,到漳州东门成立了“馨苑茶庄”的制药所,开始专门制造片仔癀。

此“馨苑茶庄”在1956年(昭和31年)被“同善堂联合制药厂”并购,之后“同善堂联合制药厂”改名为“漳州制药厂”,直到今天。

2片仔癀:未被破译的中医神药

明朝动乱中档案流失,故而明清太医秘方不见经传,但可从片仔癀处方中主方三七去考证,典籍首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时间是一五五六年本记载三七产于南方深山,既稀又贵,用三七入药传入宫廷,再配置成方,用特殊工艺制作成片仔癀后定为宫廷秘方。

片仔癀的名字来源于民众,简单朴实,没有丝毫炫耀的成分,甚至与其作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独有的稀缺性身份不符。

但500年来,医治了无数疑难杂症,解除民众身体上的痛苦,并继续发挥着中华神奇医药的力量。片仔癀除了口服治百病之外,古时闽南百姓受到皮肤创伤,或者患有皮肤炎症,就使用片仔癀的药丸调水后浸在布中,贴于患处,不久皮肤即回复如初。

后来,有富贵者将极为名贵的“片仔癀”用于日常皮肤保养,被外人认为拥有了“不老之秘”。

古时研究尚未深入,尚不完全了解片仔癀的神奇护肤功效,因此,在民间愈加传呼其神,“片仔癀”也被闽南人视为“佑颜神药”。片仔癀所拥有的这些特性是其他中成药品所不具备。

3国家绝密级中药制剂

我国中药研究成果的保护形式主要有:国家保密保护、商标保护、中药品种保护、专利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及新药保护等行政保护。

其中中药保密品种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规定,已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中药品种,其处方、剂量、制法等内容是保密的,为目前国内对中药的最高级别保护。

保密级别划分为:绝密级(长期保密)、机密级(一般保密期限不少于20年)和秘密级(一般保密期限不少于5年)。

绝密级保护指我国特有的、一旦泄密会使国家遭受严重危害和重大损失的保密项目,分为两种:绝密级的中药制剂,目前仅有云南白药、雷允上六神丸和片仔癀;稀有贵细中药材人工制成品的配方、工艺,如人工合成麝香、牛黄等。

这些产品在中药产品中堪称“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