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为何让人上瘾 这背后是满满的套路

现代社会社交媒体无处不在。除了微 信、QQ、微博等具有通讯功能的典型 社交媒体外,一些论坛、视频网站甚至购物 平台也开启了评论、弹幕、直播等功能,具有 很强的社交属性。然而,在带来沟通便利的 同时,社交媒体也有许多隐忧。

让人“上瘾”

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令人上 瘾的程度堪比尼古丁。早上起床先摸到手 机再睁眼,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新动态;发 了朋友圈后,不停地刷新看是否收到点赞或 评论;社交软件突然跳出推送内容,你下意 识地停下手头工作拿起了手机;无聊时,总 喜欢点开微信或微博上代表未读消息的“小 红点”……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 一步步落入社交媒体的“上瘾”陷阱。 美国著名社交媒体“脸书”的前任高管 肖恩·帕克表示,社交媒体的研发理念是“如 何消耗用户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为了达 到这一目的,设计者利用人类渴望交流的心 理弱点,创造出这些能让人时时感觉与他人 联系的软件,并通过一些细节设计,引导、鼓 励用户不断使用,最终养成稳定的使用习 惯。比如,当收到点赞时,人的大脑会分泌 “快乐激素”多巴胺,进而刺激你发布或浏览 更多的内容。这种“诱导技术”正是微信等 一系列社交媒体成功的秘诀。

十大危害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讲师托尼·拉奥 表示,近20年来社交媒体“上瘾”现象不短 涌现,它可能对人们的感情、行为、人际关系 等造成长期危害。美国《读者文摘》近日刊 文,总结了社交媒体的几大“罪过”: 攒不下钱。沉迷社交媒体,人的自控能 力就会降低。这一特点经常被用于营销手 段,导致人们消费支出增加。 饮食过量。社交媒体上的美食照片可以 激活大脑的奖赏中心,即使饭后看到也会引 发饥饿感,不知不觉中导致饮食过量。 引起失眠。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尤其 是在晚上,手机、电脑屏幕发射出的蓝光会 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让人保持清醒,最终 导致睡眠紊乱。 失去立场。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匿名 性、包容性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多元而平等的 话语空间。但在舆论重压面前,普通用户发 觉自己的看法跟主流相左时,由于居于弱势 地位,往往会保持沉默甚至向大多数人的观 点妥协。长此以往,用户就会陷入“死胡 同”,失去基本的独立判断能力。

泄露隐私。社交媒体最受诟病之处,莫 过于它们喜欢把用户数据卖给感兴趣的买 家,今年年初“脸书”泄漏用户隐私的丑闻就 是最好的例子。网络购物兴起后,一些无良 商家把用户地址、手机号等卖出去的现象也 不少。此外,人们事无巨细地在网上分享生 活、足迹等,也使得隐私泄露在所难免。 让人更加孤独。1/3的人在长时间使用 社交媒体后会感到孤独、沮丧或愤怒。看到 他人在朋友圈“秀生活”,经常接收和传播负 面信息,“虚度光阴”的内疚和自责等,都会 带来情绪阴霾,损害心理和身体健康。 影响人际关系。友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 在共同的经历和体验上,面对面的接触不可 替代。然而,社交媒体的过度发达让虚拟社 交逐渐替代现实朋友,造成“我正与他人联 系”的假象,满足了与人沟通的需求,但无法 实现真实的关怀。此外,频繁使用社交媒体 的夫妻,更容易遭遇背叛、分手和离婚。 扰乱自我认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同龄 人过得比自己好,会有一种“不如人”的负面 情绪。殊不知,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只展 现积极的一面,这种“对比”是不全面、不客 观的,会削弱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社交媒 体还加重了部分人的自恋,不少人利用它维 持一种完美的假象,以此寻求更多社会认 可,却不能全然接纳真实的自我。 无法集中注意力。社交媒体随时在线的 特点正吞噬人们本就不多的注意力。例如, 一条消息会打断你的专注,长此以往,注意 力越来越匮乏,耐心越来越少。 难以理解复杂问题。从2006到2016年, 15岁孩子的社交媒体使用率增加了75%, 1/3 青少年一年内从未读过一本书,这会影响他 们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及批判思维的形成。

放过自己

要想减少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就 应该适时地从网络中抽离,和自己“约法三 章”,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刷微信、微博,不 带手机进卧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眼前的人 和事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 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建议,让电子设备和社 交媒体休息一下,约上亲朋好友,面对面交 流;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在丰富的社 会活动中充实自己,多走出去,少宅在家;但 也不必过分排斥,在与远方亲友的沟通上, 社交媒体还是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此外, 还应定期检查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是否完 好,为所有账号设置安全、独立的密码,谨慎 共享位置信息,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请求,不 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