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为何在社交媒体上成功

大约一年前,《经济学人》的社交媒体编辑团队从只有两名成员,扩展到了十名成员,团队的扩张旨在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让《经济学人》出现在以前从未听说过它的人们的案头;第二,让那些媒介覆盖之下的人们,通过更多经济之外的领域,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人》。

基于数据,重新布局社媒资源

作为其新社交媒体战略的一部分,《经济学人》通过审计来确认自身在社交媒体上的强项和短板——社群编辑Denise Law 7月25日在Medium上的文章这样写道。

“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撰写针对特定用户的推特,但是却收效甚微,流量和参与度都反响平平。”“对于我们的一些推特子账户,我们的审计结果表明,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还要10-17年才能拥有10万粉丝。”Law告诉记者。经过数据分析,这些资源后来被重新分配给了推特之外的不同平台,比如Line。

《经济学人》在社交媒体的投入,让它的社交媒体粉丝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55%,来自社交媒体的特殊游客浏览也同时增长了40%(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

社媒团队,数字时代吸粉小队

有一项重要挑战,Law曾经必须攻克,但是最后却成了《经济学人》杂志的制胜法宝,这就是让整个编辑部都登上社交媒体这艘大船

“我们已经承受了数字出版产业变革的压力,但是这次的压力与此前不同,因为我们要做的变成了周刊。”Law告诉记者,“在网上,我们不必再担心填写各种各样的材料了,因为制作一个日常打印材料要贵得多。”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投资一个社交媒体团队。过去的一年,文化上也在发生着许多变迁。人们开始意识到,年轻的读者并不一定会消费纸质内容,你需要运用社交媒体,去赢得新的读者和受众。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现象,人们接受了社媒团队也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接受了这些改变,很多人也拥抱了这些改变。”

重大事件,训练新老团队协作

英国脱欧公投,成为了进一步巩固整个编辑部协同工作的好机会,它让社交媒体团队与编辑、记者、设计师、程序开发者更紧密地合作,建立新的样式与模板。

“流言终结者”和 #脱欧真相 都已经成为成功的模板,随着公投日期的临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Law解释道,这些话题标签背后,他们的想法是穿过那些社交媒体上纷纷扰扰的噪音,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快速获取的信息,让他们阅读之后对事件更加清晰明白。

他们还使用了一些小伎俩,促使人们进入《经济学人》的网站,获取更多的信息。

为了向编辑和记者说明,在社交媒体上投入的资源是值得的,Law确保整个社媒团队完全开放,工作中也积极吸纳新闻编辑部中的其他成员参与,对团队取得的成就更是突出强调。

“躲在角落自弹自唱是不行的,我们希望人们能注意到我们的努力。”她在Medium上如是写道。

现在,脱欧公投来了又走,社交媒体团队计划从脱欧公投报道的一系列工作中总结重点,并把它们运用到接下来的美国大选报道之中:继续使用数据来发掘更适合的平台和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应被优先采用。同样,用豆腐块般的小模板承载关键信息,在社交平台上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发布计划中,重点应当放在质量而非数量上,这才是“与编辑和记者在同一个报道层面通力合作。”

“去年,在社媒编辑团队成立之前,是‘我’一个人来写报道,你来编辑发布推广它。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显然,记者们还是在写报道、发文章。但是现在,我们会主动和编辑和记者沟通,讨论什么样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中会引人注目、引发反响。”

“是整个编辑部的合作,在新闻报道的选题阶段,甚至是集体创作,让《经济学人》在社交媒体中获得成功。”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室(id:baidunewslab)独家编译,原文载于www.journalism.com.uk,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译:薛静

编辑:吕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