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7年9月7日发布《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即“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群组成员在参与群组信息交流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为何会对社交媒体加紧箍咒?
不仅仅社交虚拟群组加紧箍咒,社交媒体主要渠道—微博,其实2011年我国已经注重社交媒体管理,2011年要求微博逐步引导实名制,直至17年9月15日完成全部注册用户的实名制。微博产品算做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爆发点,每个人均有机会成为内容生产者,从过去旁观者角色转变为参与者;但由于互联网虚拟性特点,也出现一些乱象:比如虚假信息泛滥、谣言肆意传播等困局。
社交媒体依赖WEB2.0的发展
1991年万维网正式登场亮相,各类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网络上,众多网民被海量信息淹没,随后搜索工具出现让网民获取信息效率迅速提升,之后几年,专业网站论坛、个人网站层出不穷,他们源源不断为网民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服务。1999年由PeterMerholz命名的blog在万维网上高速发展,博客大流行。博客的出现让网民的身份发生了质变,从信息的获取者转变为向万维网提供网页的信息发布者。过去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由B端参与,再到C端,网民参与程度更高,当时信息泛滥程度进一步加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面对信息爆炸,采取保护措施,选择性替代,故现如今碎片化时间与feed流盛行。而博客被移动端简化,微博进一步盛行,不需要太多的格式C端用户可以表达情愫与观点,迅速取代传统微博,同时加之熟人社交取代传统陌生人社交,微博也逐步走入社交媒体工具。
社交媒体逐步成为实质新闻媒体渠道
这里引用官媒阳光日报一些数据与观点,解读社交媒体现状,今年6月底,由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新闻报告2017》中,通过对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36个国家地区的7万名受众的分析显示,仅有24%和40%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24%)和新闻媒体(40%)可以很好地将事实和虚构进行有效区分、剥离。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人们信任新闻媒体的比例是信任社交媒体的两倍。
今天,社交媒体正越来越实质性地成为人们接触新闻的渠道,想象世界的方式和建构价值观的来源,这不禁使我们思考,我们将要面对怎样一个由社交媒体参与构建的未来。“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上假新闻规模化、病毒式传播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1)社交媒体新闻真伪难辨,经济利益主导;最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詹姆斯·罗杰斯法学院发布了《识别和打击假新闻》的研究报告,报告通过“是否意图欺骗读者”和“是否具有经济动机”两个标准确认了四种典型的假新闻形态,分别是恶作剧、宣传性内容、挑衅和嘲讽。其中“嘲讽”带有经济动机但并非为了欺骗,“宣传性内容”和“挑衅”具有一定的政治动机并意图欺骗,但没什么经济动机,而“恶作剧”既有经济动机同时又为了欺骗读者。
2)机器作弊,扩散链被精确人为控制;经济利益主导下,机器作弊,水军,让每个独立个人在信息泛滥时代,被精确把握观点导向,如果信息内容不真实,或者错误言论,结果可想而知。
3)内容生产被组织化; 一般来说,宣传团队有一个总体性的沟通策略,包含创建官方应用、网站或内容传播平台,通过或真或假或自动的账户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进行交互,创作出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图像、视频或博客的帖子等。不同的运营团队也有不同的策略,但为了实现同样的目的。面对熟人社交下传递信息,本身先入为主;而面对组织化生产不科学、不理性甚至谣言,我们又该怎么办?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建模
上述均为文科生思考问题,但如何量化评价影响与程度,那么就需要用数据分析与数据建模仿真模拟信息传播过程;作为从事互联网理性数据分析师,拒绝从众,拒绝无脑,一直是我的使命(哈哈哈,装逼喽),举几个简单例子,为何说大V难能可贵?一个社交媒体可以算作成熟?我们其实都是乌合之众?不同性格的人微博有啥特点?我想通过下面知识,你能明白这几个简单道理,你能很好认清社交媒体的内涵,更能很好看清自己,跟着我一起拒绝跟随,做自己。
友情提示,下面涉及一些数学知识,可能略有些不舒服,但是还是简单易懂,最起码了解信息传递与影响基础,了解社交媒体仿真效果,后续如有不懂可以随时留言。
社交媒体影响力建模
先说几个简单例子,为何大V的粉丝千万,普通的朋友不超过200百;淘宝流量日PV上亿,绝大部分网站都过百,真实世界符合幂分布。
为了拟合现实数据传播影响力,我们引入随机图模型,组成要素包含:1)度,P(k) = Nk / N;2)聚类系数;3)网络直径:ds = max(hij),对于图中任意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4)平均路径长度,表示节点间路径长度。
假设:在社会媒体中,节点(人)之间的边(朋友关系)是随机构建的;那么随机图伴随生成概率大小进行关系构建,模型有机会演变复杂社交关系网络。
那么随机图模型在生成概率p极小情况下,第一个图与第二图出现是大概率事件。伴随p逐步增加,最大子图出现概率增加,而且直径逐步增加;当c=1,p=1/(n-1)最大连接子图出现,直径变到最大,开始变小。
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在n一定情况下,平均度c越大,社交成熟度越高(信息传递直径越来越小);当n一定,c>1开始时,社交化产品进入自运营。
在现实社交媒体中,我们大家社交图谱什么样呢?拿社交媒体产品—新浪微博数据绘制图如下:
我们发现实际社交如下特点:1)最大连接图只是理想状态社交关系图;2)社交个体呈现聚集,形成社交群体,单独个体在社交关系网无法生存;3)社交群体呈现分类;4)关键节点(大V)少数存在
群体呈现群组存在:这个很好简单理解,现实人类社会关系就是不同分组存在,比如中国、美国,黄种人、黑种人等等,在社交群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为显式社群,一种为隐式社群。
关于社群发现可以通过两种判断形式,一是基于社员的社群发现,简单理解为相同特征的社群聚集度高的群体,特征变量包含:特殊成员、相似度、可达性,举例微博大V挖掘,简单大V粉丝,即可标签化。
另一种基于特殊形式的社群发现,衡量特征变量包含:模块化、聚集度高、稳定性高、层次化明显,举例微博性格群组分类挖掘。
拿新浪微博社群的性格群组分类应用,不同性别在行为数据表现分类差异明显,比如内外向群组的粉丝量通过线性回归检验属于强变量,高效神经质虽未明显强变量,但是各个指标均不强也是个性。
信息传播速度建模:
这里大致介绍一种信息传播模型,是二级传播理论(大V发个广告为啥那么贵就好理解)。
二级传播模型: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等人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根据这项调查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影响。虽说读出乌合之众的味道,但是实际发生太多案例,更多是大V观点赚的影响巨大
提取特征变量如下:
应用微博数据,按照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意见领袖,发现结合成员距离发现,意见领袖更多集中大V身上。
社交群体行为建模
羊群效应,是说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如果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一个待做的决定、2)决定需要遵从一定的顺序、3)人们做的决定不是盲从的,是基于一定信息下的决定、4)人们不知道其他人掌握的信息,但是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人掌握的信息;羊群效应发挥淋漓尽致。
社交群体建模方法可以参照pagerank算法,具体这里不阐述,该算法大致流程参照下图:
比如我们发现好多热点话题舆论走向,如果引导极左极右,可见主流看点更多跟随引导方向;故我国加强网络舆论的管理,这里避免羊群跟随效应。
信息传播寿命建模
目前信息社会网络中,信息扩散传播与时间有重要关系,在信息产生早期,扩散传播迅速,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信息不再传播甚至消亡。大部分平均寿命80h,健壮寿命55h(假设热点随机发生)
依据线性影响模型(Jaewon提出),在实验测试数据(选择纽约时报等100知名网站扩散节点),我们发现如下影响数据如下图
结论:1、公众人物必须有公众责任,因为成为意见领袖概率极大,影响粉丝从众;但这里不是让你们找大V做广告。2、热点新闻寿命过短,病毒式营销并不推崇;3、选择与判断个性化社交媒体是否成熟,除了观察PV等基础流量数据,也参考社交成熟度,具体参考文章社交随机图模型;4、标签化确实是分类很好的工具,特殊群组聚集度极高,标签化简易问题;但是不要随便给别人打标签,谢谢。5、每个人都有极高概率成为羊群,但在这信息泛滥真伪难辨,希望数据说话与分析问题,做自己。
再多说几句:
个人推崇没有绝对的自由,这里不想洗地辩论,毕竟空谈误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百年复兴更需要我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不可否认正态分布统计概率,绝大部分我们都将中庸碌碌无为一辈子,看着许多许多的小情愫,匆匆而来,匆匆而过,留下的东西少了再少,直到一片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