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小编翻朋友圈,发现好多人都消失了。开始以为是不是小编太不要脸了,都删了我了。结果打开还是能看到一两条信息,但也就那么几条就没有了。
朋友圈总是陷入到“羡慕别人”和“处心积虑让别人羡慕”的荒谬境地,发票圈和看票圈变得越来越无趣了。
中国及全球的社交媒体出现了共同的景象——社交媒体的狂潮正在退却,人们花在社交工具上的时间正在变少。前段时间,全球调研巨头凯度发布了一份《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
在接受调研的中国网民中,认为社交媒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人在不断减少,
1.从去年的65%下降到今年的61%;
2.有15%的人认为社交媒体导致其生活质量变差,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
3.今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满意度得分为67分,而在2014年时这个数字为73.4分。
而且,年轻人群对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更为警觉。
1.90后中有31%的人认为 “社交媒体让我空虚浮躁”;
2.34%的人认为“不能集中注意力”;
3.29%的人认为“受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他们更愿意采取果断措施抑制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39%的90后称已经关闭了社交媒体的推送提醒(比如小编)。
不仅是中国,不久前,英国数据收集公司SimilarWeb调查了全球9个国家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状况。结果发现,几乎在所有国家,人们花费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工具上的时间都在下降。其中,13-17岁的Facebook用户数量已经下降了25%。
在经历了6年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狂潮之后,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人好像都患上了一种病——社交媒体倦怠症。
什么是社交媒体倦怠期?
社交媒体倦怠是指:
当社交媒体的用户被过多的内容、信息、联系人所包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这些信息和关系时,会逐渐减少使用甚至远离这些社交媒体。
我们每个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一旦过量的信息向我们蜂拥而来,很容易导致我们由于无力处理信息而产生疲惫感。
而小编就有这么一个习惯,周末或者下班小编会减少处理社交软件上的信息和关系。
为什么会产生媒体倦怠呢?
1.社交媒体使用信心越强,社交媒体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即用户越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社交媒体信息,越不容易觉得疲惫。
2.自我效能感越强,社交媒体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即用户对自己使用和参与社交媒体的预期越高,就越不容易觉得疲惫。
3.对社交媒体有用性的认知越强,社交媒体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即用户越觉得自己能够从社交媒体获得有用信息,就越不容易觉得疲惫。
4.隐私关注越强,社交媒体倦怠的可能性就越高。即用户越重视个人隐私保护,就越容易觉得疲惫。
朋友圈出现的新功能—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常联系人!
很多朋友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
之后,又推出了“不常联系的人”这一功能,帮你把“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以及“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的朋友圈”的人筛选出来并可将其一次性删除。
在小编看来,出现社交媒体倦怠症倒是件好事:
1.人们将重新思考与手机之间的关系,从而摆脱社交媒体对时间的绑架,把生活从垃圾信息的统治中剥离出来;
2.人们开始对公开的信息保持慎重态度,转而进入小众、圈层、私密的环境中进行社交,推动社交媒体变革进入下一个临界点;
3.当人们从手机中解放出来,将回归真实世界,用真实体验的方式进行社交。此时,咖啡馆、书店、电影院就获得了新的存在的可能性,这或许会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
下一个宣泄口在哪里?
中国人自古需要圈子来表达,在微信朋友圈出现之前,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这样的设定。
在唐朝,在长安的大雁塔上刻字成为新科进士的一种传统。白居易考中进士之后,就在墙壁上发了一条朋友圈“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学霸发圈春风得意。
可惜的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并非进士出身,一怒之下把大雁塔上的历代学霸晒的圈铲个精光,不就是嫉妒心爆棚的窥屏者清空了数据。
雷军说,大风来了,站在风口上的猪也能飞上天。微信朋友圈挟着中国人巨大的圈子社交需求而来,风靡全国,势不可挡,但是在这个时代,一款产品摔下浪潮之巅只是早晚的事。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圈子文化还在,就会有新的空间,重新把我们圈进一个又一个圈子里。
加入最真实的金融社群
和聪明人在一起交流
让财富实现稳步增长
百应社ID:baiy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