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长度为2200字,建议阅读5分钟
我们每天生活在社交媒体中,微博、微信、各类网站填充着我们的生活,当社交媒体遇上传统院校,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又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有什么影响呢?
▼
很多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你的生活被信息包围了?
明明很多人和事都不在你的身边,你也不认识,但是,你却一秒就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还知道的很详细。
他考试挂科了,她失恋了,某个地方发生地震了,一个国家政变了,拉面的小哥突然火了……这些与你不相干的事情总能第一时间充斥在你的周围。
因为你的社交方式携带着这些信息。
微博、微信、QQ、贴吧、论坛、头条、知乎等几百个几千个社交媒体被你使用着,你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可是,你没有意识到,影响你的不止生活——还有学习行为、沟通方式、思维模式。
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以下简称ACE)2016年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做了一份研究——《未来大学生报告》(The Students of the Future),该报告做了几个方面的预测。
/ 01 /
未来学生长啥样?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未来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外界建立联系,达成日常的沟通需求。只需要手指轻点几下手机或电脑的屏幕,就能找到所需的知识。
未来大学生不再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知识,听老师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这些已经不适合未来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了。他们从小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活动,发布个人动态、评价他人、表达自己的的观点,这些大学生们在心智上已经是以自己为主导,而不是“盲从别人”,主动去探索世界,崇尚自由。
ACE将未来大学生分为几类:
1. 传统年龄段具有求学欲望的群体;
2. 传统年龄段以就业为目的的群体;
3. 传统年龄段对未来没有规划的群体;
4. 有过工作经历且希望获得职场晋升的群体;
5. 有过工作经历想要转行的群体。
/ 02 /
老师讲课方式被淘汰
现在学生们已经带着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和笔记本电脑走进大学校园,ACE在报告中谈及,“这些外戴的智能设备已经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发达,学校应该辅导学生如何“主动学习”,比如在哪里可以搜寻到相应的资料和讯息,引导学生们合理的使用智能设备,而不是禁止这些设备的使用。
另外,大学的教学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长篇大论式的教师宣讲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要更多的采用分组讨论、转换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更主动的学习。
/ 03 /
定制知识是方向
ACE还预测,未来大学生会更偏向于“定制知识”,他们依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喜欢的领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研究。“他们期望成为创造者或者发明者,”ACE的报告中指出。大学需要让学生们在创造发明中探索知识。
研究指出,与在社交媒体上发牢骚相比,如今的青少年更有责任感,他们更在意人类的生存环境,更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为此,在培养方式上,大学需要积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身边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教会他们善用资源解决问题。
“做中学习”的培养理念也将逐步得到贯彻,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地研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 04 /
大脑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
由于智能手机和设备已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已经严重依赖智能手机,通过手机刷新资讯、进行沟通和工作,每日手机不离手。
初步研究表明,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大脑的运行能力,我们越来越善于快速反馈,却逐步丢失深度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大脑的记忆力也在逐步退化。原先需要记忆的信息,现在只要滑动手机便触手可得,很多事情被储存在手机、电脑和网络上,大脑的记忆力因此不断退化。
因此,如何让未来大学生在某一时间段里远离手机或电脑屏幕,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将是学校的一项课题。
/ 05 /
毕业证书不再是终点
学习变成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终生学习。很多人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让自身升值。
在全民素质教育普及越发普遍的未来,大学生的成绩分数和考试分数会显得没那么重要,学历的重要性会逐步降低,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履历,例如个人学术成果、社会实践活动、发明创造等等。
可能还会有一群“极端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完全倾斜于某个喜好,常常是某个领域的天才,他们可能会严重偏科。
小 埃 想 说
当然,社交媒体会让优秀的人更加优秀,庸俗的人更加庸俗。
信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在疯狂的浏览、评论、转载。浏览过后往往留下的只是一时的心情,评论中“顶”“支持”之类的字眼充斥着整个网页,却很少见到能够发表自己观点的掷地有声的言论出现。转载更是显得有些荒唐,曾经不止一次的在朋友圈见到过不真实信息的文章,试问,在这疯狂转载的背后,可曾有过自己对事情的思考。
而那些能够用文字观点整理并记录的同学,以逻辑思维做基础,用理性发声,在认真对待每一个简易性的回复的同时,也积淀着自己人生的感慨。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逐渐流于庸俗化。
很多社交网站充斥着明星八卦、奇人异事的气息,就连私人性的朋友圈也变成了“晒幸福”,再放眼于微博上各种人事纠纷,明星晒私照,整个社交的氛围变得浅薄和俗气,舆论导向也变得疯狂和不理性,尤其对大学生而言,难有那种学术氛围和对人生思考的气息。
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无论是社交网站还是整个社会的氛围,现在都还不是很成熟,海量的社交信息冲淡了我们的取舍,同时,社交媒体的监督不到位和法律滞后性,使得网站还未完全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社交媒体还不是一个完全适合学习的地方,但它会拓展你的视野,获取有帮助的信息。只有管理好自我行为,才能更好的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站带给我们的资源和信息优势。
今日互动
跟小埃聊聊
微信、微博、QQ这三者最喜欢用哪个?为什么?
下方评论留言啦~
埃思邦
致力于打造国内首所无校园大学
不抛弃 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