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站运营 全面的运营数据解析

  数据分析涉及不同的业务领域,很多时候,业务的了解比数据技巧更重要。用户获取是运营的起始,用户获取接近线性思维,或者说是一个固定的流程:用户接触-用户认知-用户兴趣-用户行动/下载。每一个流程都涉及多个数据指标。

  曝光量:即产品推广页中有多少用户浏览。它可以在应用商店,可以在朋友圈,可以在搜索引擎,只要有流量的地方,都会有渠道曝光。

  渠道转化率:既然已经曝光,那么用户应该行动起来,转化率是应用最广阔的指标。然后就会衍生出CPM,CPC,CPS,CPD,CPT等。

  CPM(Cost Per Mille)指每千人成本,它按多少人看到广告计费,传统媒介比较倾向采用。

  CPC(Cost Per Click)指每用户点击成本,按点击计价,对广告主来说,这个比CPM的土豪作派理性多了。

  CPA(Cost Per Action)指每行动成本,按用户行为计价,行为能是下载也能是订单购买。

  CPT按时间,CPS和CPS算在CPA的范围内。渠道推广是依赖技术的行业,用户画像越精准,内容与用户越匹配,则越容易产生收益。

  渠道ROI:ROI是一个广泛适用的指标,即投资回报比。

  日应用下载量:App需要下载,这是一个中间态,如果不注意该环节也会流失不少用户。

  用户获客成本:用户获取必然涉及成本,而这是运营新手最容易忽略的。

  日新增用户数:新增用户数是用户获取的核心指标。

  一次会话用户数:一次会话用户,指新用户下载完App,仅打开过产品一次,且该次使用时长在2分钟以内。

  用户活跃:是运营的核心阶段,不论移动端、网页端或者微信端,都有相关指标。另外一方面,现在数据分析也越来越注重用户行为,这是精细化的趋势。

  PV:是互联网早期Web站点时代的指标,也可以理解为网页版活跃。PV(PageView)是页面浏览量,用户在网页的一次访问请求可以看作一个PV,用户看了十个网页,则PV为10。

  UV:是一定时间内访问网页的人数,正式名称独立访客数。在同一天内,不管用户访问了多少网页,他都只算一个独立访客。怎么确认用户是不是同一个人呢?技术上通过网页缓存cookie或者IP判断。如果这两者改变了,则用户算作全新的访客。

  用户会话次数:也叫session,是用户在时间窗口内的所有行为集合。用户打开App,搜索商品,浏览商品,下单并且支付,最后退出,整个流程算作一次会话。

  用户访问时长:顾名思义,用户访问时长是一次会话持续的时间。不同产品类型的访问时长不等,社交肯定长于工具类产品,内容平台肯定长于金融理财,如果分析师发现做内容的产品大部分用户访问时长只有几十秒,那么最好分析一下原因。

  留存率:用户在某段时间使用产品,过了一段时间后,仍旧继续使用的用户,被称为留存用户。留存率 = 仍旧使用的用户/ 当初的总用户量。

  用户流失率:用户流失率和留存率恰好相反。如果某产品新用户的次日留存为30%,那么反过来说明有70%的用户流失了。这里可以引出一个公式,生命周期 = (1/流失率)*流失率的时间维度。它是经验公式,不一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