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传统企业苦于学不会“互联网思维”,找不到营销“爆点”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一部分靠着互联网起家的先行者已经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RoseOnly”等一大批号称以“互联网思维”打造的“新品牌”先后崛起,并被消费者疯狂追捧。
“互联网思维”真的那么神奇,可以“点”啥都成“金”?近期,已有不少消费者对一些“新品牌”提出质疑,因为他们发现:剥开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华丽“外衣”,在酷炫花哨的营销模式背后,一些“新品牌”旗号下的产品,却难让人出手点赞。事实上,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理性看看“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模式是否真的符合基本商业逻辑?
靠互联网思维红极一时的创业故事里,RoseOnly不是唯一被质疑的品牌。在一位IT大佬的推荐下,白领郭小姐在出差北京时,特地赶往在网上爆红的餐厅“雕爷牛腩”吃了一顿,在暴雨中等了3小时才进场,花费不菲,却大失所望:“我们同行一共4个人,3个人表示‘打死都不会再来了’。”郭小姐并不否认餐厅的细节和体验相当到位,但也犀利地指出,招牌产品雕爷牛腩烧得不伦不类,任何一个家庭主妇都烧得比他家的好吃。
易观国际分析师庞亿明在互联网市场营销领域钻研多年,在她看来,目前很多新品牌都号称基于互联网思维开发产品,但其实重点只是在营销策划上。“如果研究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阿芙精油等通过互联网营销一炮走红的品牌,会发现他们的成功路径是极为相似的,即讲究体验、找到爆点、引爆传播。”庞亿明指出,比如他们都会找明星、大V、互联网红人来“封测”“试用”,然后通过转发评价来获取粉丝,再比如这些产品都在包装上费尽心思,靠“概念”来博眼球。
“这种‘重营销,轻产品’的模式需要改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张喆指出,在国外并没有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更多讨论的是大数据思维,从产品下手,“纯粹通过话题热点堆叠出来的效应,与真正利用数据找到热点进行精准传播,这一虚一实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张喆表示,其实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如今这些新品牌遭到质疑,主要还是因为企业把“互联网思维”用错了地方。其实应该换一个角度,基于产品和服务做营销改善,而不能从营销入手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