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于每日早起、健身、阅读等习惯的养成,在上线前,“小打卡“创始人调查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时间管理工具。他发现,打卡是所有时间管理的起点,而打卡的动作也强化了用户的参与感。但已有工具都是几百个甚至是上千人一起打卡,就算你不打卡也没有人监督和提醒,以至于打卡沦为形式。
这正是“小打卡”与众不同的地方:抓住微信的特点,即强关系、熟人链,习惯的养成需要这样的环境。
“小打卡”给用户营造了不同的场景和路径:
拿学习、运动等习惯养成的用户和场景为例,首先需要工具低门槛,比如无需下载、简单易上手。
“小打卡”的界面,会直接显示需要打卡的项目信息,非常符合小程序简单、目的明确,以服务为入口的特点。
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系链监督”则有助于养成习惯的氛围。“小打卡”将“圈子”植入到工具中:随时显示好友公开打卡日记,类似于朋友圈一样,每天看到别人坚持的足迹,以促进自己的坚持动力。实施人在“我的”里添加打卡日记(自己设定打卡成功的定义),以日期作为准,时间中断了,需要重来,让用户直接感受到不坚持的代价。
而用户运营同样可以用产品功能完成,“发现”则展示热门的打卡活动,可以参与,也可以邀请别人参与活动,一键转发到微信群中,完成裂变,最终形成闭环。
在种子用户运营上,“小打卡”用了两个路径:上线时提供了一个接口收集用户意见,但徐佳义发现这并不利于与用户沟通,就把该功能直接去掉,改为放置自己个人的二维码。通过二维码进来的用户就是“小打卡”的种子用户之一。
另一部分种子用户来源于社群,在推广时,徐佳义有意识找一些较大的学习类社群,这有两个好处:1、通过B端社群可以裂变成更多C端用户,提高“小打卡”影响力。2、能直接获得更多用户使用体验,方便及时优化。
尽管只是三板斧,但对“小打卡”来说,成绩斐然:从刚上线的每天几十个用户,迅速上升至2000个/天。至今,“小打卡”的累计用户数达到10万,每天固定新增用户上千个。
微信营销开发运营第三方开发者飞虎商联执行VP十仔向笔者表示,小打卡巧用微信开放的能力获取优秀成绩的案例,所分享的干货论,值得各行各业去充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