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产品内容运营就如同一个瞎子

业务的洞悉决定了数据分析师发展的上限,数据技巧只是逼近它。好的分析师都懂业务,也必须懂业务。

开始主题内容之前,先明白互联网产品的一个固定流程。产品上线-用户接触-用户留存-用户活跃-营收。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哪些数据指标是作为一个运营人应该具有的意识,带着这个疑问,来看这篇文章。

第一个环节,用户接触

用户接触产品是运营的起始,这个事件中,要了解的数据指标有如下几个。

渠道到达量

俗称曝光量,即你的产品推广页中有多少用户浏览。它可以在应用商店,可以在朋友圈,可以在搜索引擎,只要有流量的地方,都会有渠道曝光。这个数据,能分析出每个渠道的投入和回报是否能达到预期。

曝光量是一个蛮虚荣的数字,想一想现代人,每天要接触多少信息?其中蕴含了多少推广,最后能有几个吸引到用户?更多时候,渠道到达量和营销推广费挂钩,却和效果相差甚远。

广告和营销还会考虑推广带来的品牌价值。用户虽没有点击或和产品交互,但是用户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未来的决策。然而品牌价值很难量化,在广告计算中,系统只会将用户的行为归因到最近一次的广告曝光。拿陌陌的俩次地推广告举例,前者重点是“约”,后者重点是“视频社交”,究竟将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归因到哪次广告营销,就要看数据产生最近的一次广告曝光了。

广告点击量称为CTR,广告点击量/广告浏览量,除了广告,它也应用在各类推荐系统的评价中。

渠道ROI

ROI是一个广泛适用的指标,即投资回报比。

市场营销、运营活动,都是企业获利为出发点,通过利润/投资量化目标。利润的计算涉及财务,很多时候用更简单的收入作分子。当运营活动的ROI大于1,说明这个活动是成功的,能赚钱。

除了收入,ROI也能推广到其他指标,有些产品商业模式并不清晰,赚不到钱,那么收入会用其他量化指标代替。譬如注册用户量,这也就是获客成本了。

日应用下载量

App需要下载,如果不注意该环节也会流失不少用户,这个数据也能分析出App在商店是否存在问题。应用商店的产品介绍,推广文案都会影响。有些动辄几百M的产品,常将部分安装留在初次启动应用时以补丁形式完成,如各类游戏,就是怕漫长的下载时间造成玩家流失。

日新增用户数

新增用户数是用户获取的核心指标,新增用户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增长和推广增长,自然增长可以是用户邀请,用户搜索等带来的用户,而推广是运营人员强控制下增长的用户量。前者是一种细火慢炖的优化,后者是烹炸爆炒的营销。

用户获客成本

用户获取必然涉及成本,而这是运营新手最容易忽略的。

一次会话用户数

一次会话用户,指新用户下载完App,仅打开过产品一次,且该次使用时长在2分钟以内。这类用户,很大可能是黑产或者机器人,连羊毛党都算不上。

这是产品推广的灰色地带,通过各种技术刷量,获取虚假的点击量谋取收益。该指标属于风控指标,用于监管。

第二个环节,用户活跃

用户活跃是运营的核心阶段,不论移动端、网页端或者微信端,都有相关指标。另外一方面,现在数据分析也越来越注重用户行为,这是精细化的趋势。

日活跃用户/月活跃用户

行业默认的活跃标准是用户用过产品,广义上,网页浏览内容算「用」,在公众号下单算「用」,不限于打开APP。

活跃指标是用户运营的基础,可以进一步计算活跃率:某一时间段内活跃用户在总用户量的占比。按时间维度,则有日活跃率DAU、周活跃率WAU和月活跃率MAU。活跃用户数,衡量的是产品的市场体量,活跃率,看的则是产品的健康。

可仅仅打开产品,能否作为产品健康的度量?答案是否定的。成熟的运营体系,会将活跃用户再细分出新用户、活跃用户、忠诚用户、不活跃用户、流失用户、回流用户等。流失用户是长期不活跃,忠诚用户是长期活跃,回流用户是曾经不活跃或流失,后来又再次打开产品的活跃用户。

通过不同的活跃状态,将产品使用者划分出几个群体,不同群体构成了产品的总用户量。健康的产品,流失用户占比不应该过多,且新增用户量要大于流失用户量。

PV和UV

PV是互联网早期Web站点时代的指标,也可以理解为网页版活跃。PV(PageView)是页面浏览量,用户在网页的一次访问请求可以看作一个PV,用户看了十个网页,则PV为10。

UV(Unique Visitor)是一定时间内访问网页的人数,正式名称独立访客数。在同一天内,不管用户访问了多少网页,他都只算一个独立访客。怎么确认用户是不是同一个人呢?技术上通过网页缓存cookie或者IP判断。如果这两者改变了,则用户算作全新的访客。

PV和UV是很老的概念,但是数据分析绕不开他们,除了产品上各页面的浏览,在第三方平台如微信,各类营销活动都只能通过Web页实现,PV和UV便需要发光发热了。

很多时候也会用PV/UV来判断网页产品的内容是否优质,比值越大,用户浏览的内容越多,也就说明网站越优秀。

用户会话次数

用户会话也叫session,是用户在时间窗口内的所有行为集合。用户打开App,搜索商品,浏览商品,下单并且支付,最后退出,整个流程算作一次会话。

会话的时间窗口没有硬性标准,网页端是约定俗成的30分钟内,在30分钟内用户不管做什么都属于一次会话。而超过30分钟,不如出去吃个饭回来再操作,或者重现打开,都属于第二次会话了。

用户会话次数和活跃用户数结合,能够判断用户的粘性。如果日活跃用户数为100,日会话次数为120,说明大部分用户都只访问了产品一次,产品并没有粘性。

用户会话依赖埋点采集,不记录用户的操作,是无法得知用户行为从哪里开始和结束的。另外一方面,用户会话是用户行为分析的基础。

用户访问时长

顾名思义,用户访问时长是一次会话持续的时间。不同产品类型的访问时长不等,社交肯定长于工具类产品,内容平台肯定长于金融理财,如果分析师发现做内容的产品大部分用户访问时长只有几十秒,那么就该好好分析一下了。

功能使用率

除了关注活跃,运营和数据分析师也应该关注产品上的重要功能。如收藏,点赞,评论等,这些功能关系产品的发展以及用户使用深度,没有用户会喜欢一个每天打开产品却不再做什么的产品。

功能使用率也是一个很宽泛的范围,譬如用户浏览了一篇文章,那么浏览中有多少用户评论了,有多少用户点赞了,便能用点赞率和评论率这两个指标,然后看不同文章点赞率和评论率有没有差异,点赞率和评论率对内容运营有没有帮助,这些都属于功能使用率。又譬如视频网站,核心的功能使用率就是视频播放量和视频播放时长。

微信公众号指标即可以单独说,也能把它作为产品的功能延伸看待。图文送达率,转化分享率,二次转化分享率,关注者增量等和本文其他指标一脉相承。

今日头条、百家号、企鹅号、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推荐阅读比,阅读评论比、阅读转发比等等也是类似。

第三个环节,用户留存

如果说活跃数和活跃率是产品的市场大小和健康程度的话,那么用户留存就是产品能够可持续发展。

留存率

用户在某段时间使用产品,过了一段时间后,仍旧继续使用的用户,被称为留存用户。留存率 = 仍旧使用的用户/ 当初的总用户量。

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留存是比新增和活跃提到次数更多的指标,因为移动的人口红利没有了,用户越来越难获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留住用户比获得用户更重要。

假设产品某天新增用户1000个,第二天仍旧活跃的用户有350个,那么称次日留存率有35%,如果第七天仍旧活跃的用户有100个,那么称七日留存率为10%。

Facebook有一个著名的40-20-10法则,即新用户次日留存率为40%,七日留存率为20%,三十日留存率为10%,有此表现的产品属于数据比较好的。

上面的案例都是围绕新用户展开,还有一种留存率是活跃用户留存率,或者老用户活跃率,即某时间活跃的用户在之后仍旧活跃的比率。它更多用周留存和月留存的维度。

新增留存率和活跃率是不同的,新增留存率关系于产品的新手引导,各类福利,而活跃留存率和产品氛围,运营策略,营销方式等有关,更看重产品和运营的水平。

用户流失率

用户流失率和留存率恰好相反。如果某产品新用户的次日留存为30%,那么反过来说明有70%的用户流失了。

流失率在一定程度能预测产品的发展,如果产品某阶段有用户10万,月流失率为20%,简单推测,5个月后产品将失去所有的用户。这个模型虽然简陋,用户回流和新增等都没有考虑,但是它确实反应了产品未来的生命周期不容乐观。

这里可以引出一个公式,生命周期 = (1/流失率)*流失率的时间维度。它是经验公式,不一定有效。

产品的流失率过高有问题么?未必,这取决于产品的背景形态,某产品主打婚礼管理工具,它的留存率肯定低,大多数用户结婚后就不用。但这类产品一定有生存下去的逻辑。旅游类的应用也是,用户一年也打开不了几次,但依旧能发展。

退出率

退出率是网页端的一个指标。网页端追求访问深度,用户在一次会话中浏览多少页面,当用户关闭网页时,可认为用户没有「留存」住。退出率公式:从该页退出的页面访问数/进入该页的页面访问数,某商品页进入PV1000,该页直接关闭的访问数有300,则退出率30%。

跳出率是退出率的特殊形式,有且仅浏览一个页面就退出的次数/访问次数,仅浏览一个页面意味着这是用户进入网站的第一个页面,俗称落地页LandingPage。

退出率用于网页结构优化,内容优化。跳出率常用于推广和运营活动的分析,两者容易混淆。

第四个环节,营收

用户来了,有了活跃,有了留存,产品自然需要营收,互联网产品很大一块依靠广告推广。有了活跃用户广告已经曝光,转化率是应用最广阔的指标。业界将转化率和成本结合,衍生出CPM,CPC,CPS,CPD,CPT等。

CPM(Cost Per Mille)指每千人成本,它按多少人看到广告计费,传统媒介比较倾向采用。CPM推广效果取决于印象,用户可能浏览也可能忽略,所以它适合在各类门户或者大流量平台采用Banner形式展现品牌性。

CPC(Cost Per Click)指每用户点击成本,按点击计价,对广告主来说,这个比CPM的土豪作派理性多了。也有很多人会认为,CPC不公平,用户虽然没有点击,但是曝光带来了品牌隐形价值,这对广告位供应方是损失。同样的广告样式,计费模式不同,也影响着转化的成本。

CPA(Cost Per Action)指每行动成本,按用户行为计价,行为能是下载也能是订单购买。CPA收益高于前两者,风险也大得多,它对需求方有利对供应方不利。

以上三种是常见的计费方式,CPT按时间,比如吸金能力超强的电影就属于这种,一部作品分发到全世界的电影院,可见这种计费方式也是相当的厉害。另外CPD是按天付费,街边的广告牌大多是这样。渠道推广是依赖技术的行业,用户画像越精准,内容与用户越匹配,则越容易产生收益。

还有一种指标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le),每一千次展示可获得收入,这是广告主预估自身收益的指标。

产品,运营或者市场人员,从来不是为活跃、留存负责,而是商业,是企业的根本财务。数据分析也不是为了提高活跃和留存,而是像一个巨头的漏斗,最终将业务驱动于此,即回归商业的本质。

活跃交易用户数

从产品曝光到用户下载,用打开活跃到产生收入,产品的指标在一步步往商业靠拢,活跃交易用户则是核心指标。整个流程呈现漏斗状。

这里的交易,即是买方的消费,也包含卖方的供应。若平台包含B端和C端,则两端同等重要,均需要纳入数据体系。

和活跃用户一样,活跃交易用户也可以区分成首单用户(第一次消费),忠诚消费用户,流失消费用户等。细分交易数据和指标,关系到产品商业化的进展,所以是有必要的。其实到这个环节,各类指标已经更倾向用户画像,而非报表统计了。

活跃用户交易比,统计交易用户在活跃用户中的占比。当产品活跃用户足够多,但是交易用户少,此时的商业化是有问题的,俗称的变现困难,很多公司都倒在这一步。

GMV

成交总金额,只要用户下单,生成订单号,便可以算在GMV里,不管用户是否真的购买了。互联网电商更偏好这个指标。

成交金额对应的是实际流水,是用户购买后的消费金额。销售收入则是成交金额减去退款。至于利润、净利率,涉及到财务成本,数据分析挺难拿到这类数据,所以不太用到。

把上述的三个指标看作用户支付的动态环节,则能再产生两个新指标,这也是数据分析的思维之一。成交金额与GMV的比率,实际能换算成订单支付率;销售收入和成交金额,也涉及到了退款率,当分析陷入卡顿时,不妨观察下这两个指标,或许有帮助。

客单价

传统行业,客单价是一位消费者每一次到场消费的平均金额。在互联网中,则是每一笔用户订单的收入,总收入/订单数。

很多游戏或直播平台,并不关注客单价,因为行业的特性它们更关注一位用户带来的直接价值。超市购物,用户购买是长周期性的,客单价可以用于调整超市的经营策略,而游戏这类行业,用户流失率极高,运营人员更关注用户平均付费,这便是ARPU指标,总收入/用户数。

ARPU可以再一步细分,当普通用户占比太多,往往还会采用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ARPPU,总收入/收费用户数。

复购率

若把复购率说成营收届的留存率,你就会知道它有多重要了。和新增用户一样,获得一个新付费用户的成本已经高于维护熟客的成本。

在不少分析场景中,会将首单用户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标签,将两次消费以上的用户作为老客,之所以这样做,是从一到二的意义远不止加一那么简单。

用户第一次消费,可能是体验产品,可能是优惠,可能也是运营极大力地推动,各类因素促成了首单。而他们的第二次消费占比会有断崖式下跌(对应次日留存率的下跌),因为这时候的消费逐渐取决于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模式的喜欢或者习惯开始养成。

很多时候,用户决策越长往往意味着客单价越高,如投资,旅游。此时首单复购率越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指标,它意味着更多的利润。

复购率更多用在整体的重复购买次数统计:单位时间内,消费两次以上的用户数占购买总用户数。

回购率是另外一个指标,值得是上一个时间窗口内的交易用户,在下一个时间窗口内仍旧消费的比率。例如某电商4月的消费用户数1000,其中600位在5月继续消费,则回购率为60%。600位中有300位消费了两次以上,则复购率是50%。

退货率

退货率是一个风险指标,越低的退货率一定越好,它不仅直接反应财务水平的好坏,也关系用户体验和用户关系的维护。

最后

互联网产品运营是一个复杂体系,数据分析也从来不简单,两者结合都是充满挑战的。本文所涉及到的仅仅是互联网内容类产品的一些数据指标,还有电商类、社交类、工具类等等各类产品,也有多钟数据指标,重要的是,在观察每个数据指标时,都要认真思考数据背后的事情,如何来利用这些数据,过往哪种经验能和他联系起来。数据分析短期内是无法快速获得业务经验,但是多思考是一种更好掌握的技巧。

当然,分析中用不到那么多指标,往往两到三个关键指标足够,从业务方看,这些指标也不尽然是工作内容,大家别为KPI感到压力。更好的驱动与分析方式,是针对部门设立一个大目标,比如营收,将营收拆分成两到三个有逻辑关联的二级指标,如更多的付费用户能带来营收,更长的生命周期能带来营收,更高的客单价能带来营收。将二级指标分配个多个小团多或者按时间排期执行,二级指标也能拆分成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