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3年,东晋重臣、时任兖州刺史的郗鉴,欲为爱女郗璿择婿。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正是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当时士大夫阶层之间的联姻通婚,最是讲究门当户对。经过一番考量比较,郗鉴相中了魏晋名门“琅邪王氏”,琅邪王氏自两汉以来即是高门大族,到了魏晋时期,更是一跃成为头号门阀士族,与陈郡谢氏占据着望族中的第一梯队,并称“王谢”。
儿女婚姻大事,本应亲自登门相提,可郗鉴当时奉命在外,都督扬州、江西等地诸军,分身乏术,于是他亲笔写了一封书信,派自己的心腹门生交给琅琊王氏掌门人——司徒王导。
王导历仕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礼遇。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多年,政见相合,情谊深厚,如今郗鉴主动提出愿结秦晋之好,王导自然不会拒绝,称家族中未婚子侄众多,个个都是才德品貌上佳之人,请郗鉴的门生前往择选。
郗家即将前来挑选女婿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王家。王家未婚的子弟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是兴奋不已。郗家亦是朝中名门,郗鉴身居高位,若能成为他的女婿,对未来仕途自然助力颇多。且郗家小姐知书达礼,才华出众,若能娶到这样一位贤妻,日后生活必然幸福美满。有鉴于此,王家子弟们个个摩拳擦掌,希望自己到时能得青眼,雀屏中选,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到了这一日,郗鉴的门生按约登门,在王家管家的引领下,与王家子弟相见。门生放眼看去,只见子弟们俱是青年才俊,个个衣冠楚楚,表情矜持,行止有度,谈吐有礼。就在这时,角落里的一位青年,吸引了门生的目光。
这位青年的举止表现,与其他子弟可谓大相径庭,只见他衣冠不整,袒胸露腹,躺卧于东边的床榻之上,神色自若,看到门生进来,依然无动于衷。这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给门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门生回府后,向郗鉴详细禀报了到王家相亲的情况,说王家不愧为朝中第一名门望族,人丁兴旺,王导大人的子侄,个个人才出众,听说老爷派人来选婿,均是庄重以待。唯独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卧,举止自若,仿佛这场相亲与他无关。
听过门生这番描述,郗鉴感慨道,此人处世坦然,性情洒脱,不慕权门,正是自己要找的女婿。于是派门生再去王家详细询问,访得这位青年姓王,名羲之,是王导的堂侄,自幼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虽然年纪尚轻,书法功底已是颇为深厚。对王羲之的情况,郗鉴甚为满意,一场王郗两大名门士族之间的联姻,就此定下。
王羲之与郗璿小姐喜结连理后,二人伉俪情深,育有七子一女。郗鉴本人尤善草书,笔法卓绝古劲。郗璿在父亲的熏陶下,亦精于书法,时人称其为“女中笔仙”。在郗璿的提点下,王羲之书法功力大为精进,终得“书圣”之美誉。此外,夫妻二人还共同培育了下一代书圣,即他们的幼子,人称“小圣”的王献之。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王羲之敢于不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通过反向营销的手段,最终脱颖而出,出奇制胜,抱得美人归,成就了两代书圣,为后人留下了“东床坦腹”的传世典故,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