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世锋 原载于传媒评论
作者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中心首席编辑
2017年6月,我从编辑岗位转到扬子晚报新成立的紫牛新闻中心,从事深度原创新闻的采访报道。回顾这段时间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不少地方也出乎自己的意料。
从编辑转到深度报道记者
紫牛新闻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融合扬子晚报报纸、官方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全媒体矩阵的各个平台,一反自媒体时代普遍的“浅阅读”“键盘传播”,突破新闻事件的核心区,进行深度报道。
我进入媒体行业十多年,基本上一直在做编辑,而且做的是都市报较“冷门”的国际新闻编辑,采访、写稿的经历并不多。转行做记者,而且不是做普通的条口新闻,确实是一个新挑战。
紫牛新闻题材广泛,国际、国内和本地全部涵盖,政法、民生、人物、健康、科技等等都在关注。虽然如此,每天要想找到合适的选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入这个岗位之后,我所关注和监控的题材远远多于以前做编辑的时候。
好在本是学文科出身,写文章于我来说不算难事。另外,我对理工科的知识了解得也比较多,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等等都非常熟悉,传统和非传统搜索信息能力强,而且兴趣广泛,关注点多,对新闻有敏感性。这些特长和兴趣,在我转到紫牛新闻中心之后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潜入“世界最大变态网站”调查章莹颖失踪案
我所写的第一篇印象比较深的紫牛新闻,是章莹颖失踪案调查。
2017年6月28日晚,紫牛新闻正式上线。章莹颖是2017年6月9日下午失踪的,6月30日,嫌疑人布伦特·克里斯滕森被美国警方逮捕。
在紫牛新闻上线的时候,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已达高潮,各重量级媒体都在连续追踪,想找新的角度很困难,不过还是想试着调查一下。
这个案件最早是美国香槟大学警察局进行调查的,我先和他们联系,香槟大学警察局回复说案件调查已经移交给FBI。
我联系FBI,因为案件还处在调查当中,他们作为执法部门,除了已经公告出来的,不能透露其他信息。
官方渠道正面的调查到这里基本上已经结束,我当时又接触不到章莹颖的家人,似乎没有办法。
不过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有关嫌疑人克里斯滕森的报道非常少。我对这个情况有了兴趣,然后注意到警方通报的时候,说他上过一个变态社交网站,并且查看过一些有关绑架的贴子。
检索关于这个网站的西方媒体报道时,可以发现它的争议非常多,已经引发过很多起诉讼,我就想进这个网站看看。
进入这个网站之后,对于克里斯滕森的信息,包括他去过的那个讨论板,一点也搜不到了。我发贴问有没有人知道章莹颖失踪案,有没有人在这个网站上和克里斯滕森接触过。
贴子发出去以后,没过几分钟就消失了。换了个版块再发贴,一会儿发现自己再也登录不进去这个网站了。
这个网站和章莹颖案的关系不用再多说,警方的公告已经说了。而它的作风这样霸道,也非常出乎意料,这本身就是个新闻。
于是我根据自己的调查,再加上美国媒体对它的报道,就把《记者潜入章莹颖案背后“全球最大”变态网站》这篇报道写了出来。
报道推出后,第二天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在那段时间,关于章莹颖的各种报道非常多,然而“潜入全球最大变态网站”这篇报道却脱颖而出,除了登上热搜榜第一,在今日头条的推荐达到249.2万。
努力寻找独特的题材与角度
2017年国家公祭日期间,我和同事合作,从12月12日到14日连续刊登三篇紫牛新闻报道:《南京女孩的南京大屠杀微电影,“一分钟”征服评委获国际艾美奖》《国殇80周年,这群90后用行动大声宣告:勿忘国耻,中国有我》《这些外国人到南京后才了解“12·13”,他们告诉全世界……》,聚焦90后中国人和来南京的外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这一系列报道选取独特的角度,深入报道国内外不同年龄层的人对那段历史的纪念。其中采访南京女孩骆翼云时几经周折。
骆翼云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电影专业,她在去年拍摄了一部1分钟的短片《金陵止戈人》,以南京大屠杀为主线,把大屠杀期间曾经救了数万中国人的魏特琳、她的外婆和她这一代人串起来,表达出铭记历史、向往和平的思想,获得2017年的国际艾美奖。
起初得到这个线索后,虽经多次努力,却一直没有得到骆翼云的联系方式,几乎准备放弃。后来,通过社交网站终于联系到她。采访使用的是微信,因为时差关系,连夜进行访谈。采访结束后,整理出近万字的资料,然后浓缩成3000字的稿件。
这组报道在铺天盖地的公祭日新闻中独树一帜,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广泛的转载和跟进采访,增强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国际传播力。
另外一篇报道《一张薄膜能将室温狂降17°C,你的命不要空调来给了》是从《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得到的线索。
这是一个严肃的前沿科学研究,利用不耗能源的新材料,实现被动降温。由于去年经历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这样的研究非常受人关注。
为了采写这篇报道,我设法下载了这篇论文的全文进行研究,了解这种新材料的降温原理。
在论文中看到这个新材料的两位发明人都是华裔学者,于是按图索骥查找他们的联系方式。幸运的是其中一位发明人尹晓波教授很快有了回复,进而了解到他是江苏人,毕业于南京大学,还是扬子晚报的老读者。
尹教授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我再根据自己积累的理工科知识,针对大众媒体读者的特点,对稿件进行通俗化处理。
这个报道发表后,获得大量转发和评论,事后还有很多企业想通过我们和发明者联系,研究将发明实用化的问题。
尹晓波(左)和杨荣贵展示他们发明的新型降温材料。
坚持“见人见事”,坚守新闻原则
回顾加入紫牛新闻以来的作品,发现题材相当广泛,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除了和我以前所做的国际新闻编辑有关的国际类新闻,还有突发新闻类,比如《穿侵华日军军装“夜袭”抗日遗址四行仓库,良知何在?》《花27万拍得二手iPhone7,他说看错价格,要悔拍!》;舆论监督类,如《好尴尬,献血牛人们的“通行卡”在南京地铁“卡”住了》《合肥暴雪公交站台坍塌,女子被砸身亡》;人物故事类,如《天堂带走了骑三轮的“中国阿甘”》;科技类,如《不懂外语也能和老外聊嗨!这项中国创造让出国游无障碍》。
针对朋友圈中广泛传播的自媒体谣文,我还写过大量辟谣类报道,如,《<柳叶刀>说多吃主食死得快、多吃肉更健康?紫牛哥真相来了》《老施瓦辛格被轰到大街上睡觉?照片真的,新闻却是假的》《“星巴克最大丑闻”千万﹢爆文是这样炮制出来的》,等等。
在采写紫牛新闻时,有一个原则一直在坚持,那就是要“见人见事”。不管是什么题材,一定要直接接触到核心人物和事件。如关于“精日”分子到四行仓库拍照事件,联系到了当时接待那几个“精日”的军服爱好者,由他讲述事件经过。关于“27万元拍得二手iPhone7”独家找到错拍手机的用户。辟谣“说多吃主食死得快、多吃肉更健康”时,找到这项研究的中国负责人亲自来驳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人都可以随时发布内容,意见充斥到泛滥的程度,事实反而成为稀缺品。而以点击率和传播率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模式,催生大量谣言和失实内容,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更是以此为乐,为了点击率变现,无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甚至以这样的“野路子”为荣。
作为严肃的媒体人,我今后仍将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研究新时代的传播规律,努力推出更多、更鲜活、更容易吸引受众的作品。
编辑:广电业内
往期精彩推荐:
广电人为什么不开心?
待遇提升、机制变革,广电发展将呈现哪些新态势?
广电业内所发布的内容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在公众号中回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