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碎片化导致旧的营销手段大面积失效,过往强势的电梯、大巴传统媒体也好,还有听上去像是互联网媒体的EDM和短信群发,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说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说,说给谁听。
有口皆碑是需要沉淀的,而当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会变成舍本逐末的一味想通过事件炒作或者狂轰滥炸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地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一个话题在人与人传递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信息的不准确或者不充分,造成传播的失败。口碑传播方法比手段更加重要。
当粉丝经济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很多企业都投入大量的资源来积累粉丝,然而这些粉丝能产生什么作用?又很多时候说不清楚。很多时候,这些“粉丝”今天加进来,过两天又走了,也找不到问题所在。
回归初心,企业只是希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让认同的目标群体加入而已,只是因为碎片化带来剧烈变革的当下迷失了道路。
年轻的消费群体从来都是不喜欢让别人来教自己需要什么或者应该喜欢什么,他们原来就有自己的群体,彼此分享。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人人都是自媒体。
将企业需要展示的信息与目标群体的喜好进行匹配,利用场景建立联系,并且让关键意见领袖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并转化为忠诚追随者,然后再考虑如何更大范围的推广和运营本身会更加有效。
这时候老的4P营销也好新的紫牛营销和免费营销也好,本身也就是一种在迎合消费者上做出不同切入点的理论工具,没有过时或者落后与否的说法,更多的是用的合适。
微信公众号活跃度超过10%才算健康,不仅仅追求粉丝数量,也要追求粉丝质量,才是出路。而这些本身与内容的优美与否没有太大关系,与这些内容是否被目标群体接受和作为潜移默化的信息产生二次三次传播有关系。
当企业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也需要放下原本固有的分工,不能简单归纳成品牌宣传加渠道加终端销售。只是把产品做好已经远远不够,为消费者做产品,做消费者预期的产品,会是未来的趋势,而互联网+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个人PC快速增长期,成就了DELL,因为他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相对自由的选择配件;智能手机快速增长期,成就了小米,因为他可以根据消费者喜好快速迭代产品。
未来粉丝经济,并不是简单的建立粉丝群然后把东西卖给他们。而是让粉丝来决定买什么,企业再去生产,而其中是否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否能组建有效的服务体系,会成为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廖峰,腾讯华强北创业老兵。超过12年互联网营销资历,连续风口上创业有威客、动漫、移动电商、移动互联网工具等,目前执掌爱玩派创业团队,用H5游戏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企业主连接粉丝建立营销场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