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手机里的朋友 社交消失于社交媒体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科技妖

因为社交网络的出现,人类在进化史上头一次不会再觉得孤身一人、也不会再感到无聊。但是,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某些本质特性?

计算概率的话,你应该有智能手机,在几大社交网络上有账号,并且长时间无视和你同在一间屋子里的家人或朋友——因为你完全沉浸在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里。这似乎意味着你永远不会觉得孤身一人,永远不会无聊。但讽刺的是,这项技术也会让人们更少关注身边最亲密的人,甚至让自省都变成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我们大多害怕承认这样的事实。麻省理工学院的谢里· 图克 说,“我们与这些科技还处在热恋之中,就像是年轻的恋人们一样,不敢谈论他们的爱情,害怕毁了它。”图克深入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数百人,问过他们和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社交媒体、网上身份和机器人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关系。她说,和印刷术、电视机这种很早以前的发明相比,如今这些“永远运行、永远在线”的技术,威胁到了一些我们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特征。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人们已经完全无法忍受独自一人。通常在十字路口、超市队伍这些地方的人,哪怕给人们一秒钟,他们也要拿出手机做点儿什么。所有研究都表明,独身自处的能力正在消失。也许接下来就是失去突然走神或者自我反省的能力,你的注意力只会投向外界。面对自我和发现自我是人格发育的基础。但是现在,哪怕两三岁的小孩都能接触到这些技术,能轻松获得外来的、容易让人分心的信息,因此也失去了独处的机会。讽刺的是,那些让人们时刻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反而让大家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每当出现间歇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然后低头开始看手机。这样的人还没有学会与人交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这些都需要间歇甚至耐心的等待。

为数不少的人都有半夜回信息的习惯。大家的心理预期都是永久在线,每个人都能随时获取其他人的建议和认同。如果我们没有在24小时内回复信息,人们就会担心或者生气。对于这样生活的人来说,如果不叫停,他们就无法培养出自我感,没法自己做决定,无法建立成熟的个人关系和商务关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完整,缺乏处理重大事务的能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靠网络投票解决,他们早晚会遇到麻烦。

我们必须理解,眼下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故事。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面对这类情形,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应对。我们应该更细致地斟酌,为什么人们愿意把人性投射到机器上,愿意把虚造的移情能力当成真实的东西,即使这样的沟通交流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

在特定情况下,我们也在从现实生活转向现实与虚拟混合的场景。有位年轻人给出过很简明扼要的概括:“现实生活只是一扇窗子,还不一定是我最好的一扇。”有人说,网络身份和真实身份没什么区别。的确,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表演。我现在就在扮演身为小编最好的一面,。但微博或其他虚拟角色能把这种不一样表现得更明显,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编辑。一位姑娘上传了一张照片,然后开始调颜色、背景和亮度。为什么?因为她希望照片变得和她想象的一样。过去我们从来没有随心所欲的能力,而现在我们就可以这么干,人们对这种方式简直已经着了魔。面对面交谈到底有什么不好?很多人的回答是,“交谈是实时进行的,没法控制自己要说什么。”这句话意味深长,而这也是很多人喜欢通过电子邮件往来的原因——不光可以错开繁忙的时间,而且还能让你更易掌控,把事情做好。

而现在,没有手机和电子邮件,无论是我的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都难以为继。在拥有这类科技的世界中,我们没有退出的选项。问题在于,面对一项永远能运行、永远都在你身上的技术,我们要如何才能在这样的情形下过着更有意义的生活?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它马上就要入侵你的耳朵、夹克和眼镜。解决的办法将会作为一种“惯例”逐渐被培养起来。我们应该有“共享空间”——比如晚餐餐桌。可以让这些地方成为交谈的场所,因为面对面交谈是我描述过的很多问题的解药。如果你能够和孩子、家人、社区成员交谈,很多负面影响就不会那么严重。

我想要传递的信息并不是反科技,而是要支持对话、支持人类精神,是要质疑我们目前这种“更多、更好、更快”的主导性文化。为了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发展,为了我们与孩子、社群、另一半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评估,我们到底想要些什么。至于机器人,我想,真正让我们感到失望的,是我们自己。而这样的认识也让我感到很不安。人们宁愿与机器人谈话,就是在承认人与人之间没有提供交谈和陪伴的机会。哪怕大家知道它连一个字都不能理解,还是愿意和机器人一起对话,是因为我们让彼此失望了。这和机器人无关,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