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备案+网站制作+网站托管一年只需3000元

网站建设、行业建站案例

投稿 搬运工 的迷失 公关媒介们的转型之惑

注:

1、这篇文章只探讨公关媒介的转型话题,绝非为保险行业打广告;

2、应相关被提及人要求,本人所涉及人名均为化名。

今天,晶晶告诉我,阿柳也新加入ta三个月前刚去的那家保险公司。晶晶和阿柳,都是我2009-2010年间在迪思传媒负责的媒介中心的业务骨干。迪思当时的媒介中心有约70人的公关媒介人员组成,占到整个公司约1/6-1/5的人数,主要负责公司各部门客户的媒体资源开发与维护、日常媒体沟通、公关传播执行、媒体活动等工作。

到2010年中,我推动将这个部门的大部分团队成员分拆到事业部中去,晶晶和阿柳也分别进入了相应的事业部门,其后又辗转经历,晶晶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公关经理后升至公关总监,并在该公司上市中获得了少量的股份。这在很多人看来,晶晶属于做公关媒介的人当中发展得比较顺利的。阿柳则先后换了3家不同的公关公司,一直做着公关媒介的工作,虽然职位也升到了媒介总监,薪水得到相应提升,但总感觉心里不踏实。阿柳坦言:“总监不过是个虚职,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换个比我年轻5、6岁,级别低点,比如媒介主管、媒介经理,也可以做好。问题是,他们要么待遇比我低,要么待遇和我相当的情况下,能做更多事,比如他们可以参与创意策划、写各种新颖的文案,制作信息图、H5……,这些对我来说,也可以学,却要难很多。”

今年初,晶晶毅然放弃了公关总监的位置,加入了一家保险公司,从基层业务员开始做起。这个转变,让我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佩服,虽然早先是我介绍ta去接触保险知识的。

和阿柳有着类似的思考,在晶晶看来,自己虽然做到了公关总监的位置,但是,无论是之前在乙方,还是后来在甲方,主要的工作职责,几年来却没有实质的变化,即使自己已经有比较强的危机感,也很努力地学习,深深的“搬运工”烙印不单持续加剧职业预期与现实的落差,而且还要时时迎接来自更年轻人挑战的焦虑,这都让自己越发感到迷失。

对于公关媒介的“搬运工”话题,其间在2013年的时候,我的另一位前团队成员晓春很困惑地问我,公关媒介的职业前景是什么?我当时给ta画了上面这张图。

我跟晓春说,相当一部分公关媒介的工作集中在图中“01无差别的媒介列表应用和实施”这部分内容,只能比较机械、被动地罗列媒体名单和,公关稿件的发布以及发稿过程的各种沟通;在此基础上,有少数公关媒介可以向“02创新媒体关系、媒介组合与体验”的内容延伸,在媒体资源开拓、媒体关系维护和媒体活动中发挥项目管理运营的角色和作用,这些人中,如果能做简单的媒介策略,基本都会往管理岗位晋升。

而随着互联网推动媒体环境变革,社交媒体、自媒体涌现成为公关传播的标配,晓春本认为自己的公关媒介生涯可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但是,接触了一段时间后,ta发现“基本还是在用旧办法使用新媒体”,于是产生了困惑来和我交流。

我进而和晓春说,自媒体成为传播标配最典型的体现是首先要告别媒介依赖,优质原创内容是自媒体应用的基础,然后结合自有媒介渠道的内容运营,实现和外部媒介资源的组合,打通完整的传播矩阵。那么,对公关媒介来说,“03提升自有渠道媒介的组合创新”这部分媒介策略的内容,就是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是一个机会。更进一步的机会是“04原生内容生产的对接和参与”,这对于大部分公关媒介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却是最有可能的出路。因为媒介距离媒体最近,客观上最了解媒体,可以在更了解媒体的读者(粉丝)属性基础上,和(自)媒体人共同策划、创意优质的传播内容,为自己找到新的职业空间和价值。

“策划、创意不是有专职的文案策划人员吗?”晓春反问我。我说,两方面看,一是文案策划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相对来说,大部分文案策划对媒体其实了解不够,导致创意策划的可操作性不足;二是公关媒介不是要取代专职的文案策划,短时间也取代不了,而是要缩短与文案策划的距离,以逐步跳开媒体信息“搬运工”的状态,公关媒介不能在沉重的中介,而且是内部中介这条死胡同里把路越走越窄。通过“原生内容生产的对接和参与”公关媒介可以发挥既有优势,也能获得新的成长机会,而且可以弥补文案策划对媒体了解不足的情况,是整体上最有可能实现的路径。

我想,晓春对自媒体的困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虽然媒体环境快速变化,大部分的公关业务无须人为地加上传统的烙印,却没有进入对应的频道,而是充其量在干着“网络公关”的营生,甚至有人说,连“网络公关”都不算,充其量是在做“网络发稿”,这绝非是贬低公关行业的业务水平,确是行业的某种写照。特别是对公关媒介人员来说,媒体信息“搬运工”的角色,成为长期的职业负担。

强烈中介属性的媒体信息“搬运工”到底有多大的积极作用?这是诸多的公关从业者开始思考的问题,我自己就是其中一直在探索的一员。

作为2007年即负责公关全业务团队的项目经理,我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实施公关媒介岗位直接设置到项目团队的作业模式,而且已经开始让公关媒介和文案策划进行角色互串。当时这样做是为了通过减少项目团队内部的沟通环节来提高效率。到2015年,我更是直接做到了团队内无专职公关媒介。

事实上,抛开什么互联网去中介这类的说辞,部分国际公关公司一开始就是按照无专职公关媒介模式去运作的,而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是少数本土公关公司从公关稿件发布代理业务入手并将之作为优势来发展,然后被更多公司模仿蔓延开来,才出现了大量的专职公关媒介人员。

2015年的后期,我再次负责迪思的媒介工作,直到2016年底。不过,这段时间更多是做些虚线的支持和协调,并不管理任何直属公关媒介人员,我一直坚持的是不停地向大家念“紧箍咒”:干掉内部中介、媒介转型。

记得最激烈的一次,我对一位有7年多公关媒介经验的资深媒介经理说,“如果明天你失业了,你能干什么?”这位媒介经理非常不耐烦地怼我,“失业,失业,你都说了大半年了,我怎么还没失业呢?”ta言语间的不屑全然不能理解这样的“紧箍咒”是在给转型留出过渡期。

时间又过了大半年,晶晶们已经迈出了转型的脚步,留给公关媒介们的过渡期却不是一直在等着的。

就在这篇文章的撰写过程中,一位已经成功转去带业务团队的前媒介总监琳子跟我说,ta认为,文案策划也不是长久之计,在公关这个行业里,任何单一的岗位都会很快面临发展瓶颈,而是需要复合型的大视野,需要每个人有打破自己职业壁垒的决心和行动。琳子是属于我接触过的公关媒介里为数不多的通过自我驱动步入转型之路的,ta的新认知与理解也已经证明了其转型的结果。

今年以来,我接到过大概不少于10家公司的荐人需求,这里面无论是来自甲方企业,还是来自公关公司,当然也不乏横跨媒体和公关双重业务的机构,都无一例外地要求有文案策划能力。而两年前,这样的荐人需求还没表现得如此整齐划一。

变化的不只是荐人需求。之前常有人向我打听部分媒体信息,那个时候,我一般都会告诉对方,我并不直接联络媒体,也不保存媒体信息。当然,这是事实,我不觉得媒体联络信息是有多值得视作独特壁垒和门槛的所谓资源。虽然,对方往往并不相信。因为那个时候的大部分公关媒介是把自己所掌握的媒体联络信息当成重要的资源而不太乐意分享的,甚至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是这样的心态,我就不止一次遇到来面试公关媒介岗位的人问我要不要看看ta积累(掌握)的媒体资源,其实就是一个有大量媒体联络信息的表格。我不否认这样的积累不是毫无意义,但是我更在意的是一个人的可挖掘潜力。

如今,我们已经处在一种新常态:凡是涉及资源方面的需求,不仅是媒体资源,还包括场地、演艺等各种资源……,只需要在某个群里吼一嗓子、扔个红包,就可以获得各种响应,而且,这种响应可以跨越多个“隔壁群”来汇集。不仅如此,我们的身边有若干极具开放特点的平台,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源交流便利。

互联网正在加速打破边界,消除资源和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障碍,这对“搬运工”角色的公关媒介来说,无疑是“最后一根稻草”。当然,不会是“救命稻草”。

本文最后来点套路,向大家推荐一个我的课程:“公关营销人有哪些“自学习”方法?”,欢迎扫下图二维码或猛戳“阅读原文”关注。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