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备案+网站制作+网站托管一年只需3000元

网站建设、行业建站案例

互联网安放不下一支笔网媒最大的悲哀VS传统媒体的归来

媒体发展应该懂得使用技术发挥价值而不是凭借技术博取流量,兴趣为导向能走得快,但价值为导向或许才能走得远。

作者:瑞丰

来源:传媒头条(ID:cmtt6636

已获授权

有人说,比王者荣耀更应该戒掉的是今日头条。

我想说,比今日头条更应该戒掉的是互联网的今日头条化。

不是不喜欢今日头条,而是不喜欢互联网一窝蜂的今日头条化,而这种态势在今年愈演愈烈:

今年3月,百度宣布取消新闻源机制,越过新闻源这个中介全网抓信息,百度像今日头条一样并对优质内容进行展示。

今年4月,搜狐PC端首页颠覆式改版,放弃海量新闻模式,引入机器推荐,成为门户网站国内首家将PC端页面改为流形式的门户网站。

今年6月,微博改版,将「热门」频道移到首页第二个 tab,这也是一个近似于头条的信息流。

今年6月,腾讯OMG撤销了原来的新闻资讯部与产经资讯部,成立内容出品部与资讯运营部,同时成立新闻产品技术部与对外合作部,与今日头条对标的产品天天快报的研发运营团队更名为兴趣阅读产品部。

其实早前少年时,无论是网易、搜狐客户端推出的“个性化推荐”、混合推荐,还是凤凰投资的一点资讯,腾讯推出的天天快报,互联网早就开始学习智能推荐的今日头条化。

互联网蕴涵天然的媒体基因,互联网今日头条化是互联网媒体迫切转型的焦虑,但这背后也透露出巨大的隐忧。

始于兴趣的转变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半年增长率为1.7%,网民使用比例为83.1%。

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96亿,占手机网民的82.4%,半年增长率为4.4%。网络新闻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早的互联网应用之一,作为信息获取的基础应用,网络新闻服务形式已经从早期的以采编分发为主的自主传播模式转化到以用户资讯需求为主的资讯平台供给模式。

显然内容消费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刚需,内容已经是流量最大的甚至最好的入口。

而在行业不景气,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努力工作不再和过上好日子画等号的当下,再加上诸事不顺生活节奏加大,喂饱自己的天然兴趣已成人们在释放自己一种方式。

公号尹生价值观称,迅速今日头条化的中国互联网背后,并非今日头条本身有多厉害,而是用户时间越来越被内容所占据,内容中自有黄金屋。互联网商业史表明,谁远离用户,谁就将被潮流抛弃。

资本市场的独角兽

更早的2016年就有预测,2017年,今日头条广告收入将超过任一单一电视频道。

2017上半年全球独角兽公司出炉,内地8家入围,今日头条最高。8月11日下午消息,有消息人士透露新闻聚合平台今日头条将融资20亿美元,融资后估值将超过200亿美元,与深耕多年的微博市值比肩。

这个独角兽也显得相当傲慢,在面对被腾讯、百度收购回应的传闻时,也回应称”当腾讯员工多没有意思”“买卖关系反了”。

同样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流上,以BAT二季度财报为例,今日头条化的互联网媒体也取得傲人的成绩:

百度二季度财报显示,二百度信息流成为本次财报最大亮点之一,日活用户上过亿,信息流广告收入相比较第一季度更是提升了200%。

阿里巴巴本季度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40.81亿元(约合6.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1.35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0%,这部分营收增长主要是由于UCWeb提供的移动增值服务(比如移动搜索、新闻推送、应用和游戏发布等)营收实现了增长。

腾讯2017年第二季度,网络广告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55%至2017年第二季的人民币101.48亿元。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61%至人民币60.71亿元,占网络广告收入的59.8%。

狭隘的自我空间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机器推荐一个被诟病的地方就是“信息茧房”的形成,厦大邹振东在《邹振东:你呆在二楼,还是三楼?》曾提到,机器算法可能导致人们信息接收的内卷化,人们越来越缩小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

机器推荐对于一个重度用户的信息面是收敛的,最终结果是,你将越来越看不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开始活在只有自己价值观的世界,人会不会越来越狭隘,不包容,甚至不理解不尊重。

与机器化推荐一起兴起的还有新闻客户端的平台化,头条号、网易号、大鱼号动辄上亿级的补贴再一次将机器推荐发挥到极致。

彼时,机器推荐的弊端也凸显出来,标题党横行、同质化严重、低俗信息博流量,面对海量信息,用户被大量的无用消息打扰。

新闻理想的破灭

媒体还怎么做大众的引导者?反倒大众成了媒体的引导者了?

在流量和利润的叫嚣下,曾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求真情怀慢慢的消磨在娱乐至死中。

“偌大的中国,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似乎也放不下一支笔了”。微信号水木然曾评论,10万+,不仅成了新闻人、媒体人的魔咒和梦魇,更让无数的“能人志士”义无反顾的奔波在追求10万+的大道上。

微信号叔的刀法分析称,随着传统媒体的垮塌,一起垮塌的还有正规新闻采访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带来的叫做新闻事实的产品。

媒体发展应该懂得使用技术发挥价值而不是凭借技术博取流量,兴趣为导向能走得快,但价值为导向或许才能走得远。

互联网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在采编的严格管控下,在逐利本性下,互联网媒体新闻理想或许已经灰飞烟灭。

传统媒体的春天何时归来

冯小刚说,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

冷凇说,不要盲目相信直播平台。是无耻无知的人在播,无聊的人在看,这些没有养分的东西会被历史淘汰;

我想说,或许等哪一天用户的口味升级转变,猎奇的资讯吸引力减弱,用户更加关注价值本身,传统媒体的春天或许又会归来。

突然好想回到儿时的90年代,一切都有条不紊,爷爷拿着老花镜在大榕树下看着都市报给我们讲故事;

突然想起在报社实习期间,老编辑的保温杯冒着热腾腾的枸杞味道,云淡风轻充满纸卷味道的办公室散发出媒体人独特的情怀;

突然想起,电视台的那个姐姐还没有离职,她家就住在电视台门口,如果她当时没有离职,我也不会选择在远方,或许我们早就结下姻缘。

当情怀不再,万物蛮荒生长背后,留下的那一阵浮躁的一地鸡毛。而要归来,却依旧不是现在,只等远方启程,万物方可有所感怀。

拓展阅读:

严肃新闻正在流失、深度思考正在稀缺,“消失的新闻业”最需要警惕

作者:李康乐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最近有两条关于媒体的信息走红,一是报“死”还是纸“死”的争论,二是流行的“刚刚体”。这些都显现出当下传统媒体的矛盾心理。

想保持传统媒体时代庙堂之高的傲娇,又有渴望大众关注而不得放低身段的江湖诉求,传统媒体人的焦虑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更令人担忧的是,不管报与纸如何变化,我们心目中的新闻还存在吗?

正在死去的究竟是什么?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传统媒体退隐江湖的传言就会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似乎报纸“死期”已定,走向衰落而一路挽歌。

有关报纸“死期”的最经典论调莫过于“2044之说”。这个说法,源自2005年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

通过对信心分布图的分析,他预测: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的分析,他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零。于是便有了2044年报纸将消失的论调。

国内最早引发对报业未来担心的是2005年《京华时报》吴海民提出的著名的“报业拐点论”。随后,每有报纸关张,唱衰报纸的论调都会被再次翻炒。

有一种观点认为,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认为,今后纸媒这种传播形式必定会不断萎缩乃至消亡,可报纸的灵魂——报道,以及报道体现出的思想和观点,肯定会以新的载体来表达。概括地说,就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

另一种观点认为,死的是报,活的是纸。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国权认为,死的是报,这里的报是指报社,或者说是作为个体的单位,纸指的是报纸这种媒介形态。他认为,死的只可能是那些不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市场触觉迟钝,转型不成功的报社。而报纸,则由于拥有一些特质,如:随性、最让人轻松;权威,让人觉得可靠;筛选,让人节约时间,等等,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中仍然有着很大需求。

当然,也有很多人力挺报纸的生命力。虽然国内报业哀鸿遍野,但是依然有一些报纸逆势上扬,积极相时而动,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抓住行业发展的脉动,披荆斩棘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变革的新闻业,不死的新闻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有关报和纸谁死谁活的两种观点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根本分歧。死的都是那些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旧有形式,抱残守缺必然被时代所淘汰,但是报纸所承载的主要核心价值——新闻、观点,报纸所拥有的重要品质——权威性、公信力,并不会消失。

它们会以另外的载体、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就像水变成蒸汽、冰变成水。不同的形态,其实是同样的物质。

从电波取代烽火狼烟,电视冲击无线电波,到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哀鸿遍野,传媒技术的高歌猛进总伴随着退出历史舞台的不舍与哀愁。

其实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信息化的进程,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进步不言而喻。之所以对传统媒体不舍,对于何时死、如何死如此在意,反映的恐怕是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冲击下的职业迷茫与身份焦虑。

然而,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停滞,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舞台之争,终究不过是一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权力游戏。

报可能会死亡,纸也可能会消失。但是,新闻和真相永远不会消失。无论媒介图景如何改变,对高品质新闻的需求都会一直存在。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曾说:“想象一下这样的世界:有‘新闻’,但没有‘新闻业’,也没有‘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新闻’本身比‘新闻业’可是更加古老,更加基本。

人们一直都在交换新闻,但并非从一开始就需要被称作‘新闻人’的专门人士来搜集和告知新闻。只有当我们发现这种社会分工变得十分必要时,什么是新闻业的讨论才开始。

别让新闻陨落

一直以来,人们哀叹传统媒体的式微,并不仅仅是担心“报”死了或是“纸”死了这么简单。人们担心的是随着传统媒体一起消失的新闻的严肃性权威性可信性,是随着传统媒体一起消失的“精益求精的老编辑们”。人们对硬新闻的漠不关心,对娱乐的过度追捧,对错误的麻木不仁,才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

回到文章开头的“刚刚体”,在肯定其放下身段卖萌吸睛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是否也应正视一个问题:重要的新闻无人问津,一个卖萌段子却刷了屏,这样的狂欢其实比失去“报”、失去“纸”都更值得担忧。我们正在失去的是“新闻”。

诚如很多人戏谑地说:今天你读新闻了么,你读的不过是某些大号推送的那三条!真正严肃的新闻正在流失,真正深度的思考正在稀缺,这才是“消失的新闻业”最需要警惕的。

因此,在媒体格局发生变化的背影里,在新闻边界日益模糊的场景下,传统媒体人应该试着去放下对于身份缺失的焦虑,放下束手待毙的消极等待,积极运用新的手段去发挥传统媒体不会随技术和时间而失去的优势,积极追随历史发展的脚步,让值得珍视和传承的格调和品质,在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正如彼得·海尔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一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发稿网(QQ:599515669)是全国领先的在线新闻稿发布平台,团队由资深互联网专家组成,服务内容类涵盖软文发布、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报纸广告、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