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一、咪咕视频携手光大银行 开拓泛体娱营销新边界
12月18日,光大银行·咪咕视频联名信用卡正式发布,这是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与光大银行联合推出的首款品牌专属联名卡。持卡人不仅可以畅享咪咕视频钻石会员福利,一站式观看体育赛事和影视综艺内容,更可以获得咪咕直播的咪豆和咪咕影院观影券福利,三大APP福利一卡畅享。
(一)一站式畅享泛体娱内容,打造用户福利新主场
光大银行·咪咕视频联名信用卡共有两款,分别为金卡和白金卡,金卡用户首刷任意金额获赠咪咕视频钻石会员季卡,每月还将获赠咪咕直播500咪豆以及咪咕影院价值20元的观影券+满减券;而白金卡用户首刷任何金额将获得咪咕视频钻石会员半年卡,每月还将获赠咪咕直播1000咪豆以及咪咕影院20元观影券+满减券。此外,联名卡用户只需交易满888元即送咪咕视频钻石会员年卡,持卡至咪咕影院每周还可以10元的价格购买电影票一张(每周限1000个名额)。
(二)跨界合作,开拓泛体娱营销新边界
光大银行·咪咕视频联名信用卡用户将一站式畅享咪咕视频体育赛事、影视综艺等精彩内容。除了中超、欧冠、亚冠、欧洲五大联赛等顶级足球赛事,用户还可在咪咕视频观看到2018-2020赛季全量CBA赛事及更多综合体育、垂直体育赛事;此外,用户还可在咪咕视频观看到《加油好身材》、《我们一起上春晚》等精彩自制综艺,BBC、Discovery、《权力的游戏》等顶级内容。可以说,无论体育迷、追剧咖还是综艺爱好者,在咪咕视频都可以尽享视听盛宴,而光大银行·咪咕视频联名信用卡带来的福利则让这份视听盛宴精彩更实惠。
2018年以来,咪咕公司在互联网体育和泛娱乐IP领域屡出重拳,并通过对外合作实现全矩阵、全渠道的立体式IP运营。从后世界杯时代与苏宁体育的“451计划”,与PP体育成立联合运营平台,到升级与微博的“MW计划”,达成战略合作,再到此次与光大银行跨界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咪咕正不断开拓泛体娱营销边界。
未来咪咕视频将持续深耕体育版权和影视综艺等泛娱乐内容,以科技为驱动力,提升大小屏观看体验,同时凭借着诚意满满的会员+流量营销活动,为用户打造“视听+”福利主场,开启下一代沉浸体验(NGIE)。
二、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与营销
品牌是最稳定的产品流量来源,产品又是促进品牌出成效的重要抓手。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组织架构还是定制经营策略,都宜将品牌和产品营销放在一起考虑,以实现更好的降本增效。
(一)市场营销困境下需要调整组织架构
当前,商业银行在产品导向的前提下,主要以产品条线来划分组织架构,如信用卡部、公司业务部、投资理财部、电子银行部等,这种架构也是顺应前几年产品为王、产品驱动的潮流。不过随着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营销技术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商业银行产品条线的组织架构越来越难承受企业业绩增长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单个部门的产品对于客户的吸引力过于单一,而跨部门的组合营销存在部门间分工的壁垒。
二是每个部门的营销各自为战,但部门间的KPI指标却有很多的重复,造成营销投入的较大浪费。
三是单个部门的营销无法高效地调动全行的工具,营销的效率较低。
四是每个部门的营销局限于对自己本部门产品的认识,无法最大化地整合各部门的产品热度、用户量、活跃度、资金量进行一体化的推广营销。
五是市场品牌部门没有产品营销的抓手,很难将品牌上的投入与产品营销的产出形成正比。
为了研究知名企业应对业绩增长压力是怎么调整组织架构的,通过调研4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发现:神州优车、同程、瑞幸咖啡等各大互联网公司以及可口可乐、高露洁、亿滋等传统零售巨头均通过整合品牌、市场、运营、销售等部门,设立了统一的“以品牌为导向,以增长为中心”的增长营销部,由首席增长官领导。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考虑将前台部门营销职能整合,设立增长营销部门,整体负责银行的品牌建设、媒体运营、营销策划、门店推广、市场合作。以互金电银平台、银行卡与消费、个人存贷产品、个人投资理财等零售业务为一条营销线,以公司业务、国际业务、投行业务、同业业务等对公业务为一条营销线进行一体化的营销推广。借助大数据标签、客户关系管理、营销自动化、裂变营销等新型营销技术实现技术化营销。
这将带来如下优势:一体化的营销资源,减少各自为战的资源和成本浪费;一体化的营销手段,便于各类产品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提高营销的效率;一体化的营销增长模型,有助于形成从建立品牌→用户增长→提升业绩→获得口碑→建立品牌的闭环;一体化的营销战略,便于让产品研发部门更好地规划设计产品。
(二)增长营销部门需要突破品牌之困
可以看到,商业银行这几年在品牌营销上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冠名球队、投放地铁、承包电视台热点时段……这些动辄上亿的投入除了让观众感叹一句“银行真土豪”外,带来的营销效果到底如何?有时,广告主会陷入品牌营销的困境:只管投放却无法获得效果,没有精准的用户触达,没有过程中的数据追踪,“我知道我的广告费至少浪费了一大半,但我并不知道是哪一大半”,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这句话,正是这个时代品牌之困的注解。
比如,百雀羚曾经以一篇“时间的敌人”长图文创意带来了3000万阅读量,一般内容文案能有10万阅读量已经比较成功了,超过100万都是行业标杆了。
然而,从另一角度看问题,一篇由微信大号“公关界007”发布的《哭了!百雀羚3000万+阅读转化不到0.00008》指出,百雀羚的这次促销活动,总投放预算达到300万,而总销售额却不到80万!这篇打脸的文章阅读量同样迅速突破100万。
这样的案例在金融行业同样存在,看看商业银行的门户——公众号文章,有多少阅读量,有多少留言?有些知名银行的公众号文章平均阅读量在2万-3万左右,鲜有突破10万的,这说明了品牌建设需要贯穿业绩增长实效。品牌建设一定要全盘考虑企业定位、产品营销,从客户角度出发争夺他们的注意力,这里给出三点建议:
1、掐准品牌定位
定位对于品牌来说可谓是灵魂的注入,让品牌有了与众不同的目标、愿景和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基础。品牌的定位主要看企业产品的特点,以及企业面向客户群体的消费痛点。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几种最简单有效的定位方法:
对立型定位。对立型定位是指要与对手有显著差异化的定位,要么“人无我有”,要么“人有我强”,适合夹缝中建立品牌的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想在几千家银行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对立型定位不失为良策。
USP定位。USP定位是向消费者提出“独特的销售主张”,更集中强调产品具体的特殊功效和利益,通常以“……就用……”为典型用语。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胃痛、胃酸、胃胀,就用斯达舒”“困了累了,喝红牛”“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等。商业银行如有某些独特的产品,即可从概念包装到品牌投放,都注重给用户留下鲜明印象,建立竞争壁垒。
升维定位。升维定位与对立型定位正好相反,不跟竞争对手在同一概念下进行差异化纠缠,而是直接升级到更高的维度和境界,创造新的蓝海品类市场。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行业开创者”“重新定义×××”“×××革命”……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用高而新的概念来教育用户是一个漫长的征途,除非能在某个领域有前沿性的创新,否则不建议采用这种定位。
2、注重场景创新
相比于传统广告,互联网广告因为创新结合场景,不打断用户当时的状态,是一种尊重用户的浸入式体验,才更容易被点击。所以目前在出租车内、外卖包装袋上、大V公众号的文章结尾处等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场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成功的广告投放。
用产品活动带动品牌。最好的广告打法就是用产品带动品牌,毕竟现在大型的平台打一次广告都动辄千万,而且打产品的好处,一来是更直接、更利于促销、更容易激起客户的使用欲望,二来可以用产品转化数据来跟踪品牌推广的效果。比如,电影《西虹市首富》上映前便是先曝光插曲《卡路里》的MTV,围观量瞬间突破1000万,让整部电影未热先火,为其最终25.4亿的票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投放注重趣味营销。可考虑提高广告转化的效率,让广告公关化,有话题性,甚至有大众参与。
一种思路是让广告可以玩,让用户可以参与互动。比如,镜子异型分众广告,酷派当年通过这种逗比好玩的分镜广告,来推广它的双系统手机,引发了朋友圈的疯狂转发。
另一种思路是让广告配合公关话题、营销事件,让用户因为事件继而发现身边的广告能引发情感的共鸣。航班管家联合新世相发动的著名事件营销“逃离北上广”,戳中了一线城市的异乡人内心痛点,迅速刷爆朋友圈,并且增加了互动讨论环节,讨论量也随即迅速上升。
(三)营销部门需要突破流量之困
近几年,商业银行开始拥抱互联网流量“奶牛”。但从2016年开始,互联网就普遍面临三个流量问题:流量少、流量贵、流量陷阱。
第一个“流量少”不难理解,公众号越来越难获得点击率,APP的打开率越来越低,互联网用户看似每年在增长却在以更快的速度流失。
第二个“流量贵”,应该说从来没便宜过,以前在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上宣传的时候,一条CCTV广告费用要以亿计,如今流量转移到互联网渠道后,一个亿的流量投放,都不够获客超过1万户。
第三个“流量陷阱”,各种作弊手段的产生让企业的流量投放几乎石沉大海,据百度统计,互联网的点击中,5%为人工作弊,65%为机器作弊,流量欺诈被预计为未来十年犯罪组织的第二大市场。
那么,如何有效突破流量困境呢?流量池模式让流量源源不断。流量池模式的奥妙在于,不放过任何一次获得流量的机会,将各类获取的流量利用技术手段存储加工,并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将流量进行裂变和再发掘。流量池模式主要有三个层次:
获取流量。正因为流量贵、流量少、流量假,所以商业银行不能放过任何一次曝光的机会和获客的渠道,抓住品牌推广这一稳定的流量来源,将各类产品的流量资源(客户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类产品的福利投放到创意的场景和热点的事件中,打通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链。
流量转化。流量进来以后,需要进一步的转化成有效用户,这个时候就需要利用游戏化思维,让客户在轻松愉悦的套路中买单,尝点甜头。在这些流量转化之后,再通过精细的运营不断提升存量用户对于话题的参与度和对产品的活跃度。
流量裂变。营销活动必须强调通过创意吸引客户进行分享,线上通过裂变红包、IP裂变、储值裂变、通讯录营销、好友助力、红包互动等打造流量喷井,线下通过趣味网点、二维码创新、跑男互动等打造场景式营销媒介。通过创意+福利+社交,裂变方能收获较为满意的效果。比如,脉脉的通讯录营销、淘宝的好友助力、美团外卖的红包互动,都做出了用户以老带新流量裂变的经典案例。
END
免责声明:我司尊重原创作者版权,除我司原创和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将在文章末尾标注作者和来源。文章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公众号联系删除,非常感谢!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