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关注
8月25日,《法制晚报》发布了一篇《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 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调查报道文章,将海底捞推到了风口浪尖。
该文章发出的几个小时内,海底捞立刻做出了回应。值得玩味的是海底捞危机公关中的两次官方表态。
第一个是中午发出的道歉信,面对媒体的实证调查,物证扎实,海底捞不得不承认报道属实,无法像过去一些嘴硬的企业一样狡辩甚至告媒体诽谤。不管怎么说。
第二个是傍晚向各门店发出的通告,其中明确讲,“涉事停业的门店干部和员工无需恐慌,该类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是公司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
从两次通告来看,海底捞的危机公关是非常成功的。第一份回应声明发出,亮点在于迅速承认披露的问题属实,并愿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没有拿“临时工”来找借口,而是大方承认,真诚道歉。第二个公告则更加深思熟虑,更加具体。这份处理通报发布了七条措施,包括暂时关停两家涉事的门店、主动向政府主管部门汇报事件进展、欢迎消费者前往门店检查监督、迅速与第三方虫害治理公司研究整改措施等。
有网友表示:能认识到这是公司管理问题是好事,安抚员工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这样的非常时刻,护短秀恩爱真的好吗?这是不是一种对公众情绪的挑衅,是不是在向所有的员工喊话,你们出再大的卫生食品问题都没事儿,有我们董事会顶着呢。
而另有业内人士表示:首先安抚员工,随后检讨更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并非完全为涉事员工开脱,这些员工也需要按照制度要求承担相应责任。不一味护犊子,但也不往犊子身上甩锅,而是扛下绝大部份,在过往中国企业的危机公关过程中,这样的态度相当罕见。
这真的很海底捞!态度之诚恳,公关之典范。迅速让食客们炸开了锅。一部分人表示:当然是原谅它。清博—舆情监测工具在检测了几千条微信、微博、网页、几十个论坛和上百个APP软件后得出的报告也显示,负面消息在“媒体卧底海底捞厨房”相关内容里,比重只有40%多一点,相当部分的信息是中性的。
如果因为一篇报道而不敢吃海底捞,那基本上就不要对市面上的中餐馆抱有什么期待了。不敢相信中国人在食品安全面前,已经到了如此麻木和痛心的地步。但单纯只论公关营销,不得不佩服海底捞的能力。
然而只有公关就够了吗?
当然不是。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并不会因为企业认错的迅速及态度的良好而改变,更不会因为“危机公关”做得好而消除,而是需要企业认真反思后找出问题症结,拟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踏实贯彻执行与长期狠抓不懈。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实践考验的。
评论员杨樾有句话说得很好:中国的食品卫生状况如此之差,就是缺少因为卫生原因而被消费者彻底抛弃甚至倒闭的案例。
可伴随扩张与日俱增的,是餐饮企业缺乏资质无证经营的问题;是进货渠道混乱甚至用坑渠油、私宰猪等掺假造假的原材料问题;是一次性包装及餐具做二次使用的包装运输问题;是后厨场地卫生情况令人担忧的生产问题;更是监管部门力量不够导致出现监管真空的监管问题。
实际上,在这种氛围下,消费者的忍受度变得极高,以致于将海底捞的迅速回应都奉为有担当企业的良心举动。前一秒,触目惊心的后厨场景让人愤慨,后一秒“还能怎么样,当然是原谅它”的自嘲却令人心疼。
诚然食品安全卫生一直是餐饮业的痛点,但它也是容不得半点含糊的问题。海底捞官网食品安全一页写着这么两段话:
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
我们明白,抓好食品安全这条路虽然曲折而艰辛,但不会白走。
综合转载自网络
欢迎投稿原创文章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