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个问题很多酒店人都是一头雾水,因为我们都处在人人都觉得“运营”越来越重要,但几乎又没人能够讲清楚运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阶段。
请不要再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数据运营”等所谓几大运营模块的方式来试图定义“运营”这件事了。
原因很简单:本身,所谓“几大模块”的提法,来自于某些一线大公司内部运营部门的职能划分,但这种职能划分是诞生于特定环境和背景之下的,它很可能是不可复制的,且本身也很可能是不标准的。
比如“活动运营”这个职能是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需要有一个人定期在站内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拉升销量和用户订单数,因此被定岗为 “活动运营”。但,假设你的公司还处于发展早期,还不需要那么频繁、那么周期固定的有一个人定期来负责活动的策划和执行,那你还需要一个“活动运营”吗?
而 “用户运营”这个职能是部分社区网站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需要有人专门来负责做好社区核心用户的维系,因而就有了最早的“用户运营”这个职能。
但后来一些从海量用户数据中去分析用户喜好和用户习惯的人,也开始被叫做“用户运营”。现在可能一些负责客服、群管理的工作也被叫做“用户运营”,甚至是部分公司内部有一些负责拉新和推广的岗位也被叫做“用户运营”
“产品运营”这样的概念,就更有趣,通常来讲,它可能包含着两种含义:
1.我的工作是通过“产品机制”和策略的方式来实现某些“运营”的目的;
2.我的工作是负责某个独立子产品线的运营,而在运营过程中,我可能啥都要干。
所以,你也会发现,“产品运营”与“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完全有可能在某家公司内部,人家的运营就都叫做“产品运营”,只需要对产品的增长和发展负责就好,而完全不需要考虑什么用户运营内容运营之类的东西。
“运营”职能的特殊之处
“运营”其实并非是一个工作内容足够标准化的工作职能。
具体来讲,工业时代的几乎所有企业内部,其关键业务环节或许可以被简单粗暴的分为“生产、销售、售后”三个环节,而所有的职能也都通常会被围绕着这三个环节来进行组织,且每个职能通常只关注一个子环节上的某一个问题,工作内容往往也都是足够明确和标准的。
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用户”个体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开始可以参与到各种业务环节当中去,且用户端的变化也越来越快,这导致传统业务中那种线性、标准的“生产、销售、售后”的逻辑被打乱了,不再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答案”。
所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往往需要有人来通过各种互联网的手段来专门负责用户的开拓、引导和维护,通过改变和加强与用户间的关系,乃至让用户能够参与到各个业务环节中去,借以重构我们的业务逻辑。
于是,“运营”这个职能就出现了。从它诞生以来,它就与互联网一样,充满了变量。
“运营”的工作内容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
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运营”的工作其实是服务于核心业务逻辑的。
一项业务的核心逻辑不同,所需要完成的具体运营工作,一定也会千差万别——这也是“运营”这项工作之所以不标准的原因。
同样卖面膜,A公司主要依赖于电商平台渠道分销进行销售,而B公司可能直接依赖于自己的公众号聚集起来上百万粉丝进行销售,C公司则通过自己建设的一条微商体系来进行销售。同样是为了要搞定用户增长,A公司的团队擅长做广告投放,B公司的团队擅长做地推,C公司则擅长内容策划和传播,但三者其实都能解决“用户增长”的问题。
这时候,这三家公司一定需要一个“活动运营”岗或者是“社群运营”岗吗?答案是未必。
所以这里要给创业者和老板们的建议是:招什么样的运营,本质上取决于你的业务逻辑和策略。
当然,你也有可能找到了一个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的运营,再围绕着ta来设计你的业务逻辑和策略。在运营世界里,很多事情很可能手段并不唯一,但实现的产出和结果可能是相同的。
对于运营从业者和一线工作者们而言,该如何去理解“运营”
对于运营从业者或管理者来说,也许在公司内部进行岗位划分时可以有N多种方式,但当回归到具体工作时,我们可以只考虑目的、渠道&工具、手段&工作方法这三个要素。
比方说,假使我们把运营工作最常见的核心目的分为“用户增长、用户活跃度提升、用户关系维系、获取收入”4个导向的话,则对应可以想到的一些常见渠道&工具+手段&工作方法比如说文案、活动策划、广告投放、软文推广这样的,无论你去到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公司都能用上,这样会比较好。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多看点书和案例,扩充一下自己的了解、认知和视野,也能够慢慢熟悉一些渠道&工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