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中了碎片化传播的毒

碎片化阅读,让很多人的阅读陷入浅尝辄止的境地,不求甚解,阅读只为装饰门面,成为大部分人的习惯。导致这种现状的,就是微博微信时代,人们蜻蜓点水式的知识汲取形成的恶果。

无独有偶,这种阅读的形式化,在传播界同样存在,而且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如果对这个概念还有点陌生的话,那我们换个角度,你一定注意到,每次热点事件后,都会有一波跟风的借势海报出现,同样的思维,同样的套路,很多品牌对此乐此不疲。不可否认,这样的追热点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热点,对于品牌的长期建设,究竟有什么帮助?哪个消费者或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会因为你的热点追的好,就对你刮目相看?

社会化营销为很多企业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依靠营销本身,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对于企业来说,要维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关系,就要不停的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期待,对于顾客而言,一次新的改良,新的服务升级,甚至是门头或包装袋的改变,都比一次哗众取宠的抖机灵更能获得他们的好感。

互联网下的创业神话,让很多人陷入资本积累的癫狂,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快速进行资本积累,是很多人的愿景。但自去年以来,虚假的繁荣已经被戳破,实体企业迎来利好,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资本层面, 都呈现出好的政策引导。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梳理自己的长项和短板,适应与用户的有效沟通。

公关传播的本质,是输出企业价值,反馈用户企业,但目前,企业输出的,是红包诱发下的企业软文,得到的反馈,也是被过滤后的废话。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企业,都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很多企业为了博得好感,无所不用其极,隐藏缺陷,打击批评的声音,动辄要上诉,这一套资本时代的话术,显然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以万众追崇的十万加为例,你的十万加的实际价值,究竟在哪里?大企业,根本不需要十万加来背书,小企业,曝光虽然有必要,但核心还是做好自己,没有一个稳固的根基,十万加就是你的掘墓人。

碎片化让很多企业和公关人陷入自我的麻痹状态,在领导面前,一切都尽在掌握,但实际上,无论是正面的渗透,还是负面 的压制,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旦问题被曝光,将会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碎片化传播无法形成有效的价值输出,也无法打造预期的粉丝效应,只会让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始终浮在泛泛的层面,选择只是冲动,冲动过后,依然是超市货架上的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