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广告效果报告解读 信息流广告更迎合广告主 受众 媒体的需求

近日受百度委托,凯度华通明略针对信息流广告效果进行了研究,并访问了涵盖金融、汽车、网游、化妆品、快消、教育、家电、科技八大行业领军品牌,共同探究了信息流广告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帮助广告主玩转这一新兴营销工具。

信息流广告的概念最早是10年前,由Facebook 在移动营销领域中提出的,在2016年迎来了新的“爆发”。信息流广告的特点是,“内容”、“精准”、“Eye-catching”。

现今,营销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比拼的将是谁更能够读懂用户心意,提供更即时、个性化的反馈和解决方案。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广告更迎合广告主、受众、媒体的需求。

对媒体而言,移动广告展示模式与PC端有很大不同。移动端的屏幕相对较小,PC端很多看上去简单的广告若移植到移动端,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相较于Banner、插屏等移动广告形式,原生的信息流广告在移动端更有发展空间。

对受众而言,每天接触的广告铺天盖地,基本对广告的接受意愿都比较低,而信息流广告融入原生内容当中,提供给受众符合当前阅读环境的信息,让受众在使用互联网产品功能的同时,顺其自然的就浏览你的广告。最大程度的解决人们喜欢忽略广告这一习惯。

对广告主而言,信息流整合了传统广告模式(借助优质互联网媒体—用户量及粘性高的产品)和新媒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受众画像)两者的优势,实现了更高的ROI。其主动向潜在用户提供易于接受营销信息的优势,无疑是为广告主们提供全新的营销蓝海市场。

在整个营销链条中,信息流广告的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新品、事件推广等需求,而对广告主而言,精准推送的能力是他们更看中的。

而精准推送需要依托丰富且打通的数据,以一个典型案例来看,微博是当时如何解决精准传播这件事的。2014年,《继承者们》带着《来自星星的你》横扫中国,肯德基顺势邀请金宇彬、全智贤担任新一季代言人,在传播媒体广告轰炸的同时,使用微博“韩剧迷”人群包,进行精准投放,其转发、评论、点赞互动率达到4%,比行业平均值高出5倍。与此同时,以祛痘产品起家的WIS品牌,一个88年的草根男带领一群90后的小伙伴,用3年时间做到年营收1个亿,没有任何外部投资,依托微博打造出一个年轻人的化妆品品牌。这正是信息流广告基于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属性,因为人群定位精准和数据,从而为品牌带来的巨大广告收益的案例。

兴趣与意图:谁才是精确推送的突破口

报告指出,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信息流广告的精准推送,分别是“兴趣”和“意图”,凭借浏览行为、交互数据、用户使用偏好等大数据可以得出用户兴趣画像,而搜索数据、地理位置数据、购买数据等则可以得出用户意图画像。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曾经说过:“兴趣是了解用户曾经需要过什么,而意图则是定位用户当下和未来想要什么。”

在报告中,凯度华通明略通过对8个行业中金融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两组案例数据对比,客观展现了通过“意图”和“兴趣”定向,所产生的实际投放效果差别。在金融客户案例中,可以直观看到使用意图定向后,相比兴趣定向在CPC支出上有了一个明显的下降,减少了21%;但CTR(点击通过率)却提升了158%,ROI的效果非常直观。

当前主流信息流广告平台主要分为新闻资讯、社交媒体搜索引擎、视频、浏览器五大类。

其中以优酷土豆为代表的视频类信息流在深度沟通中占据优势,同时由于其数据特性,产品多聚焦用户“浏览兴趣”;

社交媒体类如微信、微博、陌陌等,具备高互动和信息病毒式裂变的优势,用户兴趣偏于娱乐性质,平台自然顺应用户选择而推崇兴趣推送;

而新闻资讯类平台中,兴趣标签完备的今日头条平台如今已颇具规模,腾讯、网易新闻客户端等在兴趣定位上各具优势,但由于缺乏用户生活场景数据,想要进行“意图转向”,依旧有些许力不从心。

相较而言,以强大“搜索数据”为基础,配合“AI技术”进行深度挖掘的平台,能够在“精准意图”这一课题上领先。

在凯度华通明略的《信息流广告营销效果研究报告》 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营销大多以自嗨和自夸为主,不仅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而信息流广告则是让用户在浏览自己感兴趣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去接受广告信息,给消费者更多共鸣,从而提升对品牌的好感度。而除了广告渠道的选择,对于广告主而言,一个折扣更高的广告代理商也是他们需要考虑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