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危机公关最是吸引眼球和考验工作价值,但如果一家企业屡是危机公关,那也证明企业本身有很大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品牌营销都在细致的日常工作中。
营销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品牌的接受度。无论是广告的自己说自己好、公关的别人说自己好,自媒体的信息沟通,都需要齐头并进、强势执行。
品牌传播的规律
为什么肯德基、可口可乐卖的那么好,还要天天做广告?因为用户总是健忘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要想让一个品牌牢牢烙印在用户的心智中,就需要在遗忘前不断地强化用户记忆。
因此,一个企业的品牌宣传需要天天做,永远出现在目标人群视野和印象中。不少企业的品牌广告,坐车能看到、电梯能看到、打开网站能看到、看杂志也能看到,实现时间和空间全方位覆盖,就是为了不断提醒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产生消费偏好。
当然,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有实力高频全覆盖到所有营销渠道上。就算以前打广告最为厉害的脑白金,也不是一把火从春烧到冬,而是把费用集中在春节左右爆发。因此,决定了品牌营销的传播策略要么是密集型的,要么是波浪形的,密集型的适合新品牌打开市场,而波浪形传播则适合走入正轨的企业日常传播。
品牌内容的生产
不少营销者抱怨内容的匮乏和预算限制,很难做起来这个工作,这是典型的只看西瓜,不重芝麻。在我看来,只要有搞事情的心,没有内容创造不出来。
企业品牌一般内容源于天然创造,要么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内容营销,要么就是企业的新闻传播,承载内容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海报、软文、H5、音频、视频。在渠道端,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网站、APP、自媒体等传播。
活动是企业重要的公关行为之一,也是与目标人群最直接的接触。企业参加会议、展会,举办见面活动、产品发布会,不仅能够产生第一手的新闻,也可以发酵成新的题材,形成二次传播。多参加第三方组织的非行业活动,如城市马拉松、保护长江豚,地球一小时等,也能够增加品牌曝光和友好度。
企业也可以自我制造内容。淘宝创造出了“双11”,京东跟进了“6.18”,OFO和小黄人合作了“大眼车”,农夫山泉联合故宫出了“定制水”,不少企业也发明了企业开放日,周年庆等,可以多角度展现企业风采。
节日是自带流量的IP,牢牢抓住。除了传统节日,还有西方不少节日,更有非常多的行业节日,比如医师节、丰收节、记者节、护士节等。企业可以按照不同节日的属性,产生出符合自我宣传需求的内容。在网上搜一下公关日历,相关的信息都会出来,剩下的只是策划。今年5月10日被定为国家品牌日,我就发起了品牌宣传周的活动,进行了一周的宣传活动,约定每年同期举行,相比于行业其他,增加了宣传点和品牌差异化。
荣誉也是企业营销不可错过的好内容,多帮企业申请一些来自政府、行业举办的评选活动和公益项目,参加过程和结果都可以作为优质内容传播,提升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力。
连接KOL。KOL是营销的结点,是说服力和流量,这也是很多企业请明星做代言人的原因。多和行业KOL发生有价值的事情,一起做项目,那么自身的影响力也就会水涨船高。
教育和培养新客户也非常重要。壳牌石油曾经把logo印在乐高玩具上,从小培养自己的客户;谷歌和麻省理工开发儿童编程语言,让这项技术从娃娃抓起。当市场用户趋于饱和,很多企业会先行一步把用户先滋养起来,形成后续的认知壁垒。
当然,让消费者自己产生内容(UCG)是更好的选择。与消费者交流,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来自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故事,这样更会增加真实感和案例性。
这样算下来,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会有题材和内容,何愁品牌营销做得平淡。
不过,尽管有用不完的内容和题材可以选择,但大多数营销者并没有虔诚的对待。任何一个能够营销的机会,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头脑风暴,探讨营销的多样性和深度,而不要单纯的粘贴复制,仅为了发文的KPI。而这,可能才是营销者的能力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