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些社交媒体的艺术 你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今天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最大化利用社交媒体创建品牌?我想这是每一个新媒体人都比较关心的事情,同时应该也是很多品牌公司在新媒体上进行营销推广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高地,这从腾讯的广点通,新榜的自媒宝,天猫每年向今日头条每年投放40亿等这些事件可以看的出来。

这《创业的艺术2.0》这本书中,作者有介绍社交媒体的艺术,当时笔者在阅读的时候,总感觉每个章节都是在讲艺术,其实读起来倒是蛮简单的,很容易操作。现在整理出来分享给你:

首先,你要制定制定战略性计划

找出你的商业模式。要使这个商业模式运作,你需要吸引哪类人。这类人希望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分享这些内容

归结一点就是利用以终为始的逻辑,来去思考这件事情到底该怎么做?

其次呢,你要了解各个社交媒体平台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Google, 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 Pinterest, Twitter)在美国是排名靠前的,当然,在国内,这些可能就是两微一端,知乎,豆瓣,简书,还有最近非常暴火的抖音。

在笔者看来,从长期来看,微信不会是永久的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抖音也不是永久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总会有新的平台出现,并且颠覆掉之前的平台。举个简单的例子,最近这不,巨头们看到抖音的崛起,平时坐在办公椅上四平八稳的指点江山,这会儿也颤抖了下,百度急速布局短视频领域,推出Nani小视频,腾讯也不甘落后,重金重资源布局微视。巨头只要看到机会,会不惜成本的进入,直到对手被打趴下。所以也就非常能否理解老周那句“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的深意了。

第三点,完善你的简介页,描述你的公司

要诀:将内容浓缩到5秒钟、用图片说事、打出品牌口号、提供所有信息、匿名访问。其中说到把内容浓缩到5秒钟,有一个“左滑vs右滑”的理论,那就是在诸如陌陌这种社交软件中,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同样的道理,那就是访问者在看你的介绍时,不用去费脑子去想屏幕上的这个家伙是干什么的,为了搞清楚,还得去搜索下,千万不要这么做,很多时候,很多用户需要的不是什么沉浸式学习,更多需要的是即时享受,即时快乐, 搞清楚这点,我想我们的品牌战略才有执行的必要。

第四点,进行分享测试,自测是否值得分享

很简单,如果生产出一篇内容,如果连自己都懒得分享,那么也就不要期望那些看到这些内容的人去帮你分享,这是一个蛮重要的事情,但是呢,很多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没有意识到自己视野边界之外的事情。

所以,每次我们在生产出一些内容时,先问问自己,有没有读下去的意愿,有没有分享出去的意愿。当然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社交圈不排除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绝大部分人都是表演型人格,即展露出的样子或者状态都是他/她想让别人看到的。所以,有些内容明明很好,但是就是没人愿意分享,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人设建立不易,岂能轻轻毁去。

第五点,重复发布,带来关键的实际效应

你要么通过不断增加关注者和得到别人分享而创建出一个品牌,要么就失败。必要的时候,利用自动发帖的软件,及时很忙,也不用担心明天的内容发不出来。

第六点,回复评论

借着下列方法可以使回复评论的工作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工具要用对、顾及所有的观众、保持乐观、证实有恶意之前,假设他人都是善意的、接纳不同意见、提出尖锐问题、三个回合(结束战斗)、删除、屏蔽和举报。

在我看来,也可以更直接点,直接拉黑某些用户,为什么要浪费注意力在这种事情上呢?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第七点,争取更多的粉丝

只需简单的两步,即分享好的内容以及开发新的平台,说着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是非常不易。《冯仑风马牛》这档自媒体节目,是我比较喜欢的,每次听冯总谈古说今,尤其是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总能让人感受到冯仑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不装,很真实,有一次他在节目中透露,要把这么多期内容做下来,确实不容易,考验自媒体人的有太多太多,说话说不好,小到被封杀,大到真有可能进局子。

最后,我也坚信,当越来越多好的内容出现时,这个行业才会快速的往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