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奥维云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彩电市场上,2014年互联网品牌份额为4.9%左右,2015年接近10%,自2016年一季度以来,其份额就已经超越了外资品牌,销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另据业内人士估计,互联网品牌的最终市场份额将占据在20%左右,所以整体来看,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其中互联网电视品牌中的代表,乐视在去年总销量达到了300万台,酷开超过了100万台,小米也接近100万台。今年三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计划,但即便如此,传统电视三巨头海信、创维、TCL的彩电年销量均超过1000万台,互联网品牌相对传统品牌还是体量过小,而且这些品牌的销量增长只不过是从那些弱小品牌的手中夺得而来,所以整个电视行业的两极分化将会加速,部分品牌面临被洗牌而出的局面。
面对互联网品牌的来势汹汹,传统品牌也是面临很大压力,海信电商部门负责人曾称,“从去年五一到今年五一这一年的时间,是(我们)和互联网品牌竞争最激烈的时间,今年6月开始缓和了一些。”互联网品牌的来势汹汹主要携带两大利器,一是价格,二是内容;但也不可否认,互联网品牌在生产上存在短板。
互联网品牌的低价战略虽说在当前有一定的市场,而且目前的用户仍对价格敏感,但从长远来看,低价对整体彩电市场会造成伤害,持续亏损不具备可持续性。当前能认识到这个弊端的,也仅仅几家,比如小米参与价格战的力度正在降低,酷开大力推出相关高端T系列产品,刚刚成立的VIDAA直接定位于互联网高端品牌。
(酷开T55 OLED电视)
相对来说,现在的互联网品牌在内容上同质化比较严重,大多依赖BAT,均和爱奇艺、腾讯、优酷土豆进行合作。而且大部分互联网品牌主打“多”和“广”,没有做出差异化的改变。唯有酷开一家在合作的同时,在内容的“优质筛选”和“精准推送”上尝试着做出不一般的解释。酷开前段时间发布的“非生态,大内容”战略,就是在加强与各内容提供商深度合作的前提下,对这些大内容进行筛选,然后通过自己的大屏运营优势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精准推送”的优质节目内容,以达到“千人千面”电视观影体验。
(酷开的“非生态 大内容”战略)
在生产上,大部分互联网品牌都是代工,硬件领域没有核心技术,售后服务基本全部靠外包,但酷开却是唯一的特例。因为酷开作为创维集团的线上独立子品牌,在制造、技术、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部共享着创维历经28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仅从售后来说,全国4950家的服务网点,非一般电视厂商所能及。
酷开董事长王志国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2016年互联网品牌将不到5家。不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玩家,分化效应都在加剧,行业正加速洗牌。资深消费电子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认为,在大量亏损下,未来几年互联网品牌会进一步洗牌,将剩下3-5家公司。你认为,谁会是剩下的这几家互联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