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忏悔:这篇文章本来0点前发了的,结果发的急忘记附上音频了,这让我如何面对喜欢生菜老师音频的小伙伴呢? 于是只好0点后再发一次~鞠躬致歉。
先送上生菜老师的音频大餐:
一个月前,菜园子发起过一期话题——互联网产品还需要品牌的力量吗?(点此重温)。看到大家的发言,其实当时是有很多话想说的,没想到一耽搁就快一个月了。最近这个话题是我思考的比较多的一个事儿,借着每周专栏的机会,自己也梳理一下吧。
关于品牌的价值、建设、传播是有专业的,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所以本文也都是一些我觉得很朴素的观点。欢迎专业人士来吊打我,帮助我提升姿势水平。
0 1
最初我对于品牌的认知是较为肤浅的——就是 品牌是帮助 用户/消费者 做决定的工具。
我小时候跟着家里大人去菜市场卖过菜,菜市场里的蔬菜基本是高度同质化的,价格其实也是高度一致的,各家的区别其实不大。所以摊位靠近入口处的,人流量就大,生意就比较好做。但是买菜的人群其实较为固定,他们的选择标准也比较稳定,就是不缺斤短两,不以次充好,就行了。这个时候没啥品牌,消费者大致看看,最多是在相熟的卖家处形成一个习惯,也就如此了。
但是这里的“习惯”很重要,买菜是一个相对高频的场景,用户很容易把自己的决策过程固化下来,形成习惯。但是还有很多低频的场景,比如我记得有一回我和我奶奶去买剪刀,这事儿我小时候好像有记忆以来一共就发生过那么一次。
买剪刀怎么决策呢? 也就是看看锋利程度啥的,我记得卖剪刀的会在那里放一堆从棉花、到布匹、皮革,来了客人就逐个剪一遍,以示剪刀多么锐利。但是其实那么多剪刀,看起来也都差不多锋利,我和奶奶是分不出哪个更好或者更差的,这个时候其实主要就问一下价格,还有就是牌子。有个剪刀叫王麻子,就比其他的贵不少,最后奶奶选了一把便宜的。但是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就记住了王麻子这个品牌。 后来我自己再买剪刀,我就完全没考虑过什么参数了,网上搜王麻子,下个单,完事儿。
所以,
品牌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某一个厂商在所有同类型的产品中脱颖而出。
品牌的价值可以定义为:当体验、服务、价格、营销等完全一致,甚至消费者几乎无法在双盲检测下区别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倾向 就可以认为是品牌的力量。
02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就很不一样了。最大的区别就是虽然我们的“应用市场” 也叫市场,但是这个市场里面并没有像菜市场或者超市那样的被定义和归类的很明确的商品。
这里虽然也会分成 社交、视频、工具、餐饮 等类别,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应用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不是 王麻子 剪刀 、张小泉 剪刀、和普通剪刀之间的关系。比如前阵子虽然曾经在一天之内,发布了三款社交应用都信誓旦旦要挑战微信。但是你把这三个产品打开来看看的话,他们的差别可能比剪刀和菜刀的差别还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谈品牌就没啥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发言说:互联网产品也需要品牌啊,产品本身不就是品牌吗?
当产品的标准没有被建立的时候,在众多非标产品之间,的确暂时还不必谈及品牌。
但是也有很多服务已经被较好标准化的,比如 京东和天猫,美团和饿了么,摩拜和ofo,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等等,你看,当我说出他们的名字的时候,其实每一对名字的背后,都还有一大堆你不知道的名字的产品,可能泯然众人,可能已经消失。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那些没有牌子的商品也能活下去,毕竟多大的品牌也不可能渗透到每一个田间地头和小区门口。而互联网产品,用户的体验成本极低,打开手机,装个应用,动动手指头的事儿,所以用户安全可以很方便快速的做决定,这也是为啥互联网时代特别喜欢说“体验至上,产品优先。”
而且,由于用户迁移的成本也很低,所以只要有一款产品做的很好,占领了用户的心智,后来的其他产品就都没机会了,于是大家都说互联网产品有很强的马太效应,所以每个领域最后都会是一家独大,最多还有1-2个陪玩,剩下来的都没机会了。
所以对于互联网产品,当产品本身成功的那一刻,品牌建设也就同时完成了。
那么看起来,互联网行业的确不太需要品牌的建设,事实上这也是今天的现状,从我们之前在菜园子做的调查也看出来,现阶段互联网行业脱离于产品之外的品牌价值还很弱。
03
那么强价值的品牌是什么样儿呢? 大家最近看微信朋友圈,可能会发现被科普了一轮各大奢侈品大牌的名称(参考:2018 用户最喜爱的朋友圈广告 TOP 10 评选结果)。
我曾经做过广告商业化,当时大量的投放来自汽车行业。汽车是一个已经发展了100多年的行业,我不能说各大车上的产品高度同质化,但是事实上,以我一个8年驾龄,十几万公里的老司机来说,我其实不大能分清那么多不同的汽车品牌和车型的差别。 我最近一次换车,也不是因为之前的车不好,而是保修期满之后,我担忧于潜在的维护成本,所以决定更换。但是我更换的时候,也并没有参考多少产品参数,事实上最后让我做决定的,就是两个因素:一是某位朋友的推荐,二是这个品牌能让我部分消解每天停在地下车库众多所谓豪华品牌之间的尴尬。
很显然,这样的品牌价值在汽车行业已经十分成熟,移动互联网行业起步才10余年,从前年开始,全行业才认可趋势红利已经枯竭,绕了一圈到今年大家又开始做app,做社交其实我理解为又上了一个台阶后的循环。那么接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被人做过一遍了,再做一次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标准化、精细化。给用户构建的价值也会提升到新的层次,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商品时代已经发生过,无非是我们在新的工具下又重塑一次而已。
10多年前AppStore上曾经有一款应用,叫 I’m Rich。 是当时AppStore上最贵的应用,记得好像是 999.99刀,这个App打开来只有一个页面,就是硕大的一个 I’m Rich! 对,就是告诉别人,我有钱。
当然,炫富不等于品牌,但是这大约也能算是品牌价值的一种体现吧。今天,即使是Top 级别的应用你打开来,也能看到一堆毫无节操的链接和产品功能,可以看出自上而下的毫无品牌意识,我只能理解为其实咱们移动互联网其实还停留在80年代刚开始有商品经济的水平吧。逛逛今天Shopping Mall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各大品牌的时候,可以想想,也许过几年,咱们的互联网产品们也会开始要脸的吧……
可以让更多的产品经理看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