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上多了,看什么都信
新媒体干久了,看什么都假
文 罗伊
字数 1300 字
阅读时间 3 分钟
最近让假新闻给整烦了,尤其是新媒体干久了。
刚爆的热点就被辟谣,然后辟谣被辟谣,然后辟谣了对辟谣的辟谣。
任何事成为焦点之后,就一定蹦出一堆自媒体或营销号为了引流开始煽风点火,有了切入点,小时说成大事,大事说成糗事。
一对明星恋爱了,一手新闻一般都是官微公开,二手新闻一般都是某某告诫世人要嫁给爱情什么的,三手新闻一般马上就轮到歪七扭八的黑料了。
市面上的假新闻的流量远比你想象得要大。有人爱编,有人爱传,借助媒体的传播来以小博大根本就是一本万利。
当你爱吃小龙虾的时候,更抓你眼球的一定是“惊爆簋街关闭”而不是“做法大全”。毕竟写个假新闻的成本实在太低了,为什么一开始我说新媒体干久了看什么都假,一路编辑干过来,写新闻那点抓眼球的小伎俩早就烂熟于心。
*真正的新闻是指那些有政府等机关机构直接发布的实时内容,对于市面上那些媒体所发表出来的新闻软文,本文暂且一时统称为“新闻”。
为什么假新闻这么容易扩散?
现在的消息要么吓唬人、要么八卦隐私、要么色情、要么反社会,这些新闻总能把群众的眼球抓得死死地。
我一直认为这和另一个问题同一个本质:为什么都爱传负能量?
生活压力越大的人越爱散播负能量,不见得是刻意的,但就是忍不住。想靠新闻联播就让自己变成阳光灿烂的少年是不存在的。
惊爆哪哪爆炸、某某原因竟是它。
随手转发这种负能量对于生活压抑的人群来说是一种释放,稍微没有判断力,就会把添油加醋的信以为真。甚至潜意识里把它转化成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塞进别人耳朵里。
随手转发负能量,就像中了毒一样。有这样广袤的传播人群,假新闻带来的效应根本就是一本万利。
为什么互联网杀不死假新闻?
行内人士把它作为营销手段,是市场需求,它存在即合理;而普通民众爱传假新闻,大概是基于民智未开吧 .. 不假思索,先转再说,助纣为虐。
况且很多新闻,出了新鲜之外,根本就分不出真和假,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事。你能接受的,只有写手炒作者呈现给你的合胃口的假新闻,与更合胃口的假新闻。
-
两餐未吃,连续七小时高难度手术,成功救下危重病人,在场医生护士放下心来,喜不自胜,于手术结束时自拍留念。
-
做完手术便不闻不问,将病人留在血迹斑斑的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嘻皮笑脸玩自拍,不顾病人隐私,上传朋友圈炫耀。
两条新闻,编的同一件事情,简单将褒义词替换为贬义词,就能诱导相应的群体进行传播,并收获截然不同的评论。
在杜撰这些东西的时候,写手就能拿捏的准,这些东西两种写法就有两种人又信又转,一锅两治,这就是营销,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有人生产。
为什么不整治假新闻?真的要命的假新闻早就被杀死了,杀不死的,都在帮着产出剩余价值,在抓取民众眼球的同时,反而提醒着各自领域的盲点,维持着话题的热度。
到底怎么辨别假新闻?
假新闻有的是真假,有的是半假。现在多数情况都是事情是坐实的,然后各种媒体平台发布或言论的时候,经常肆意判断的发布一些假新闻或是禁不起推敲的言论,形成假新闻。
就这么巧妙地回避了“互联网发文属实条款”的规定(7月网信办新规)。
都说言论领域靠自由竞争,很多时候都会淡化事情的真相,就跟辩论一样,谁说的精彩,谁说服了更多人,谁就掌握真相。
分辨真假新闻的方式并不难,事件发生六要素就摆在那,因果客观条件摆在那,自相矛盾的不攻自破。
更简单的方式就是追溯发声源的身份,比如微博上有人爆料哪家衣市丑闻,点进去 po 主发现他的微博全是买衣服的,这类消息终究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可信度昭然若揭。
真的假的了,假的真的了,这就是互联网热点漫天飞舞的真相。还不行的话,就多去辟谣平台查查吧,那儿满满的干货 ..
「我所能做的,就是声音比他们还要大。」
— End —
如果你看到一条新闻,比如说谁谁谁出柜了,一定要先淡定,打开微博,看看汪峰今天发没发微博,没发,那这新闻一定是假的。
开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