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法律新媒体的探索

“互联网+法律”新媒体又称之为数字化法律新媒体。简单来说,“互联网+法律”不只是把传统法律服务搬到线上,更是因为互联网+与法律结合创造出新的需求、新的岗位,法律新媒体将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的新资讯综合平台。

现在很多律所都启动了“互联网+法律”的项目,但是业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适的、可供所有人借鉴的模式。通过总结,我们总感觉这些方案中都有一些缺口。作为从业者,我们发现新媒体的特性恰恰能够弥补这些缺口。

我本人是做传统法律媒体出身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很多的律师界的朋友有过交流,无意中从一个采访者过渡到观察者,进而变成了一个参谋者。现在大家都认为“互联网+法律”是一个蛋糕,未来10年这个蛋糕将会有5000个亿的体量,现在我们观察到已经有很多资本围了过来。

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蛋糕,谁下手?怎么下手?根据我们的观察,尽管现在很多律所都启动了“互联网+法律”的项目,但是业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适的、可供所有人借鉴的模式。通过总结,我们总感觉这些方案中都有一些缺口。作为从业者,我们发现新媒体的特性恰恰能够弥补这些缺口。

互联网媒体的三大思维模式

眼球效应——流量思维

各个巨头都会把流量往自己的手中拽。从淘宝如何颠覆电子商务市场和360如何颠覆安全软件市场两个案子,就可以看出何为流量思维,流量思维可以概括为“不要钱”。那么免费之后,又如何赚钱呢?互联网时代有句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进门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钱。很多互联网企业也正是在培养用户的过程中,慢慢找到商业模式。

这个思路其实与媒体不谋而合。媒体的天然功能就是聚焦注意力,并在这个过程中集中认识,提升共鸣,推动生产。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媒体光做了流量,但是没有顾及成本。现在我们需要反过来看流量思维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从实践中来看,近几年来媒体行业集体转型,出现了很多社交群体。像凤凰传媒、新华传媒都在投资互联网新媒体,这是一个趋势,说明“流量思维”已经成为媒体界的共识思维。

人文关怀——社会化思维

小米在创立之初就明确:没有广告费预算,没有实体店。它利用社交网络口碑传播,破坏了传统手机厂商的品牌优势,利用电商直销手机,破坏了传统手机厂商的渠道优势。如今,小米在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中,已经排到了第三位。

利用社会化媒体,重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至关重要,社会化思维需要企业放下身段、迎合“屌丝”,善于制造话题,其中甚至不乏自嘲和自黑,并善于利用热点、笑点和泪点。媒体的核心特色就是关注人文,推动公益。只有加强对个人的关怀,才能实现媒体的互动价值,这也是媒体公信力来源。

读者服务——迭代思维

迭代思维主要是产品思维,需要具备两个特点,即“微”和“快”。所谓“微”,只是单点突破、微小创新、解决痛点,而所谓“快”,则要求迅速满足用户需求。

对于媒体来说,用户思维就是读者思维。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体要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和产品服务,增强读者黏性,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调整信息内容。以界面为例,大家发现界面的平台上有金融板块。金融是赚钱的,但是金融信息怎么赚钱呢?一篇分析类文章我卖288,你看题目要不要买,买就是288。这就是信息和观点在媒体平台上进行兑换的过程。现在最高的一篇文章达到了280,你觉得我这个观点好,对我的劳动认可,我就会为你的需求量身打造。这是一个转型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给媒体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免费的微信公众号实际上意味着刊号资源在开放;在“分享经济”下人人可当记者意味着新闻消息源在不断增多;行业的发展需求呼唤垂直类媒体的出现;官方对依法治国的强调说明了舆论形势的利好。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互联网法律媒体的春天到了。

法律服务业的十大痛点与媒体解决方案

痛点一:公正平等是基石

法律服务业的痛点之一就是,法律没那么有用。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所决定。如果法律服务不能帮助客户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法律服务业自然不会有真正的需求口碑。就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说,中国人事事都求人。在这样的国情下,法律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勇气型的服务产品。

公正平等是基石。法律服务业不是一般的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涉及公正、公平、正义。这意味着首先要让大家相信法律,才可能会使用法律服务。而这个相信的过程,一定如传教般地虔诚布道,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和证明。

这个过程是法律媒体来推动完成的,不断地告诉公众法律人为推动公平公正做了什么,有哪些成功,这些不仅是表现法律人的功绩,也是树立公众使用法律服务的信心。媒体专注研究法律服务领域的动态,及时披露社会焦点案件的法律服务进程,维护公民和机构的正当权益。这些专业的活动需要媒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翻译给公众。

今年《人民日报》发表多篇社论,为律师说话。4月29日,《人民日报》一篇“让律师说话,让法律更有尊严”的文章获得了法律界人士自媒体空前转发,6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有关“律师较真、挑毛病、发现漏洞,有助司法精确和公正”的讲话,再一次赢得了法律界尤其是律师们的一致点赞。

其实越来越多的事实让人们认识到律师说话的重要性。无论是赵作海案,还是张氏叔侄案,更有呼格案,大凡在审判中认真倾听并真正查实律师的异议,人头往往不会落地,冤屈往往不会造就,负面评价往往不会形成。正是因为有律师说话,而且执着地说话,念斌案才最终在人民法院一锤定音下风轻云散,“疑案从无”理念才深入人心。

痛点二:律师在法律职业共同中地位最低

随着司法改革,律师可以当法官检察官,大家越来越认为律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中,法律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从邹碧华法官的自媒体传播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律师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渴盼。同时,很多律师运营的法律自媒体,也在成为全新的舆论阵地,引领社会理念。

这些媒体所聚集的粉丝,所发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已经成为法律人的阅读端口。更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自媒体层面正在形成一个新舆论阵地,作用巨大。

痛点三:信息不对称

由于律师行业的标准没有建立。客户在寻求法律服务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不是不知道到哪里找律师,而是不知道找哪一个律师好。

而每个个案都有自己特点,很难一刀切,找律师也很难一口价。谁来推荐就成为一个空白地带。熟人口碑是目前普遍的一个了解入口,因为信任。在目前市场化法律服务平台多数为律师营销平台,公信力不足,制约了用户的选择。

而媒体可以解决的事情是,用新闻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告诉公众,哪些律师做了什么案子,他擅长什么,而且这些报道不仅通过判决书等大数据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全面披露这位律师的动态,让受众真实地感受到律师就在身边,经常能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形象。甚至知道他昨天开了什么会,讲了什么观点。

因为采用了新闻表达,律师的形象展示会真实而务实,提升社会公众形象和社会品牌。而同时,法律媒体本身按照传媒思维运营,营造出律师关注社会的公益形象,从而获得公信力和口碑,在这个基础上再推出律师排行榜、律师数据库,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

痛点四:流量是前提

对于律师来说,“案子在哪里”是其在业务实践中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对于公众来说,不知道“什么事是可以成为案子的”又是在大多数遇到法律问题时的首要疑问。他需要解读和引导。他在遇到可能需要律师咨询的时候,一定会首先考虑身边从事法律专业的人、机构、媒体。

互联网经济中,眼球聚集之处,就是生财之处。法律服务是低频法律服务,因此更需要大流量关注,再进行其中的转化。媒体是吸附眼球流量的性价比最高的形式,以前媒体不懂与产品结合,现在在垂直媒体领域里,与产品的结合变得可能。因此,可以通过大量吸附粉丝,不断进行教育和培训,逐渐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服务。媒体可以成为互联网法律服务的进入端口。

痛点五:服务品质是内核

如何提高学习水平,一是律师自身的问题,二是行业培育与扶持的问题。媒体可以做到是,推崇专业风气,树立行业偶像,让更多人看到专业立身的前景。同时,法律媒体可以通过展示服务的过程以及效果,让更多的服务过程,从而促进提升法律服务品质。

痛点六:品牌是王道

法律服务业缺乏家喻户晓的代表人物。在很多行业都有代表性的领军认为,比如王石代表房地产、雷军代表互联网、范冰冰代表娱乐业。

法律服务业哪些是人们可以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少。大家都知道何以琛。外国都有知名的大法官,知名的大律师,而这一点,我们还有点欠缺。媒体的造星功能已经展现,可以在法律垂直领域里推出,然后推到社会上。

痛点七:点评是参照

法律服务使用者反馈信息不集中已经成为制约法律服务业标准化的核心要素,以前使用者的经验和记录,都无法让新使用者参考,从头选择的成本很高,所以大家找律师是靠口耳相传。

对法律服务的点评,是可以成为寻求服务的重要参照。这些点评在哪里看到?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通过媒体,媒体通过采访和收集客户意见,从而可以形成对某位法律服务者的评价。目前法律媒体中,对互联网法律服务对象的反馈很少,都是律师自己在说,而客户的反馈少。所以需要加强对这方面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第三方的媒体采集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痛点八:解决问题是结果

在客户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解决途径有很多,有的并不一定通过律师,现在很多法律问题是“黄牛”在解答。事实上,在法律服务中,对客户而言,他的痛点在于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者并非一定是律师,因此,这给法律服务业带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现在会计师业已经开始整合律师业,而律师业是否可以出手整合其它行业,不得而知。但是在解决问题上,律师肯定有独到之处,这一点,必须为外人所知晓,才能不轻易被带到别的道上去。如何告诉那些对法律途径一头雾水的人们,只有最通俗的媒体,让大家懂得这个道理,至少懂得到哪里寻求专业的法律方案。

痛点九:监控是保障

现在法律服务过程不透明,导致无法监控进程,客户无法比较,无法心悦诚服。律师行业还没有解决服务流程的监督标准。

目前法院已经在逐步实现案件流程化管理,而法律服务业内,除了一些律所或者有规划的律师实现了规划管理外,很多服务客户根本无法实现了解办理过程。这个痛点通过媒体无法直接解决,但是媒体可以设计比较角度,促进标准化流程。媒体对行业的监督,可以形成第三方监督。

痛点十:技术是催化

“律师忙死,小律师闲死。”已经成了法律服务界的常态,案源集中在大律师手里是正常的,因为人家优秀努力有品牌。

但互联网技术可以优化律师的时间结构,让大家在网上也可以得到案源。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有余力的律师可以实现新品牌塑造。媒体在技术的环节上不是优势,但是可以推广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如果没有媒体的推广和介绍,直接让用户在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上找服务,这个习惯的培养时间会很长,而且也无法实现效果拓展。因此,在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尤其重要的环节是要利用好媒体的功能。

法律行业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法律新媒体掀起的浪潮中,有思想、有眼光的法律从业者都在暗自发力,力求创新,探索全新的模式。是中国领先的法律新媒体,关注有事找律师微信go12348,立即体验全新的法律新媒体服务模式。

发稿网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报纸广告、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