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月是个懒人,素来最烦写东西了。
玖月也有点矫情,手痒时,却又想写点什么。
我一直认为,彩票这个行业是个特定的行业,大家在研究讨论它的时候,不要用其它行业的思维来看待这个行业。如果你要,哦,好吧,那请别喷。虽然争议与吐槽有利于增加文章的互动性跟粉丝活跃度,甚或,不小心就让我红了,但是,不好意思,玖月我不需要。
言归正传,玖月不想被认为是凑字数。来,直奔主题。
任何运营都是围绕用户展开,用简单直接的话的说,就是让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并多次使用,不管推广手段是什么,最终都是以“扩大用户群,提高用户下载量、注册数、活跃度、付费率,让产品实现营收”为核心目标。其本质是让公司商业模式落地并在实践过程中修正改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常规上,运营包括日常运维、内容运营、渠道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等。
内容运营,也即通过生产或重组内容(图文音像)的方式,借助发布、分享、推送等手段,去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或者传递产品的定位与调性,诱导关注内容植入的观念、产品、服务等,提升产品的活跃度,以及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度。
一个彩票APP,制作出来甚或应用上线之后并不代表有用户去使用,它需要运营人员推动产品和用户建立连接,用软硬内容推广、数据清洗导入转化以及渠道推广等方式让更多用户了解和使用产品,这是拉新;用内容、用户、活动等方式,给予用户更多使用产品的理由,这是活跃和留存。
运营人员通过制作图文语音视频和规划内容展现方案,在用户与产品之间建立链接,拉动持续访问,这就是内容运营的价值。
或许,有的人认为无论何种产品的运营,无论是哪一块运营工作,工作的主题永远都是KPI,因为没有KPI,运营就没有价值。
然而,玖月窃以为。
在内容运营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符合定位的内容,用户数据暂时不高,而在定位范围之外的内容,用户却非常喜欢。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比如用户来源与产品定位不符,或用户对娱乐类内容需求量大,对深度内容需求量小,等等。
这时如果单纯随着KPI走,不能清晰的分析背后的原因,扛不住这个压力,就会偏离最初指定的内容定位,导致产品定位不清晰,让产品变了味儿,甚至死掉。
玖月以为正确的做法时,在执行前就了解用户需求的量级,对之后的风险有预估。遇到数据情况低于预期时,要分析具体原因。如果是在正常预期内,就要顶住压力持续尝试下去,不要被路边所谓的美景所诱惑。即使是调整内容方向,也应该是因为实践结论的证明,而非盲目追求数据。
内容运营传递的是产品的定位与调性,简单地说,传递给客户的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东西”。通过内容的手段,使用户对产品产生某种感知,形成特定印象。如果把产品当做一个人来看,产品调性就等同于人的性格。用户对产品的直观印象,除了UI之外,内容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比如一句标题、一段文案、一张焦点图。
传统的内容运营由于运营人员的深度参与,可以保证选题角度、标题文案和内容排版的质量,保证了整体的品质和调性。不仅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还对打造产品品牌,以及为UGC树立内容标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内容运营与用户是割裂的,你知道吗?内容同质化严重,你知道吗??覆盖的用户量是有限的,你知道吗???
虽然运营可以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来判断内容是否优质,是否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但从根本上来讲,内容运营和用户还是割裂的。
在策划内容时,运营从构思选题到完成产出,这个全过程都是单向的,只是代表着运营人员的观点和视角,没有与用户有任何的交集,这个工作模式就决定了产出的内容不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所以即便是运营努力的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因为屁股决定了脑袋,屁股的位置不对,就会阻碍思考的角度。
又因大家都在拼优质、拼及时,甚至在搏眼球,从而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影响了内容运营的效果。
即使受众人群是大多数用户,也会受到内容产出量和展现渠道的制约,再加上日益细分的用户需求,必然导致长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内容的产出量是由运营人力决定的,是有天花板的;展现渠道是由产品形态决定的,通常都是屈指可数;但细分的用户需求却有很多,而且需求覆盖的用户总量很大。这个覆盖量与细分需求的矛盾,是传统的内容运营模式所不能满足的。
好吧,我说这么多,你要问我,不要老下套,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玖月以为,解决办法是将内容融入产品流程,借助产品为用户提供场景化、个性化的内容。
我从三个角度来阐释:
1、场景化
将用户使用产品的场景逐一列出,再对应场景列出需求,最后再根据需求策划内容。经过这个过程,就将用户和内容连接起来,便于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简化表达如下:用户→用户场景→场景下的需求→用于满足需求的内容
以彩票APP为例,受众用户是在APP里买彩票的人,用户场景大致是选择购买的彩种、选择内容投注、查看订单(可能会可能不会)、关闭APP界面或者退出APP。每一步都有针对性的需求,都可以提供相应的内容。
以其中的选择彩种到投注环节为例。调研发现,用户在这个环节还希望能知道专家、大咖、朋友推荐的或者买的是什么(荐选、对话),经常中奖的人买的什么(战绩、合买):
荐选、对话:本期分析,推荐,历史成绩等等;交流分析心得,主观意识里的选号把握性战绩、合买:合买方案发起人的战绩,本期方案的内容或合买进度
列出这些需求list,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制作内容,通过内容的形式,将产品的功能或价值服务串联起来,再将内容push给准备买、已经买、准备退出的用户,便于用户及时翻阅。以贴心的差异化服务,打破用户常规预期,提升用户满意度。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的今天,细节上的体验,已经是用户选择的一个重要理由。
2、个性化
用户需求分为共需与个需。在同一个产品中,用户的特点、需求、活跃度有很大差别。运营越来越讲究精细化,而精细化运营的前提是用户数据。每个用户有不同的喜好,用户属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针对用户属性标签进行APP运营。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淘宝,启动页、Banner图、信息流等运营位是针对不同用户兴趣爱好进行产品推荐的。
对于产品来说,满足需求的用户数量越大,产品本身的受益就越大,体现在DAU/UV、UGC量、品牌认知度等方面。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把用户按照不同维度分类,如人群类型、兴趣、活跃度等,再有针对性的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同样,个性化还作用于用户心理。人要名,给他个专家、大咖、大神称谓或认证标签又何妨?给他个彩票福袋发起资格又何妨?人从众,最受欢迎专家、合买人数最多、合买战绩排行这些模块很难吗?人爱比,中奖金额PK可以吗,奖号竞猜虚拟擂台可以吗?人趋利,每一个购彩金额超过1000元的单,系统自动生成一个返利红包,大家都来抢,行不?每天签到或每次中奖发个朋友圈,我送你金币去商城兑换彩票书籍,视频教程、工具软件、参与抽奖……行不?
手段、方式不拘泥,不违法不违背商业道德能看见实际效果就是好的。
3、流程化
用户在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操作流程之后,往往就关掉离开了。这种情况存在着用户流失的可能,因为用户完全有可能还会继续操作的,只是因为产品流程结束了,用户也只好结束。
内容运营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在原本的操作流程之后,新增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拿回这部分流量,增加步长。这个思路在电商领域已经很普及,主要出现在下单结束后的相关产品推荐,拉动额外的购买转化。但对于用户产品或工具产品来说,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如果你说,按照我上面说的去做就行了吗?别急呀,内容运营还有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PUSH推送与启动引导。
1、做有点追求的PUSH推送
PUSH推送只是一个普通的功能,每个APP都可以有。发或不发,给谁发或发什么,都是运营人员可控的。但这个功能好像有魔力,让用过它的人欲罢不能。因为PUSH是产品直达用户的最近通道,可以让用户在无意愿、无场景的情况下启动APP,是快速提升产品数据的捷径。
很多朋友说,他们可以按照用户特征、操作行为、内容分类等维度,做精准化PUSH。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精准,必然会有一定量级的无关用户被覆盖,因为用户的状况太复杂、太不可控了。
即使是一个十几年的曼联球迷,也不一定喜欢虎扑在比赛过程中,不断PUSH进球消息,因为这时候他很可能在看直播。
即使是每个开心彩票的彩民,也不一定喜欢投注的时候,不断被PUSH最新专家推荐、最新合买方案,因为这时候他正在准备付款。
即使推送的逻辑再清晰,人群再细分,也会打扰到用户。所以,只能努力去寻找产品收益与用户体验之间的临界点,在用户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提升产品的收益。
不管什么类型的APP,都在盲目追热点,跟风使用网络热词做文案,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个使劲浑身力气的标题党,去推送已经烂大街的话题,内容却毫无创意。
我反对PUSH这样的内容,对产品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从产品收益的角度出发,PUSH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要有独特且符合产品定位的观点,这就是我说的“有点追求”。
毫无差异化的PUSH用户不会买账,还会降低产品的美誉度,甚至被卸载,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或许正是因为只看到PUSH的拉动效果,但看不到PUSH导致的卸载数据,所以才让大家这么无所顾忌。
2、启动引导具有传递产品调性的价值
运营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是以数据为衡量效果的依据。对于社区来说,策划有奖活动,收益是社区活跃度,衡量数据是互动量;对于电商来说,包装爆款活动,收益是店铺流量和品牌,衡量数据是成交量。反之,如果运营措施不能带来直接的、可量化的收益,那么这件事就没有价值,就可以不做。
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团队也是这样判断和执行的。但是运营还是会做一些没有直接和量化收益的事,有的是维持产品正常运转而必须做的,逃也逃不掉;有的是主观认为有价值,但却又很难论证。
很不巧,启动页就是这样一个无法直接量化收益的东东。很多APP都会做启动页的运营策划,从而达到活动宣传、资源置换、售卖变现、传递产品调性的作用。每天做出一张符合产品调性的启动图,需要持续投入人力,但却无法给出量化的收益。
玖月窃以为。
数据不是衡量运营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而是主观判断的工具。绝不能因为从数据上得不出结论,就认为这件事没价值。对数据的依赖要适度,要分场景。单纯围绕数据去做决策,很容易跑偏,也可能会丧失一些很好的机会。
今天就这样吧,不管你认同不认同,不管你喷还是不喷,我就这样写出来了,而且还发布了,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团队由资深互联网专家组成,服务内容类涵盖软文发布、软文代写、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