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olce Gabbana辱华事件看社交媒体时代的品牌危机管理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品牌危机无处不在。昨日中午,意大利米兰奢侈品品牌DolceGabbana恐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DolceGabbana的一则广告片因为“中式发音”、模特用奇怪的姿势使用筷子吃Pizza等片段被指歧视华人,一位网友在ins story说起这件事,DolceGabbana设计师Stefano Gabbana前来争辩,最终恼羞成怒大骂出口,还公然辱华。

于是乎,小快快刚打开微博的时候还看到DolceGabbana在微博的开屏,宣传将于今晚九点在上海举行的品牌大秀。

转头刷热门就刷到了因DG设计师辱华一大帮明星艺人甚至是模特都在纷纷表态拒席、罢演,内容引起极度舒适。

有些路人可能还不明白,一个设计师的言论不能代表品牌立场吧?但只要了解到DolceGabbana这个品牌名称取自2位意大利设计师的名字,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而辱华设计师就是这位Stefano Gabbana就很好理解了吧?(据说因为此次事件两位合伙人分道扬镳了)

而后品牌公关也立即做出了反应(公关文还打错字),结果并不如人意,网友纷纷表示过完嘴瘾就说被盗号这招已经老掉牙了,该品牌可以退出中国市场了。

随着事态的愈演愈热,我国文化旅游部亲自下令取消了今晚的DG秀,在这个品牌争相表达包容性、反歧视的年代,涉嫌歧视加上辱华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纵观这些年声势浩大的品牌危机:

从美联航到携程亲子园再到红黄蓝;从万豪事件到趣店上市风波;从京东与六六到某药酒事件;从百度辟谣到蓝色光标、滴滴危机再到今天发生的种种……

各种各样的品牌危机集中爆发,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危机不仅会成为品牌杀手,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杀手。

除了企业价值观,产品服务质量,环保问题等危机,甚至管理层的一封内部邮件或者聊天截图外泄都可能瞬间引起轩然大波……有时候就是这样因为一点点失误,企业就会面临潮水般的品牌危机。

比如前几天专门揭露五星酒店卫生乱象的自媒体人“花总”遭多家酒店“报复”,被一些酒店拉进“黑名单”,在行业群内被曝光个人信息的截图流出遭遇品牌危机。

“花总”本人也直言,能不能想想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我?

其实只要预防处理得当危机就能变成转机,“花总”作为自带流量的行业KOL,酒店完全只需要做好本身的业务服务然后邀请“花总”到店体验,在目前酒店卫生一派乱象的环境下获得一个“好评”不就能名利双收了?

结果却落得各大媒体群起而攻之,北京日报发文:不想着如何消除隐患死角,而是想着怎么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高高在上、唯利是图的傲慢可见一斑。

而后公关团队嘲讽当事人再次被曝光,这种情况酒店还要开吗?

再比如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富国银行开设数以百万计的虚假账户事件。

而后开启的道歉之旅以“赢得你的信任”活动成为了舆论焦点。

“我们知道这是个机会去承认我们已经迷失了方向,但要给出真正具体的例子,”CMO Jamie Moldafsky说,“只有我们为应对危机做出了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做好,而且机会只有一次。

品牌丑闻频发,制定适当的道歉策略是一门艺术,道歉既是技术活也是创意活。

社交媒体时代品牌危机无处不在,您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