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说完了传统媒体,那么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有天然传播属性的社交媒体,在应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后遇到了什么问题?又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媒体信息的主要渠道。
据统计,Google 和 Facebook 的广告收入加起来相当于全球广告收入的一半,非常惊人。但是,还是昨天我们说过的,这些大型社交媒体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控制“假新闻”的传播。
那么,为什么“假新闻”会流传开呢?
这还是跟社交媒体的内容精准推送的算法有关。你看,平台给内容添加标签,然后根据用户的浏览轨迹,向用户推荐同类的或者定制化的内容。
而“假新闻”的标题和内容一般都比较有煽动性,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它所吸引,当平台检测到用户看了新闻后,算法就会自动向用户推送类似的新闻,于是用户看的多了,就会越来越相信“假新闻”里的内容。当用户相信后,他也更愿意把新闻分享出去,于是在他的社交媒体中的所有朋友也都会看到这个新闻。经过几次传播后,“假新闻”就大肆地传播开了。
说到最出名的“假新闻”传播案例,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件事:
去年9月,Facebook 声称,有证据显示,俄罗斯有关组织建立了将近500个相关的虚假账户,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购买了数千份广告。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放大社会不和的政治信息,企图干预总统大选。
但实际上,这就是一出闹剧。
为了解决假信息的问题,Facebook 做了大量的尝试。
第一个措施:由第三方机构来判定假新闻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Facebook 在每条信息上都设置了“举报”按钮,用户一按下,就会弹出一个界面,让用户选择他举报这条内容的理由。选项有四个:“这条信息不有趣”“我认为这条信息不应该在 Facebook上”“这是垃圾信息”以及“这是条假新闻”。
如果用户选择“这是条假新闻”,那么 Facebook 就会把新闻拿去第三方核查平台进行对比核实,然后打上“红色警报”。
尽管这个解决方案看上去很完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它的弊端,那就是,标识“假新闻”本身并不能阻碍它的传播。甚至一些 “有争议”的新闻还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当然,这跟人的猎奇心理有关,我们天然地会对有争议或者八卦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Facebook 需要重新思考内容的筛选策略。
第二个措施:把原来的“红色警报”变成“相关新闻”
具体做法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下面链接上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另外,如果一篇文章并没有被大媒体报道过,Facebook 也会通知并提醒用户里面的报道可能不真实。不过这个举措是否有效,现在还在尝试当中。
除了通过平台技术来封杀“假新闻”,Facebook 还通过招募内容审查人员,进行人工筛查。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上宣布,将在2018年招聘3000名内容审查员,密切监控 Facebook 的内容,让人们在 Facebook 上拥有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