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不断滴滴顺风车成为了约炮工具

昨日有媒体报道出一则非常令人不安的新闻:

一名空姐被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

事情是这样的:

李某5月5日从昆明飞到郑州,夜里11点50多出门乘坐滴滴,上车后就发现不对劲,并与同事在微信上进行过短暂的交流。

6日,李某家里发现联系不上她,报案后,仅过了一天,警方就发现了李某的遗体:下体裸露,身上多处刀伤,动脉被割断。

李某是家里的独身女,在采访中,她父亲的朋友也非常惋惜:“非常优秀听话的一个孩子,1米74的大个儿,刚参加工作一年,竟然遇到了这个事儿。”

目前警方已锁定了嫌疑人,而针对此事,滴滴也发布了道歉声明,称对李某遇害一事感到万分悲痛和愧疚,表示已经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配合警方开展案件侦查工作,并悬赏100万寻找司机。

相信大家还记得上个月的事情,滴滴司机胖揍了一名男乘客,而且被打的还是滴滴的投资人之一。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滴滴公关部的处理都堪称优秀,没有逃避责任,给出了合理的处理和相当诚恳的致歉态度。

但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滴滴在事件中并不是无辜的,它在审核、宣传和运营方面所做的工作都值得商榷,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方式。

所有,仅仅道歉是不够的。

钻法律空子

首先,滴滴在审查制度上有很大的纰漏。

滴滴的车主要有两块,一个是专车,一个是顺风车。

顺风车由车主发布路线图,如果有顺路的乘客,车主就可以选择接单。同样去一个地方,顺风车可以节省一半的费用,也是一个提升出行效率,整合资源的好方法

但是,这里面有个好玩的现象,“滴滴出行”实际上是两家公司分别运营。

滴滴顺风车归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打车业务(快车、专车、出租车)归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这两者是母子公司关系,但在法律上并不是同一主体

政府对于网约车有明文的规定和制约,而合乘车则不适用于网约车的条款。

关于“合乘车”的规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38条仅仅在末尾略有涉及,原文是:

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地方政府的规定,往往也是空白。只有顺风车主约多,才能形成网络规模,才能让乘客找到顺路的人,更愿意享受这种服务。

因此,司机的增长是平台运作的关键,随着司机的越来越多,审查和监管成本就越来越高,审核速度直接影响司机的转化率,这里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滴滴有意减少了顺风车的准入门槛和审查机制,拼凑成了一只专车之外的“杂牌军”,钻法律的空子,让子公司去做粗劣的经营。

想成为一名专车司机,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要求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前科。

而顺风车车主的申请条件则确实相对宽松,注册车辆既可在本人名下,也可不在本人名下,只需要有3年以上的驾龄,一台价格6万以上、车龄8年以内的车即可。

走样的宣传

滴滴故意在“顺风车”里加了很多社交属性。

为了宣传这一层含义,滴滴在网上投了很多软文。滴滴会花钱让自媒体和公关公司写一些顺风车的“真人真事”,其中很多文章都在吹嘘顺风车体验之好,鼓励乘客和司机多交流。

这宣传中,情感是顺风车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软文用不同的故事,来讲述人们如何在车里预见真爱,相见恨晚的情形。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说:

顺风车出行坐副驾驶,司机可能是你未来的男朋友

文末总结道:“单身的你多去和顺风车司机聊聊天,记住:坐在副驾驶。”

这种宣传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它的确可能会起到误导的作用,让乘客觉得这个世界美好的不行,放松了自身的警惕性,在本可以打更有保障的专车时,却怀着一份期待邂逅的心情,去监管不力的顺风车里找Mr. Right。

事与愿违的是,大多数时候时候,司机带给女乘客的都是骚扰,一名经常乘坐滴滴顺风车的女乘客向科技MIX透露:

总共顺风出行了不到20次,被勾搭了10次,就算你不说话,下车他们还会强加你微信,这还不算没接单之前聊骚的。

滴滴宣传的靶向目标不仅仅是乘客,还有司机(主要是男性)。滴滴给了顺风车司机很大的自由度,暗示他们“你的车,可以成为一个撩妹的移动平台”

而有些人,则把它当成了一个约炮工具。

混乱的管理

由于自身社交属性的定位,滴滴顺风车鼓励人们尽可能多地上传资料,这给了顺风车车主了解乘客的机会:车主可以查看对方有几个人、去哪里、性别、职业、以往评价等。

于是乎,很多司机开始专挑女乘客,更有甚者直接在机场、酒吧、学校蹲点,别有新意地挑选着自己的同行者。

以往的评论是这些司机参考的重要指标。滴滴对于评论没有做任何处理,一个顺风车车主接单,当它看到某些评论会不会想入非非,唤醒心中的恶兽?

或许滴滴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顺风车变成一个类似Airbnb的存在,让乘客和车主可以产生一次友好的对话,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出行更有温度。

但显然,滴滴没有做好的相应的维护工作,说的不好听点,提供了一个孕育犯罪的温床。

乘客在滴滴平台上遇害并不是孤立事件。

2016年,深圳一名24岁的女教师搭乘滴滴顺风车返回学校,在路上司机对女乘客进行抢劫,之后将其残忍杀害。

2017年5月,一名30岁的女性与顺风车司机发生口角,后被司机捆绑抛弃在路边,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

我身边的一位朋友的同事,乘坐滴滴在路上发生车祸,因为司机挂的是黑牌,又不想承担责任,将乘客仍在路边扬长而去,听说这位女乘客依然在重症监护病房。

就这个问题,在和一位朋友讨论时,她显得满不在意:“你看滴滴每天那么多订单,做了这么多年,这种事你听说过几次?”

有道理,滴滴每天的订单量可以达到2000万,而新闻爆出的恶性事件非常少,出事故的概率其实很低。

但是,不能因为概率低就掉以轻心,有一些事故没有爆出来,有一些事故虽然没有发生,但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比如有专门的第三方代理,帮助个人伪造车牌获取司机身份。

询问身边的好友,碰到“问题司机”的并不在少数,比如车牌不符、超速、绕行、语言调戏、司机边开车边玩手机等等。

在狭小的空间内,女乘客往往处于弱势,不敢正面回击,而事后投诉,滴滴方面通常不予以重视。

这些问题都与滴滴的管理机制有关,也是滴滴过于强大,缺乏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垄断副作用。没有外界的压力,是让滴滴在用户体验上越来越不走心的原因。

滴滴很想让乘客信任自己的平台,但它的平台真的不值得信任。

滴滴一直想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安全问题:

乘客与司机之间通过随机的虚拟号码沟通点击救助键,会上传地理位置把行程分享给好友,对方能“监控”自己的状态扫描司机面孔,确认司机与注册时一致

其实,恶的不是滴滴,更不是技术,而是人性。

滴滴所能做的,或许就是通过更多技术的手段,去压抑人性中的丑陋。也许我们不会再相信转角遇到爱,不再相信完美世界,但起码能去相信技术。

去相信技术能不断加大犯罪成本,强迫司机去做个好人,好让我们能在车里打个盹,享受片刻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