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营销谁没见过?深夜开张的小餐馆里提供某品牌的方便面,都市剧里的角色用着同一品牌的手机,就连玄幻剧里的仙女,也会向往某品牌的面膜……一味刷存在感破坏剧情和谐的花式植入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反感,有人甚至将“广告”二字移花接木地融入剧名以表不满。不过,作为一家餐饮品牌的“超级硬广”,《醉局气》却使人出乎意料。
典故中品地道京味,
仨“土著”谈天说地戳中心灵
北京方言“局气”亦作“局器”,形容为人仗义、豪爽大方,说话办事守规矩不耍赖。以此为名的餐饮品牌,自然骨子里就带着浓浓的京味儿。去年9月开始,创始人韩桐推出自制小型谈话节目《醉局气》,三个北京爷们儿在吃吃喝喝中侃老北京典故,每集不过10分钟,却总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大地儿、大的东西不加儿化音,小的就得加;喜欢的东西也加;有的儿化以后意思就变了,不能随便加。”从第一期的儿化音开始,节目就在以北京土著的视角对老北京的风俗习惯、生活情趣、地域性格、时代变迁等进行探讨。出现在节目里的,既有铜锅涮肉、燕京加烤串儿这些特色饮食,也有逛胡同、过冬、春晚这些共同回忆;既有“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样的俗语,也有紫禁城灵异事件、朝内81号这些“都市怪谈”。
从节目内容看,笔者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档精炼纯粹的文化脱口秀节目。作为六朝古都,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祖国的心脏,北京迎接着无数建设者、寻梦者,为他们喜爱、向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每一刻都发生着巨大变化。
对于“北京土著”而言,童年的珍贵回忆和对家乡的归属感正在钢筋水泥、车水马龙中不断流失,《醉局气》的北京性格、北京回忆,寄托着他们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望,引起共鸣;而对于八方来客而言,《醉局气》仿若一扇展示北京文化的窗口,他们可以从中看到北京朴实、传统、亲切融洽的一面,更直观地感受属于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风采。
酒桌上唠市井百态,
文化版“深夜食堂”引人入胜
“铜锅儿热气蒸腾,羊肉十里飘香。糖蒜就着麻酱,搁葱也得搁姜。”
“年年春晚一台戏,看得直吐没脾气。白云黑土成追忆,如今就剩想死你。”
“住的是炉膛正红,吃的是白菜围城,穿的是赛过活狗熊,这就是北京过冬。”
《醉局气》哥儿仨的“京片子”顺口溜,让人印象深刻。因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渊源颇深,北京方言的个性常被忽视,但实际上,北京话语速快、常用儿化、爱打比方,幽默鲜活,有着非同凡响的感染力,这种“逗贫”的说话风格早已融入北京人“局气”的性格,显示出一种有别于“阳春白雪”的市井气质。
生活化、自然化、通俗化的市井文化,虽说不够“高大上”,却有“人情味儿”,能充分“接地气”,最直观地反映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让人产生亲近感;也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城市的脉动,烙下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对于观众而言,“阳春白雪”固然值得欣赏,但“下里巴人”也常常打动人心。目前被热议的《深夜食堂》,就曾被抱以推出大量美食、关注底层人物的期待,但最终却因严重脱离现实而被指失却原作的温暖治愈。可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一道道外来菜肴终是精致有余而亲切不足,征服味蕾靠色香味,征服心灵却始终需要那种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熟悉感。
《醉局气》就没遇到不伦不类的尴尬。哥儿仨轻轻松松地坐在桌边胡天海地,推杯换盏之间一道道北京特色的菜品呈上桌来,有美食、有故事、有温度,用平常的方式讲着平常事儿,平常事儿中又往往有些值得深思的音儿。可以说,处处透着平常心与大智慧的老北京市井文化,正是《醉局气》的又一大魅力所在,也让人不由自主地将之比作真正属于北京人的“深夜食堂”——当然,因为它还“有文化”,所以境界更高。
节目中蕴强势营销,
品牌推广离不开
文化支撑
当前,无论是餐饮消费还是影视行业,善于思考、追求创新的80、90、00后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抓住了他们的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宣传必不可少,但却早已过了循环洗脑的时代,为求曝光率而在影视剧中频繁“刷脸”的生硬植入们,常因影响剧情、破坏观感而遭到吐槽,遑论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显然,随着影视产业的繁荣和主流观众群体的更迭,填鸭式的单向输出已成为品牌宣传的下下之选。那么,如何迎合更有主见、更追求新意的80、90、00后们?《醉局气》给出了答案:考虑他们的生活及消费方式,一切以文化为利益出发。
出现在镜头里的“局气”,雕梁画栋好生复古,红绸灯笼金鱼缸,鸟笼戏台八仙桌,墙上有胡同门牌,桌边有沙燕风筝,文艺得深入骨髓,雍容得不动声色。三个北京人在酒桌上聊文化、说故事,轻松逗趣之余,自信地展示着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也潜移默化地让品牌的内涵、产品、经营理念等“硬货”实现了“软”传递,在强化品牌形象、打开观众心扉的同时,更诠释着传承地域文化的社会责任,可谓一个企业的“品牌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完美结合。而这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人格化的形式更容易打开观众的心扉,即使是营销手段,亦能不失本真,以诚动人、以质服人,甚至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