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圈内各家都推出了自媒体平台,内容已成为平台争夺的红海,作为国内最大搜索平台百度对于“百家号”寄予了厚望。2016年11月29,百度信息流推广上线,这便将平台的利益与内容生产者,加工者、广告主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百度描述了一个全新的信息获取时代:搜索+推荐,那么百度有大多的底气吸引广告主投放?这将会对移动营销产生何种影响?
从2016年6月份开始,百度在手机百度App、百度浏览器首页等位置接入信息流内容后,官方数据显示信息流内容的流量实现20倍的高速增长。百度把人们感兴趣的新闻、资讯、广告、视频等直接推送到首页位置,先期注册的5.6W媒体和个人百家号获得了第一波流量红利。
策划人李星在《为什么广告模式是互联网公司的救命稻草?》一文中输出一个观点:最优秀的互联网平台都是(数字)广告平台。现在各大资讯端卖力兜售信息流广告,头条90%收入就来自于信息流广告,美国社交广告业务中信息流广告也超出了240%年增长率。众所周知,百度广告收入此前是关键词竞价排名、品牌推广等为主,接下来会延续到信息流广告。
Feed流广告业务爆发,是时势使然。现在满大街的人都低着头看手机,广告主的投放重点也集中在移动端;但移动广告是个大坑,注意力极端碎片化,流量费和获客成本越来越贵,只有把广告内容直接定向推送目标用户的手机里,唤醒他,“喂!这就是你想要的信息!”才能保证广告的有效转化。
信息流广告也是系统智能化推荐的内容,因此谁家的平台流量曝光大、谁家用户标签体系更准确更齐全,谁就会成为广告主争相投放的主场。与广点通信息流投放封闭式社交圈子不同,百度信息流广告则是开放式的流量曝光平台。
信息分发2.0应用到移动营销的场景是这样的:近期经常搜索减肥方法的美女,在手机百度中看到是系统推送的运动及健身信息;近期搜索怀孕的美女,在移动百度首页得到的是母婴阶段的内容,以及奶粉、儿童服装领域的信息流广告;用户在下班后乘车回家时,会提前推送附近餐馆的打折信息。用户在点击后直接跳转到商家的官网或广告落地页、App等。对用户而言,此时的广告就不是商家的推销,而是一条有用的资讯。
移动平台智能投放的原生广告,已经开始让“广告内容化”、“投放定向化”、“广告交互化”让用户更愿意消费,这与过去企业靠广告战、补贴战盲打试错、烧钱豪赌去做市场、做运营,有着云泥之别。
正如所有内容都捉急打开率一样,外界看来信息流广告的点击率并不高。比如某化妆品企业主选择后台选择450万的样本总数投放,有45万点击,CTR即为1%,(注意!部分平台脱离样本数量比拼CTR高低并无意义),相对于10万+的软文广告来说,这样广告效果以及转化率已算相当惊人了,不难看出,信息流广告效果潜能还只开发了1%,在信息分发2.0时代更精准分发广告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目前互联网平台的竞价信息流广告一般采取的是CPC(按点击效果付费)模式,也有按照CPM(每千人曝光成本)、CPT(曝光时长)收费,不过互联网公司更需要转化率而非品牌曝光,所以今日头条、网易号、百度等均以CPC模式为主。
只要平台为用户贴的标签越准确、越立体,广告主在后台选择标签所定向的人群就会越精准,点击率才有提升。企业主的ROI(投放回报率)才更高,平台对广告主的议价能力增强,内容生产者也才能拿到更多补贴,优质内容可以更好地“黏住”更多的用户;机器与用户浸泡在一起时间越久,“深度学习”的质量和能力就会强,就可以更准确地给用户贴标签画像。这是一个正循环!
地球人都知道,“人工智能”现在是百度的战略核心的核心。百度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在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个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出现独角兽,而未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
之前吃瓜群众还在台下听吴恩达(Andrew Ng)、吴甘沙、胡郁等科学家在圆桌谈论“AI天书”,今年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内外的投资热门,在自然语音识别(如度秘、讯飞等)、图像识别(如百度识图)、智慧驾驶(如百度无人车)、大数据挖掘(如人工智能警察等)等垂直领域产业化,而在短期内直接盈利依然是数字营销业务,特别是在企业主普遍面临投放不精准、多数广告费用打水漂的痛点局面下,人工智能提升广告精准投放效率上简直是刚需。
没有大数据的场景就不可能有人工智能的突破。目前百度押注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大数据。每个人每天都会通过百度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人群属性、搜索大数据、到店消费、位置数据、兴趣分类等数据,“百度大脑”靠消化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指向肯定是让广告投放这件事变成过程可控、结果量化的“科学”,而非是凭感觉、拍脑袋的“艺术”。
注:本文转载自简书作者李星,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