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万狼之狼
图片丨来源网络
本周在武汉,中国足协召开了职业俱乐部工作会议。这个会议非常引人瞩目,因为会上公布了新赛季的U23新规、裁判新规、俱乐部名称中立化等一系列重大的举措。这些新规毁誉参半,比如U23政策就是有人骂有人捧,毕竟检验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联赛创新规则需要很长时间,短短一两年是不会有明确答案的。
只是在整个会议上,没有任何关于联赛商业化、联赛包装的内容。而这些新规能否起到领导层预计的效果先不提,最起码这些新规是损害联赛观赏度和商业价值的。自诩职业联赛的中超联赛,一边要帮国家义务锻炼足球新人,另一边又想站着赚80亿人民币的天价版权费。球迷和用户不是傻子,免费看得东西如果太垃圾也会逐渐失去人心,更遑论中超一直在谋划着收费观赛呢。
与此同时,五大联赛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对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尝试,已经远远的将中超落在了后面。经常有人说,微博是中国的推特。然而真的如此么?那为什么五大联赛、欧洲豪门的官方微博都玩得如此有声有色?而中超官方新媒体和各家中超俱乐部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一天到晚只能发些官腔十足的通稿呢?
每当看到两者间如此大的差距时,我总是会想,微博到底是不是中国的?
秀出你德主队
开篇啰嗦得过了头,而引发了我如此之多感慨的,正是德甲官方推出的“秀出你德主队”的活动。在这个周末如此之多的足球比赛间隙,我在直播间隙看了N次这个活动的宣传片,每看一次都热泪盈眶,因为拍的真是太好了。片子不长,但却击中了足球狗内心最脆弱的地方,而且与此同时还将活动内容清晰地介绍给了观众。
简单来说,你只要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德甲球衣,以及相关的主队故事,那么就有可能被官方选中,从而获得空降球队主场现场看球的机会。
其实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类似这样的“转发抽奖”活动并没什么新鲜的。但这个活动还是让人如此激动,一方面如前文所说,短片很好地打动了球迷。另一方面,远在德国的德甲联赛如此重视中国球迷和中国市场,通过社交平台拉近了与球迷心理上的距离。不得不说,活动本身虽然是常规思路,但却是圈粉利器。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足球职业联赛,英超联赛当然也会玩这一手。上个赛季英超官方联合中国大陆版权方举办了类似的活动,邀请了阿森纳球迷刘奶奶前往英国看球。之后相关的新闻和纪录片刷了足球狗们的屏幕,不仅拉近了与球迷的心理距离、圈了粉,更是用很小的代价做了一大波PR传播。不得不说这是一举多得的举动。
话术即心态
如果你认为中超官方和中超俱乐部不重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那就错了,他们对此也非常重视。但他们却号不准新媒体的脉,他们占领新媒体只是为了占据一个新的发声渠道。所以他们的新媒体就成了领导开会的在线直播,官话、官宣、官腔,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样的操作别说吸粉,不掉粉就不错了。
而五大联赛的豪门球队,却始终在积极融入中国新媒体的语境中来。如曼城俱乐部在懂球帝平台开设的懂球号,不管是发布的内容还是语言风格,完全是00后的状态。这样的官方号让人耳目一新,立刻吸引了年轻球迷的关注。年轻人认为这个官方账号好玩又亲切,所以即使不喜欢曼城俱乐部的人,也会关注一下,权当关注了一个小网红。
中超以及中超球队在新媒体上表现出来的落后,并不是技术上的落后,而是观念和思想上的落后。即使让他们找个00后来做小编,也还是玩不好新媒体。就像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无法挽救大清一样,表现上的技术差距,其实掩盖的是制度和观念上的全面落后,光学技术不过是学到了皮毛而已。
五大联赛和欧洲豪门之所以能做得好新媒体,是因为他们是从商业利益和市场出发的。说白了,他们是要来中国圈粉、要来开拓中国市场,未来是要从中国人的口袋里赚钱的。所以,他们会变着法的讨好你、接近你、变成你喜欢的模样。
而我们的中超联赛依然只是一个伪职业联赛,诸如U23这类政策不管能否培养年轻人,都与职业联赛的“职业”二字相悖。如果国家希望利用联赛培养年轻人,那么就请去掉“职业”二字,也不要把联赛版权卖出那么高的天价。
无论是联赛官方还是俱乐部,都不认为、也不愿意尝试从球迷身上赚钱,他们开设新媒体的出发点并不是商业开发,而是以正视听。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的新媒体技术不如人,但实际上话术的不同体现的是心态的不同、制度的不同、出发点的不同。如果中超联赛不能变成真正的职业联赛,我们只能在全方位都落后于人,其中也包括足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