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没有办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监视着的。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对每个人都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监视着的。反正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他们都可以接上你的线路。”
这是小说《1984》的一段文字。在该部创作于1948年的作品中,作者乔治奥威尔虚构了一个极权国家,人们无时无刻不被监视。同时,他也创造出了一个神一般的“老大哥(Big Brother)”形象,充满光辉神秘的气息。没有任何人见过“老大哥”,但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老大哥”的存在。国家到处挂满了“老大哥”的画像,不论你走到哪里,“老大哥”总是“看”着你。
在小说中,对“老大哥”的崇拜几乎演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全部在场的人都缓慢地、有节奏地、深沉地再三高叫‘B-B! B-B! B-B!’(Big Brother的首字母组合)
“他们叫得很慢,在第一个“B”和第二个“B”之间停顿很久,深沉的声音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野蛮味道,你仿佛听到了赤脚的踩踏和铜鼓的敲打。他们这样大约喊了三十秒钟。这种有节奏的叫喊在感情冲动压倒一切的时候是常常会听到的。
“你只能在这样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早已这样生活了: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
其实在当下,“老大哥”式凝视的意涵已经超出了“极权政府集体监视”的范畴,用其来形容当代人在社交媒体依恋下的凝视状态似乎也颇为恰切。我们可以时时提防着被“老大哥”控制,被窥探隐私。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老大哥”的指向已不再只是某个极权的政府或者政党,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早晨,你被手机闹钟叫醒。关掉闹钟,躺在床上,先刷一遍昨晚的朋友圈和微博,看看自己错过了什么朋友的动态。
走向教室或公司的路上,为别人更新的状态点赞,琢磨几个评论。
忙了一天,晚上去和好朋友去一家新开的馆子吧,一张自拍合影,标注上定位。
深夜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歌,将自己不可捉摸的心情当作配文发出去。
……
“‘老大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凌驾于每一个个体之上的自有的运行逻辑和方法。”通过发送状态、标注定位、分享音乐,我们的个人资料、行踪、志趣和爱好也被主动而兴奋地提交到了社交网络上;同样地,类似于某种“交换”,我们又用集体的眼光审视窥探着社交网络上其他人的生活,评判着他们的爱好、行踪和志趣。我们不用“老大哥”来监视我们,但会主动将自己的隐私曝露给老大哥,而这里的“老大哥”,就是处在社交网络的每一个人。
“如果个体放弃他们的特征,融合入集体,做到集体就是他、他就是集体;由于集体不会死亡并会永久持续下去,权力也将永久持续下去。”不由想到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主播可以面对镜头,向屏幕背后成千上万的陌生人进行自我表达,并在这些陌生人的围观和怂恿下做出各种行为,分享自己的生活甚至展示身体。这时候,屏幕背后的观看者就像“老大哥”一样享受着集体凝视的快感。
我们可以津津乐道于他人的生活,却也可以成为别人津津乐道的对象。梁文道曾经在一档节目里说,我们每个人集体地窥探一个人的隐私,这就是我们这个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隐私,希望有一种独自的生活不受窥看。但我们又有一种渴望看到他人隐私的欲望。
在某一刻,我们都是“老大哥”,注视着他人;而在某一刻,我们又都是被注视的那一个。
在某门课上,为了帮助我们简单了解网络时代下用户隐私的泄露情况,老师让我们调查自己或周围朋友使用社交网络时哪些重要个人信息泄露给了网络服务商,哪些信息可以轻易在网络上获取……在搜索引擎输入一位朋友的名字后,我发现,他的姓名、民族、照片、就读学校等信息直接显示在检索结果里。接着,我在微信、微博、人人网上也获得了该好友的个人资料,包括照片、故乡、所在地,甚至每天的起居日常都可以找到。
既然我们的信息极易被曝露在社交网络上的集体凝视之中,又是什么让人们依然对社交网络的分享行为产生依恋?
《一起孤独》的作者Sherry Turkle认为,社交媒体使我们产生了三个幻想:一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收获关注;二是我们总是能够被听到;三是我们永远不必独处。社交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事实上,你并不能真的从朋友圈里获得一切信息、跟上所有的潮流、告别孤独,也不能真正成为精心装扮出来的那个你。
爱默生说:“人只有一半是他自己,另一半是他的表达。”而悲哀的是,为了获得“关注”而消解孤独感,我们宁愿将自己的隐私信息让渡,主动曝光于他人的视野之中。于是,孤独的现代人,每天在欣赏着他人的真人秀的同时,也成为了自己真人秀的主角。
有些讽刺的是,即使我把这样的观点写进了文章,还是期待着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将它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我也会为我的一点点想法得到关注而沾沾自喜。
或许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教授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的观点能让我稍得宽慰:虽然人类一直在被技术的发展裹挟前行,但人性一点儿也不会改变,重要的不是技术的好坏,而是我们对待技术的方式。
参考资料
1、揭开社交媒体“真相”,谁塑造谁?
2、FOMO:一种社交时代的专属疾病 | 心理学解读“雾霾”刷屏
文字 | 刘天宇
责编 | 孔德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大学新闻”与南京大学新记者<NJUXJZ>联合首发
发稿网(QQ:599515669)是全国领先的在线新闻稿发布平台,团队由资深互联网专家组成,服务内容类涵盖软文发布、软文发布、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