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追星族”在今天被称为“粉丝”。粉丝是英文fans的谐音,意思是爱好者。“粉丝”群体也是有细化分类的,普通爱好者叫“普通粉丝”,高忠诚度爱好者叫“铁杆粉丝”,那些言行狂热的爱好者则被网民戏称为“脑残粉”。
粉丝现象是互联网文化的产物。天南海北的爱好者可以在网络上组成一个粉丝圈子,分享情报,交流心得,组织活动,忠实地宣传自己热爱的事物或者偶像。随着粉丝文化的不断延伸,各种潜在的商机也逐渐地浮出水面。
铁杆粉丝有着无与伦比的品牌忠诚度和强烈的消费欲望。他们是创作者或某个品牌的主要目标客户。没有粉丝的创作者注定会被淘汰,而没有粉丝的品牌则注定会消亡。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创业,一定要牢牢抓住粉丝,特别是要赢得铁杆粉丝的支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做贡献。
需要明确的是:用户不等于粉丝。粉丝对产品或品牌有着高忠诚度,消费习惯相对固定,极少倒向你的竞争对手。用户则不一定忠于某种产品或品牌,消费习惯随时会变。所以,只有忠于你的用户才称得上粉丝。
在过去,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非常狭窄。由于传播技术条件的局限,用户只能单向接受企业的宣传,而无法与企业产生更多的互动交流。缺乏互动交流就不能增进双方的感情,不能增进感情就无法提高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因此,过去的普通用户很难升级为铁杆粉丝。但互联网的诞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社交网络的发达,不仅使得企业能全方位纵深宣传自己的产品或品牌,还能让广大用户与企业直接进行互动,让用户变成品牌的铁杆粉丝。
传统营销理论认为,传播能力决定了品牌的价值。传播范围越广,知名度越高,品牌就越成功。这个观念在互联网时代应当有所调整。
品牌是产品与口碑相结合的产物。在任何消息都有可能被放大成爆炸性新闻的今天,负面评价对企业品牌的杀伤力空前强大。因为现在的消费者能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能够让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集结,共同支持或反对某件事。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差评很容易传播开来,甚至引起广泛的共鸣,让企业品牌积累多年的信誉和口碑毁于一旦。
所以,企业不能只考虑扩大传播范围,还要注意在粉丝中保持良好的口碑。
树立品牌不能只依靠企业的广告宣传,还有赖于消费者群体的综合评价。品牌传播的主力往往是一群具有相同偏好的消费者。他们传播的如果是产品的正面评价,企业品牌就能得到好名声,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并形成自己的铁杆粉丝。
在网络经济时代,无粉丝者无品牌,粉丝的多寡决定了品牌的价值。
企业与粉丝的互动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公关能力。只有粉丝的认同度高,企业品牌的魅力指数才会高,营销宣传效果也才会好。反之,如果没有粉丝的口碑打底,企业再费力宣传也是事倍功半。
粉丝思维改变着企业的营销模式。许多过去不重视社交网络的知名企业,现在也纷纷进驻社交网络平台,以加蓝V官方微博的方式,试图与粉丝们保持长久的互动关系。
粉丝是一个参与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消费者集群。企业只有理解了粉丝的好恶,跟粉丝打成一片,才能赢得这个群体的长期支持。
随着维权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希望与企业进行交流。而且他们不喜欢公事公办的交流方式,更希望彼此之间能自然、开放、直接、真诚地交流。网络上流行的淘宝体、微博体语言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企业在社交网络上的营销账号,用接地气的网络语言与粉丝们轻松愉快地交流,时而发长微博科普产品知识,时而对粉丝们卖萌打趣,拉近彼此的距离,以求不断增长粉丝数量。在这种亲民的互动中,企业向粉丝传达了强大的情感诉求,让自己的品牌形象更具有人情味,从而赢得更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