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广告公关08 认知不协调理论 平衡理论 和谐论

  • 软文     2019-5-22
<返回列表

今日词条:“认知不协调理论”、“平衡理论”、“和谐论”

01

“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一个理论。

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认知不协调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二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

引起两种认知不协调的原因有:自相矛盾;文化习惯不同;特殊与一般的冲突;已有的经验作怪。

改变认知不协调的办法主要有:改变与认知者行为有关的知识,以改变行为;改变与认知者环境有关的知识,以改变与环境的关系;增加新知识,全面接触新信息。

记忆思路:提出+前提内容+要素+原因+改变

02

“平衡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平衡理论。他认为不平衡的状态会形成紧张并产生一种力求恢复平衡的力量。所谓平衡的状态是指人的内在心理的和谐,也即感觉系统跟所经验的情绪毫无压力的共存。

具体内容:海德认为传者、受者和传播对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平衡状态是稳定,它抵御外来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会在人体内形成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情况起了变化因而平衡得以建立之后才会消除。

评价: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了一种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作为不稳定的状态,不平衡的状态易于向平衡的状态转化。作为稳定的状态,平衡状态则抗拒改变。

记忆思路:提出+内容+评价

03

“和谐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信源或传者改变受者对传播对象的态度的有效性问题。如果人们接收一个不和谐的讯息,人们就可能曲解这个讯息,使其切合自己的观点;如果人们无法曲解这个信息,他们就可能攻击信源或者传者的可信性,否认或者怀疑是攻击的两种形式。他们认为在受者(P)、传者(S)、被传播对象(O)之间,受者倾向于跟后两者保持态度上的和谐关系;受者是改变自己原先态度以适应传者,还是否定或者改变信源或传者,取决于受者对于信源或者传者和被传播对象的喜爱程度以及受者所拥有的跟具体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

评价:和谐论是对平衡理论的拓展,其优点是能对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做出预测。

记忆思路:内容+评价

昨日回顾:广告公关Day07:危机公关、“3T”原则、“5S”原则


更多阅读

直击泛家居产行业20强的品牌定位策略

软文 2019-5-22
大材研究注意到,近几年来,有不少公司重塑定位,或者放大原来的优势定位。此事,如果做好了,少则省几千万,多则可省几个亿的广告费。 ...

卖家成长 选取关键词得注意 前期关键词调研更重要

软文 2019-5-22
如今在亚马逊上开个店看似很容易,但要保证出单,持续的出单却很难。原因有很多,老话说的没错,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而做亚马逊前期...

国庆假期借势海报 杜蕾斯发挥正常 宝马海报无文案 ofo大手笔

软文 2019-5-22
文 | PR天下 今年国庆假期与去年最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期间还要累加一天中秋节假期,共计八天,而这竟成为数家品牌借势创意的发力点。...
返回列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Copyright © 2015-2021 发稿网

     
扫码二维码立即咨询
确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