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摘要待补镇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南部,素有会泽“南部旱码头”之称,是入滇出川的“咽喉”要地。
新华网昆明8月7日电(詹晶晶)“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烂毡衫。”这首曾流传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的民谣,生动反映了以前当地群众生活的状况。
待补镇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南部,素有会泽“南部旱码头”之称,是入滇出川的“咽喉”要地,国道213线、渝昆高速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然而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只能种洋芋和荞麦等杂粮,导致待补农业生产发展滞后。据介绍,2010年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
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脱贫致富的特色路径,面对群众“增收难、脱贫难”的问题,待补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建设新农村与小城镇城乡统筹示范镇的目标,实施党建带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待补镇党委带领党员干部定思路、找出路,利用当地的气候和海拔优势,大力发展百合花产业。一时间,“支部找出路、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成为待补贫困山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刚开始村民不愿意种,因为没有资金、技术、没有销路。”待补镇野马村百合花种植大户杨清华说,“后来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种,又帮大家解决了各种困难,种的人也就越来月多了。我家种了百合花40亩,年纯收入60多万元。”
如今走进野马村,不难看到连片的百合花飘香的景象,野马村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摆脱贫困的勇气。
“说到底,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的落脚点还是在群众的致富上。产业发展得好不好,群众富不富,关键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待补镇党委书记唐炳贤说。
据悉,目前待补镇已经形成1万亩百合鲜切花、2万亩蔬菜、1万亩草莓、1万亩中药材的“1211”产业发展格局,涌现出种植大户300余户,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6000余人,户均增收4000余元。待补也把“高寒冷凉”的恶劣自然条件转变成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我们现在成功研制出山葵泡酒、山葵酸菜、山葵面条、山葵燕麦面、山葵荞面等产品,现已委托云南禾农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山葵凉菜和素食,委托会泽县梁泉酒业有限公司对山葵酒进行精包装,产品深受青睐,供不应求。”会泽县五星乡山葵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介绍。
会泽绿发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通过土地流转,在会泽县五星乡石龙村建成山葵种植基地,现已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00亩,产量产值大幅提高。
据介绍,会泽县五星乡党委、政府结合金融精准扶贫相关政策,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公司“用工帮扶、技能培训、吸纳投资、扩大规模”,贫困户“种植务工、掌握技能、分红获利、确保增收”的帮扶模式,达到了企业和贫困户双赢效果。
2016年6月,会泽县五星乡党委还结合全乡产业发展实际,在石龙村成立五星乡特色产业特设党支部,助力产业优化升级,促农增收。通过扶贫项目支持,协调会员单位绿发公司、会泽县山水农业庄园有限公司等新建大棚140余个,带领贫困户种植山葵、金银花和中药材等,采取分棚到户经营创收、贷款入股分红和就地务工赚钱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此外,当地还动员安排技能水平较高、致富能力较强的党员和种养殖大户,对脱贫意识不强、致富信心不足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带,带领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近期云南省召开的宣威市、会泽县脱贫攻坚工作汇报会提到,曲靖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66.64万人,其中,会泽县就占了近一半,是云南省第一贫困人口大县,脱贫任务艰巨、脱贫形势严峻。近年来,云南省始终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开展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工作,探索出一条建强组织、致富百姓的好路子。
会泽县待补镇和五星乡的发展既是会泽脱贫攻坚的写照,某种程度上也是云南脱贫攻坚的缩影。
如今,野马村有了一句新民谣:“如今的野马川,特色路子宽,喝着瓶子酒,穿着羊毛衫。”在各级党委和群众的不懈努力下,云南大山深处这些贫困山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梦想也正在照进现实。(完)
标签:党建贫困户会泽县宋体脱贫五星百合花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