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6月28日到6月29日,由省委网信办联合省委农办举办的“脱贫攻坚看南粤”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清远。由30多家中央和省主要网络媒体、近40名记者编辑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我市,走进田间地头,倾听那些深入人心的扶贫故事,并以各种传播方式,展现清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举措成效,探寻广东扶贫的“清远模式”。
由30多家中央和省主要网络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到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展览馆参观。(清远日报记者 张彩霞 摄)
乡村旅游
特色种养让农民增收
采访团首先来到连南寨岗镇安田村、“红”村兰花种植基地、三排镇连水村进行实地采访。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安田村是广东省扶贫开发名村。该村将兰花项目确定为产业扶贫项目之一,兰花基地共投入资金100万元,占地10亩,该兰花基地不仅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了工作岗位,也直接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全村24户精准扶贫户,仅去年每户分红就达3000元,今年计划扩种,贫困户从中得到的收益将更高。
受地理位置、交通定位、土壤贫瘠、地块细碎化等因素的影响,三排镇连水村无法形成连片高效产业,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劳动力输出和低产值的粮豆作物种植、少量畜禽养殖等,现有的贫困人口占了三排镇的12.5%。近年来,连水村通过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措施,全面推行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劳务就业、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五大扶贫方法。通过“发展生产、产业带动”的“造血式”扶贫思路,连水村因地制宜开展油茶、蚕桑、桃园等特色种养业,其中的桑蚕业渐成规模。
目前,全村615户有220户种桑养蚕,发展了3个面积约2500亩的养蚕基地,还建有9800平方米的蚕房,成为连南名副其实的蚕桑第一村。除了发展特色农业,连水村也充分发掘该村独特的瑶族文化和自然资源,整合开发出特色乡村旅游、瑶家乐等创新帮扶项目。2018年连水村农(瑶)家乐已发展至1000家,带动1.6万人就业,人均增收8000元。
盘活资源
集中力量建设美丽乡村
当天下午,采访团来到了英德九龙小镇、西牛镇新城村进行走访。英德市西牛镇小湾片区新城村在2017年3月已建成了清远美丽乡村“特色村”,村中已按规划建起128套新楼,配套杂物房128间和弱势群体安置房2间,文化室、篮球场、停车场、绿化带、小公园、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而英德九龙镇,则采取“企业+村经济社+农户”的模式经营,盘活以前毫无经济价值的沼泽地、石头山、丢荒地、旧泥砖房等资源,统一重新规划,打造成农业公园、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花卉观赏、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等“八大产业”,农民则变旅游从业者,村民就近就业。预计到2018年年底,贫困户年收入将达到人均8000元以上,全面实现脱贫。
29日上午,采访团还到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展览馆参观。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多媒体以及实物展示等形式,了解我市“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做法和成果。
媒体点赞
“以后还会来清远,以一个游客的身份”
经过一天半的实地走访,清远的扶贫工作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通过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南方日报等进行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记者李文亮表示,英德九龙小镇非常美丽,有点像世外桃源。“清远从最初的点对点扶贫,脱贫攻坚的初级阶段,上升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相信到2020年清远的乡村将会越来越美。”
而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对外合作部副主任王荣宇在走访过程中,一名瑶族妇女自编的瑶歌《歌颂党恩扶养蚕》让她很感动:“歌曲非常淳朴,表达了自己扶贫过程中得到的福利的真实体会,这首歌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通过走访,她表示,清远的扶贫工作是做“加法和减法”。加法是用产业来扶贫,减法则是更多地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保持瑶族特色的文化,反而更能吸引外地游客来到清远,她表示“以后还会来清远,以一个游客的身份。”
来源:清远日报
编辑:安然
校对:喵果果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