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网络媒体走转改 地下1100米矿井执法 活着真好

  • 软文     2019-5-22
<返回列表

编者按:

革命老区的蒙山深处,鲁西大地的欢乐农家,东海之滨的茕茕海岛,黄河岸边的广袤油田……在农历丁酉年即将来临之际,齐鲁大地正在上演怎样的温暖?又在抒写怎样的故事?从今天起,大众网采编人员分赴山东17市,记录最基层、最一线、最真实的温暖故事,还原齐鲁大地多姿多彩的幸福和感动,以“温暖看扶贫、温暖回家路、温暖在基层、温暖过大年”五大板块,推出“温暖中国——2017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手机直播、VR、H5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官方微信、大众网17市分频道全平台推出报道。更多温暖,期待您的关注!

温暖中国——新春走基层(31)

【温暖在基层】地下1100米矿井执法,,真好!

时间:1月20日

地点:泰安华丰煤矿地下1100米

大众网记者:李兆辉 刘琛

从-9℃到30℃,从穿棉袄到光膀子……这一切,在1个小时之内便完成更替。

从履带,换乘人行车,最后步行,我们便从地球表面“隐藏”到了地下1100米。

如果拿走手里和头顶的矿灯,那将真的是“暗无天日”。

这个让普通人内心极端恐惧的地方,便是煤矿采煤区。

1月20日,大众网记者跟随山东煤监局鲁中分局的6名执法人员(他们也被称为煤监人),来到一座位于泰安的百年煤矿——华丰煤矿,3个小时往返地上地下,历经春夏秋冬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深入到地下1100米进行执法,弯腰行进40分钟,发现8大问题和隐患,完整记录这群特殊的公务员千米深井下的执法全过程。

下矿前,集体脱光换上规定服装

华丰煤矿,是一座位于泰安的百年煤矿,从1908年采煤到现在,矿井的深度已经达到了1100米,即低于海平面1100米。由于地质原因,井下经常会遇到冲击地压,因而发生震动。

矿工,是在地下1100米采煤的工人。

煤监人,就是专门负责监督检查煤矿安全的行政执法人员,一年365天,他们至少有一半时间也穿梭在昏暗的地下,矿工在哪,他们就在哪。这次的执法队伍是鲁中分局副局长张传新带领的6人团队。

1月20日上午9:00,大众网记者跟随6名煤监人抵达煤矿,话未多说,亮明身份证件,在煤矿矿长的带领下,进入一间外来人员更衣室。

还没等大众网记者反应过来,张传新已经把上衣脱了个精光,而其他人也相继脱掉衣服,直到一丝不挂。

看到记者满脸的疑惑,华丰煤矿的矿长胡兆锋解释说,这是所有下井人员必须做的一件事,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你只有在大家面前脱光自己的衣服,包括内裤,换上煤矿统一提供的纯棉衣服,才能下矿,才能避免静电引起的安全事故。你第一次经历,可能有些不适应,但在安全面前,自尊心只能往后放一放。”说完,胡兆锋也已经一丝不挂了,并熟练地把纯棉的秋衣、秋裤、袜子穿在身上。

站在这一群赤裸裸的同性间,大众网记者强烈地感受到煤矿对安全把控得细致入微。“在安全面前,自尊心、羞耻心都低入尘埃。在大家面前脱光衣服,实则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因为煤矿工人都是抱团工作,一人不安全,带来的是所有人的不安全。”张传新说。

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矿上的秋衣、秋裤、袜子、水靴、棉袄,戴上头盔、矿灯、自救器,一应装备“武装”到位之后,10:00左右,一行人抵达煤矿井口。

井口灯光昏暗,伴随着风机的呼啸声和履带输送的隆隆声,记者之前的好奇心一下子便被恐惧取代。

坐上履带,瞬间有种“赴死”的感觉

“你们害怕吗?”在井口,大众网记者问张传新。

“早忘了什么是害怕了。”张传新说着,把身上的装备固定好,接着纵身一跳,跳到了正在以每秒1.8米的速度行进的履带上,瞬间消失在前方的黑暗里,轻松得不像一位已经50岁的人。

大众网记者虽然年轻,但由于是第一次乘坐履带,没有张传新那样矫健,所以是等待履带停止后,一个个坐上去的。

坐稳之后,机器自动提示“即将出发”,一行人就这样进入煤矿巷道。

就在履带启动的一刹那,一种“赴死”的悲壮感一下子冒上记者的心头。

在煤矿井口处,履带正以每秒1.8米的速度运行,执法人员一个箭步就跳到了上面,瞬间消失在昏暗的巷道内。

巷道内灯光昏暗,履带冰冷,凉风飕飕地刮在脸上,大众网记者一只手紧紧地扶着履带,另一手小心地打开矿灯。

此时,这矿灯的光明就是慰藉和希望。

灯光打在巷道右侧的墙体上,照出了一个个蓝底白字的数字。随着履带行进的加深,这些数字从1逐渐增大。“通过这些数字的变化,我们能大概地看出我们距离地面的深度。”坐在大众网记者前面的胡兆锋说。

记者默不作声,履带已经行进到了-45米的地方。此时,坐在前面的张传新在和矿长大声地对话,他们的声音非常有穿透力,盖过了呼呼的风声和轰鸣的机械声。

记者听见,胡兆锋向张传新汇报说,他们准备春节放假前,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张传新建议他们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把之前因为煤矿形势不好留下的欠账补回来,确保矿工更安全。

-45米之后,大众网记者的紧张感逐渐减弱,双手也从履带上拿下。

“你们刚开始下矿的时候,没有恐惧感吗?”记者问。

“第一次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紧张害怕,但下井检查已近30年,那种感觉早已习惯性地淡忘了。”张传新回答说,虽然不再害怕,但是每次下井前,还是会跟自己说“要小心”,毕竟千米井下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再加上华丰煤矿是一个水、火、冲击地压风险典型的老矿。“然而想想那些每天都要下井的矿工,想想那些因为矿难而失去”顶梁柱“的家庭,我们下井检查隐患就变得非常有价值,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履带、人行车、步行,1小时历经春夏秋冬

10:20左右,一行人抵达地下450米处巷道。

这里是履带换乘的地方,也是温度和湿度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温度已经接近20℃,有种春秋季的感觉。在井口处穿上的厚棉袄已经不再合适,在煤矿人员的帮助下,一行人脱下棉袄、整理装备,开始在巷道内步行前进,一直走到下一个履带所在的巷道。

在-450米矿井巷道内,执法人员正向煤矿工作人员询问。

越往下走,湿度和温度越高,空气感觉变得湿润起来。

步行大约15分钟后,大众网记者和煤监人来到了换乘履带的位置。

搭乘第二段履带,一行人直抵地下750米。这里,感觉明显进入盛夏:温度在28℃左右,湿度逼近100%,人在其中俨然进入了热气腾腾的“澡堂”。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拿出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煤监人的脚步开始放慢,因为脚下开始变得泥泞,需要看清楚后才能落脚,即便这样,也没耽误他们发现巷道内存在的问题。

井下-750米处,湿度达到100%,人行车上凝结着密集的水珠。

“这个风速传感器的悬挂方法是错误的,一是没有进行加固,二是朝向不准确。这样就是导致风速和风量检测不精准。”张传新用矿灯照着巷道上方的风速传感器,对矿长胡兆锋说。在巷道内,风速和风量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矿工作业的巷道内氧气充足与否,也会影响到瓦斯、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的积聚程度。张传新要求,矿上要对发现的这个问题尽快整改。

11:00左右,又经过一次步行后,一行人来到了下一个换乘口:人行车运输口。这里的下行坡度从20多度,增加到了30多度。在司机的引导下,一行人拉开车门,按两人一座的方式乘车,驶向1000米深度。

此时,包括煤监人在内,所有人的呼吸开始变得紧促,大众网记者邻座的张传新掏出口袋里的矿泉水,咕嘟咕嘟地喝了好几口。喝完水之后,他继续提醒胡兆锋,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出于安全考虑,人行车或在近几年后被淘汰使用,应做好提前准备。胡兆锋喘着粗气,边答应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

11:15,又经过一段人行车后,大众网记者和煤监人终于抵达地下1100米——采煤区。此时,大众网记者的汗水已经浸透了两层衣服,眼镜开始在鼻梁上打滑,双腿也没有了力气,脚后跟开始疼痛……

地下1100米,钻进采煤层半蹲着检查取证

“这里才是我们今天主要突击检查的地方。”张传新指着一个倾斜度在40度左右的狭窄孔洞对大众网记者说,这个孔洞就是采煤区,煤矿工人很多都聚集在这里,采煤的主要设备也都在这里,所以这里是他们主要检查的地方。

这个孔洞的高度不足1.6米,宽度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身体。矿长胡兆锋介绍说,采煤区越往里越矮、越窄,高度不足1.2米,人在里面只能半蹲着前行。

当一行人钻进采煤的孔洞,记者才发现,这个倾斜度如此之大的狭窄孔洞里,居然坑坑洼洼,很多台阶的宽度不足5厘米,每一脚踩下去只能脚后跟着地,整个脚的4/5都是悬空的。

此时,记者体力几乎透支,再加上桑拿般的环境,几乎就要萌生逃离的胆怯。

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犹豫,张传新说,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有畏难情绪,但这种时候,他们的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那些煤矿事故而导致的家庭支离破碎的画面。其实,这个采煤层算是大的,有的煤矿采煤层需要人趴着往里钻,一边钻,还要一边取证拍照。”

在井下450米,大众网记者脸上落满了煤灰。

张传新的一番话,让记者感到有点小小的羞愧,立即跟随他继续下探。

在下探过程中,张传新更加忙碌了。

他掏出身上的移动终端设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拍摄,无论身体被扭曲成什么样,他都能站得稳稳的。当遇到孔洞里的煤矿工人时,他总要检查一下他们身上的设备是否齐全和完好。

在下行到一个孔洞的1/3处时,张传新遇到一名年龄稍长的煤矿工人,他问了他的年龄,并发现他身上的自救器存在问题:外层保护皮套丢失,皮套丢失很有可能会导致密封条受损,进而导致自救器失效。而自救器的作用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能够为矿工提供氧气,是救命的。

“地上1分钟,地下半小时”,在狭窄的采煤区中半蹲着前行,记者就是这种感觉,每一次喘气都是透支体力。然而,50岁的张传新在这个狭窄孔洞里拱腰前行了40分钟,发现了多处隐患和问题。他边询问、边记录、边拍照,还边向胡兆锋反馈。

一头扎进澡堂,终于活着回到地面

12:09,这个时刻让记者难忘,因为从这一刻,大众网记者跟随煤监人完成了在井下1100米的突击检查,踏上了返回地面的第一趟人行车。

上井的过程,对记者来讲,心里想的肯定是要用尽最后的力气、尽快出井。然而,张传新他们反而放慢了脚步,进一步查漏补缺,检查是否有遗漏的隐患和问题。当走过积水比较多的位置时,张传新会向胡兆锋询问原因,并当场提出处理建议和要求。

从井下1100米安全返回地面,执法人员面对镜头笑了。

从-750米井下返回地面时,首次下井体力透支的大众网记者坐在人行车上睡着了。

12:50,一行人坐着履带终于返回地面。和矿工们一样,此时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冲进澡堂,泡个热水澡,把脸上厚厚的煤灰洗个彻底。

“和矿工一样,除了回家,在澡堂泡澡,也是我们最幸福的事之一。”张传新的一名部下说,澡堂似乎是一个标志,看到它就意味着自己又活着回来了,又能和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了。

的确,“煤监人”对家人的思念是一种习惯,粗略计算一下,他们在煤矿执法的时间占到了全年一半以上。“一年下来,陪老婆的时间,不如和煤监人睡在一起的时间长。”这是煤监人自嘲的一句话,却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写照。按照山东煤监局要求,煤监人需要每周四天在外执法检查,即周六周日回家陪家人,周一开会,周二返回执法现场,一直持续到周五,如果太累或遇到加班,周末就只能住在单身公寓了。

上井后立即反馈问题,处理隐患铁面无情

13:30,泡澡结束,简单吃过中午饭,在华丰煤矿会议室内眯睡了15分钟,张传新他们便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执法——汇总问题、向煤矿企业反馈。

14:15,华丰煤矿所有人员撤出会议室以避嫌,煤监人将对井下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对于在法律法规上有异议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有两个细节令记者难忘。

在这些问题里面,张传新对发现的那个矿工自救器受损的问题非常关注。“自救器皮套受损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因为皮套受损直接关系到密封条是否受损,而密封条直接关系到自救器是否失效。”张传新说,如果在井下发现的问题属于个例,那这个事情就不是大事,但如果对矿上所有自救器进行抽查普遍存在问题的话,这就说明煤矿在自救器的管理上存在漏洞。

于是,根据张传新的这个思路,煤矿监督人员又对整个煤矿的自救器进行了抽查,结果发现皮套受损问题果然不是个例,而是企业管理漏洞,而且,自救器的台账也存在随意涂改和记录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山东煤监局鲁中分局当场要求华丰煤矿进行整改。

在井下,煤监人还发现了一处烟雾传感器缺失,但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处烟雾传感器是否安装的规定中要求是“应该安装”。对此,有执法人员认为,“应该”就不是强制要求,如果没有安装,也不予处罚;但有的执法人员则认为,对于这类问题的裁定,应该遵循“是否造成严重后果”“主观是否认识到问题严重”等综合考量的原则。最终,按照综合考量的原则,山东煤监局鲁中分局对华丰煤矿作出整改要求。

经过反复推敲和讨论,山东煤监局鲁中分局最终认定华丰煤矿井下存在8处安全隐患和问题,并对其中4项进行立案查处。与此同时,这8大问题和隐患也将同步在山东煤监局官方网站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这场地下执法检查告一段落,对于记者来讲,这可能是人生中不想重复第二次的体验,然而,对于张传新他们来讲,这却是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

当采访即将结束,我们再次想起井下那紧张、恐惧的3小时,回想起迎面而来面庞黝黑的煤矿工人,还有这群在井下淡定如水的煤监人,生命顿时再次高大起来。活着,


更多阅读

直击泛家居产行业20强的品牌定位策略

软文 2019-5-22
大材研究注意到,近几年来,有不少公司重塑定位,或者放大原来的优势定位。此事,如果做好了,少则省几千万,多则可省几个亿的广告费。 ...

卖家成长 选取关键词得注意 前期关键词调研更重要

软文 2019-5-22
如今在亚马逊上开个店看似很容易,但要保证出单,持续的出单却很难。原因有很多,老话说的没错,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而做亚马逊前期...

国庆假期借势海报 杜蕾斯发挥正常 宝马海报无文案 ofo大手笔

软文 2019-5-22
文 | PR天下 今年国庆假期与去年最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期间还要累加一天中秋节假期,共计八天,而这竟成为数家品牌借势创意的发力点。...
返回列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Copyright © 2015-2021 发稿网

     
扫码二维码立即咨询
确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