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Pokémon GO》为什么这么火?赶上了天时地利,超级IP时代到来了。
●超级IP借手游归来
七月的澳洲现在是冬天,某个晚上街上突然多了一群穿着短裤拖鞋抓皮卡丘的手机党,甚至因为游戏设置闯进了警察局……
这款游戏最先登陆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开服,年轻人就沦陷了,一夜之间让宅男宅女全部走上了街头……第二天,北美“失守”,大批美国青年开始聚众抓宠。
这不是个段子,自从《Pokémon Go》手游7月初上线以来,已经火速蹿升畅销游戏榜榜首,北美地区上线仅三天游戏服务器便崩溃三次。
在全世界各国开始掀起各自上瘾式风潮的时候,很多媒体将其称为史上最好的游戏,也有媒体直接称呼为“本世纪最大的灾难”。
《Pokémon GO》为什么这么火?这款有毒的游戏从玩法和数值系统设计上来看,不要说和Pokémon公司以往开发的系列游戏比,就是放在如今“争奇斗艳”的手游市场中也可以说是“相当低调”。GPS、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了框架构成,结合了日渐升温的AR技术但是并未触其经脉,只是运用了类似3D动画画面叠加的简单效果,宠物收集、战斗这两个放之任何游戏都随处可见的元素被保留下来。让人想吃拳头的是,在任天堂四天市值增长80亿美元这种逆天业绩出现时,《Pokémon GO》连战斗系统都没有开放,整个游戏只有收集,纯收集!
它的成功到底是触动了哪里的开关。有人说它的成功是添加了玩家“走出去”的运动元素,虽然可能有部分的功劳,但是我相信对于大把游戏迷来说,运动元素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吸引玩家的卖点,大部分的用户最喜欢的还是舒服地坐在沙发、躺在床上去玩游戏,毕竟葛优躺人人都爱。
《Pokémon GO》的成功其实是一场以“IP情怀”为主题的盛大Party。这场party的主人就是横跨20年,涉及游戏、动画、电影、玩具各个领域的游戏界最大IP:Pokémon。
从1996年第一作“Pokémon”登陆Game Boy(任天堂的掌机)游戏,20年间Pokémon一共推出了51作游戏、805集电视动画,18部剧场版电影以及27部动画短片,四部TV节目系列。
这种量级的IP积淀在游戏界,任老认第二,绝对没有人敢认第一。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只杰尼龟能让一个城市的玩家大半夜聚到一个地方。
●IP时代到来
长期以来,任天堂公司对移动游戏持排斥态度,这次宣布与手游厂商DeNA合作,将公司的游戏IP迁移至智能手机平台引发狂欢。这个故事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除了顺应时势节点之外,超级IP的红利带来的粉丝效应催生了《Pokémon GO》的爆红。
事实上,《Pokémon GO》并不是极易上手的游戏,那么它不断上涨的用户粘性,也就不单单是捆绑了Pokémon这一个IP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动画片《宠物小精灵》,小智和皮卡丘的动画迷就已经为《Pokémon GO》的IP积攒了热度。而《Ingress》的拉动效应亦不可小觑。《Pokémon GO》的开发小组是Niantic,而《Pokémon GO》大量使用了Niantic前一款作品《Ingress》的数据。国外热火朝天、国内只能解解眼馋的情况下,国内有大批新玩家涌入《Ingress》服务器过干瘾。这种趋势下,反过来推断,很难想像有哪个《Ingress》玩家会不考虑尝试他的同生兄弟《Pokémon GO》。
一路从Pokémon最开始的GB、GBA,到今日的3DS,《口袋妖怪》游戏已经出到了第七世代,而今年是游戏迷们期待的二十周年纪念。Pokémon游戏顺势而出,对很多游戏迷来说,IP情怀照进了童年。
聚焦当下消费市场,“IP热”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从王健林叫板迪士尼大搞借势营销,到最近马云成立大文娱工作领导小组,万能的IP火到了电子商务、文化市场、旅游市场、游戏市场……借助IP这个名利时代,快速孵化并消费掉IP的价值,越来越成为各界大佬们掘金的主战场。
IP,在百度指数官网近一年内一直以每七天10万+的搜索趋势前进,这些庞大的搜索动因已远远不止于互联网协议地址链接,更多的是人们常说的自主知识产权,可能指向一个品牌、一种文化、一个符号或者某一个人自身。
从动漫、影视、游戏、图书到体育、明星,甚至网红、主题公园和玩偶,这是一个人人都离不开IP的时代。好IP等于高回报,一场由IP价值变现带来的全产业链狂欢就此拉开,各路资本一哄而上争抢各路IP。
●IP的美丽与悲哀
IP的“吸金能力”毋庸置疑,有众多国内外成功创造并孵化了IP的先例在前,铺天盖地仿佛都是IP的“造富神话”,但是美丽的外衣之外,我们也应有一些冷思考。
不是叫IP就一定是IP。
这两年各行业的IP现象已被严重妖魔化,仿佛大腿一拍一个概念出来,贴上原创标签,画上优质的皮,一个IP就形成了,具体到后面随性生态发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什么是IP?只有具备不间断产生内容与商业价值,并在长期品牌成长过程中保持持续发展的作品才是IP,再加上千锤百炼的市场打磨,成为标志性的存在。如果单纯只是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作品能不能够火无从知晓,能否在原作品下产生续集挖掘潜在商业价值无法确定,我们暂且只能称其为版权而不能称之为IP。
行业乱象就在于只要贴上IP的标签,就一定会卖个好价钱,而且愿意买单的大有人在。因为当所有人都在炒IP的时候,太多的人急于把IP变现。相比较于IP短暂的变现收益,更长期的IP保护、回报后置的变现方式应更被看好。
一个好IP是需要稳定的周期来孵化与培育的,这样才能随时间逐步爆发商业价值。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Pokémon GO》的IP积累史也同样是悠久的。生命周期短的IP尽管出生时关注度很高,但当话题期过去以后,用户注意力就瞬间转移,相关衍生品推广就难上加难,IP运作绝不是快餐短暂式消费。
养IP重在“千日”,IP是一定要养的。在这个内容爆炸的时代,在粉丝的视野缺席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天,都容易被遗忘;而之前圈住的用户一旦被转移,再想去获取他们的难度和成本可能会更高。
当然IP圈粉单靠内容堆积还远远不够,给用户一个关注的理由似乎才是粉丝的来源。商业拥抱IP觊觎的是IP的流量入口价值,他们垂涎IP是因为在流量入口和商业变现上有更大想象空间,而IP对用户的真正价值在信息价值。
信息价值表现一是知识,本质是帮人们省时间;二是娱乐,它的本质是帮人们花时间。
知识价值是帮用户做了有价值的筛选,人们认可IP,是IP帮助了人们过滤。网红IP就是在各行各业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的潮流导向;而罗辑思维、徐小川这样的明星IP就是在不断创造知识并让读者省下做筛选的时间。所以IP的知识价值就是标签,是推荐机制,是内容质量的保证。
而IP的娱乐信息价值则是让人身心愉悦,让人们愿意主动花费时间在IP的身上,比如玩《Pokémon GO》是为了捕捉精灵获得情怀回温,买迪士尼的背包是喜欢米老鼠的形象,看《万万没想到》是因为搞笑……未来哪个IP占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越多,谁就更容易获得了“流量入口”。
总之,从IP身上打造的价值更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远方,看的远方够不够远,就要看身下的巨人够不够高了。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