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一提到”地道战“,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与抗日、打鬼子联系起来。在百度百科中,有这么一个词条:”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后面还提到,这种战术是从1941年秋开始应用于抗日的。随着电影《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影视文学作品的传播,早已深入人心。
其实,地道战并不是抗日军民的专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如果说到地道战在历史上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时期,那无疑是三国时期了,而曹操则是运用这一战术最早也最为得心应手的人。如果地下的曹操听到人们对于地道战的理解是百度百科中那样解释的,他的棺材板一定压不住了。
1、三国时期地道战使用次数空前频繁
从战国末年到东汉后期的400多年间,只有在公元23年新莽昆阳之战中,王寻使用过一次地道战术。而在三国时期(包括其形成时期),从公元198年到公元258年的60年间,使用地道战竟有九次之多,其中与曹操有关的就占了三次,可见曹操很擅长玩地道战。
这九次是:
公元198年曹操与张绣的安众之战;
公元199年袁绍与公孙攒的易京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
公元204年曹操与袁尚的邺城之战;
公元219年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
公元223年曹真与朱然的江陵之战;
公元229年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
公元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
公元258年邓艾与姜维的祁山谷口之战。
3、三国时期地道战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原始的地道战术,只是从城外挖条地洞通向城里,作为进军的通道,技术要求比较简单。到三国时期,情况已有很大发展。
在公元199年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易京(今河北省雄县西北)之战中,公孙瓒自恃粮草充足,决心长期固守。他在易京中央筑起土丘,在土丘上面建起高楼,亲自居住在里面。袁绍久攻不克,于是让人挖了一条地道直通公孙瓒所筑高楼的地下,把支撑高楼的柱子烧掉,公孙瓒的楼便倒塌了。
《三国志》注解中的这条记载表明,三国时期地道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测量技术和工程力学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3、三国时期地道战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地道战是随着要塞战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攻城战术。到三国时期,地道战虽然仍是主要用于攻城作战,向其他方面扩展。
公元198年,曹操被张琇和刘表联军围困在安众,曹军于是连夜开凿地道,把兵马辎重一起带着撤走了。这是将地道战用于撤退方面。
公元219年,关羽将曹仁围在樊城,援救曹仁的徐晃就挖地道穿过关羽的营寨同曹仁取得了联系,这是将地道战术用于通讯方面。
公元258年,邓艾在祁山谷口挖好地道,等蜀将姜维的部队在这。里宿营之后,一突然向其发起攻击,结果蜀军大败,这是将地道战术用于设伏方面。
这些情况反映,地道战术的应用范围,在三国时期确实有了很大扩展。
4、三国时期反地道战术开始产生
有矛就有盾。历史证明,任何一种新的战术产生之后,必然会有另一种对付它的战术随之产生。三国时期,随着地道战术的蓬勃发展,反地道战术也开始出现。
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挖掘地道去攻打曹操,曹操就在营寨内挖了一条很长的隧道轻松破解。
在公元228年的蜀魏陈仓之战中,诸葛亮先使用云梯、冲车攻城无效,于是派人挖地道,准备偷偷潜入城中,没想到守将郝昭也不是吃素的,他也在城里挖地道进行拦截。这么一搞,诸葛亮的地道战又泡汤了。两军相持了二十多天,最后诸葛亮没辙了,郝昭的援军又到了,蜀军只好撤退。
如同原始的地道战术一样,原始的反地道战术虽然也比较简单,但它作为一种新的战术毕竟已经产生,并在实战中发挥了作用,这对尔后地道战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时期,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个奇迹迭出的时期。地道战的发展和反地道战的出现,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
发稿网(QQ:599515669)是全国领先的在线新闻稿发布平台,团队由资深互联网专家组成,服务内容类涵盖软文发布、软文发布、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置顶、百度问答等多种互联网广告行业。发稿网平台有上千媒介编辑、专业写手、段子手、营销专家,为企业、公共机构和个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创意、智慧、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稿网平台凭借多年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积累,发展遥遥领先同行业其他软文平台。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