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点击“行若策划”,加关注!
【行若导言】品牌塑造离不开强有力的产品,但在互联网之下,思维引发的突变,产品更被提升了重要性
互联网业态下,貌似有很多重点,其实互联时代的品牌营销有基本特质要,作为企业,只要磨好理念上的2把刀,就足够应对,分别是:“产品是第一驱动力”和“体验营销”。
首先在互联网思维里,产品主导了一切,产品为王达到了极致。企业可以凭借一款产品横空出世,在它诞生之初就是风华正茂;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快进”程式,产品的辉煌期将大为缩短,企业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快速进行产品更迭。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与产品的关系更加水乳交融,产品从原来承载更多物质属性(产品特性与功能),变化成兼具物质与精神属性。当消费者感知到产品中的物质与精神属性的时候,会自然形成对于产品品牌的认知与联想,这就是塑造产品品牌的过程。
不但企业有品牌,产品也有品牌。好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好品牌。比如那些手机旗舰型号,手机爆款等。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与品牌几乎同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品牌营销方式。不少产品的成功,看似是通过互联网时代的“口碑营销”、“病毒式营销”得以风行,其实归根结底,真正动因还是在于产品本身,而“口碑营销”与“病毒式传播”更像是营销的结果。
回看那些热点的品牌,如果papi酱的视频不够精彩,老罗的牛逼吹得不够出彩,罗胖的一分钟语音都是瞎扯蛋,还会有今天他们的存在么?还会被大众自动传播么?
这些代言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产品了。比如:老罗自己就是锤子手机公司的一款产品了,为什么?因为这个自带IP流量的产品,卖老罗自己。就是卖品牌的宣传力。而除了老罗这款产品,锤子公司还有其他产品——锤子手机。手机和老罗互相协同,组成锤子这个品牌的宣传要素。
若哪天老罗推出了,还有锤子品牌么?有的。只是这个品牌的基因和调性将产生改变。没有老罗在哪里叨逼叨地吹,你认为锤子手机还有拥趸?情怀已经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产品又是品牌的一部分。
所以,产品才是硬道理。
再说说体验。用户对于产品的表达,源自体验。一种强烈的、非说不可的体验,极致的状态就是“让用户尖叫”,它意味着产品和品牌的二度传播、推荐。这与传统营销中,通过营造某种品牌幻觉,让消费者凭着这种对于幻觉性的体验,来购买产品显然不在一个层面。
如小米,当年先获得铁杆粉丝100个天使用户的忠诚度,通过精准受众群体的使用体验带来自内而外扩散的美誉度,再形成一定人群中相当规模的知名度。将产品包装成“发烧之选”。
这与传统营销的品牌塑造中,先推广宣传打出品牌知名度,再以产品与服务累积品牌美誉度,最后才培养成品牌忠诚度的路径,显然大相径庭。所以互联网业态下,产品是品牌营销的起点与终点。
传统的方式是给你一种描述的可能,而互联网的体验是给你真实的感受,好坏立刻知晓。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好就告诉他人或持续消费,不好就网上吐槽,让更多人知道。
马太效应更为强烈,这给企业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危机。就看怎么做。机会从来没有如此均等过。
有人会说,产品问题不是可以公关么?说实话,除了牵涉政治、意识形态这东西,国家层面会监管控制。市场层面的,企业自身还没那么大的能量,想堵网络的嘴,成本太大。最重要的是压根没想象的那么容易操作。所以,普通小企业想网络公关,还是有门槛的。除非你真的创意和策划能力爆棚!
但成功永远都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只有洞察核心,找到方法去做就行,成功与否的事还是交给上天吧。
我们来看看微商是怎么发展的,这里不谈传销式的微商模式。而是说真正依靠产品口碑来做微商。朋友圈首先是个深度黏连的圈层,你可以通过产品的正面体验感,来黏连长期消费客户。当然,产品一旦不好,就会失去客户。、、
同时通过客户的使用,又可能带来新的认知者。而朋友圈的发布信息,尽管可能被部分人屏蔽,但熟人关系又让大多数的人忍受了这种商业行为,产品信息被持续传播。
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与品牌营销的快速突变,使得品牌的基本路径也发生了逆向转移。原来的思路是“索尼大法好!“,因为索尼品牌好,所以一定买索尼产品的帐。现在不是了,而是某款产品好,才知道原来这叫某某产品,至于这是谁出品的,已经不重要了。
这种思维模式下,给新兴企业和新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爆款先行的原因所在。当然没有爆款也没关系,只要你每次提供的消费体验都不错,你就有机会爆发。
成功不再是可以预设路径了,而是把事做好,事对了,结果就对了。
【行若总结】:
一直谈产品的重要性,365天都不能间断,因为,企业被太多杂质忽悠了,什么领导力、影响力、凝聚力、商业模式、流程再造。。。。唯独忽略了”卖什么“”为什么买“,这有关产品的根本的要素。
作为品牌咨询顾问机构,行若一方面致力给品牌最好的”颜值“——产品设计和品牌设计。同时更专注于给品牌最好的”内核”——产品和企业文化。最终形成企业的品牌价值。而这一切都不是短期可以打造的。只是中国太多企业为形势所迫,不得不追求眼前利益,拿出好看的报表。但品牌的溢价能力在开始的年份,报表是看不出来的。
我们服务的很多品牌往往在持续服务超过3、5年后,企业终于发现价值所在,对初始的定位及设计,感受到了市场效力。这也只有具有一定历史的公司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如今进入第17个年头的行若,开始感受到更多之前服务的品牌进入到价值感知时期了。
这样的陈酒,我们爱喝。
【免责声明】
凡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主编个人微信号:jeff130630
了解更多:
●回复:1–10任意一数字 →以往好文
●回复:S →About行若
●回复:P→赢销利器PIS
●回复:K→行若包装设计欣赏
●回复:C →行若样本设计欣赏
●回复:V →行若品牌设计欣赏
●回复:E→行若电商策略服务(微信营销)
●回复:T→行若企业文化培训
●回复:p1→PIS整体案例(农产品)
●回复:p2→PIS整体案例(餐饮/会所)
●回复:p3→PIS整体案例(工业品)
●回复:p4→PIS整体案例(食品/保健品)
●回复:p5→PIS整体案例(家具/建材)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