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我们这个时代浮躁又喧嚣。思想的流行病远远多于肉体的。什么是思想的流行病呢?就是那些函授的大师们,把二手贩来旧知识,新做个伪概念,兴致勃勃要加持给你我的东西。
为什么这种东西还有人信呢?因为我们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常常缺乏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思考。按照美团王兴的话说,是: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深度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任何事情就包括每天开会、加班、在培训班追课、天天晚上应酬……
把自己的时间排满,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把时间空出来要难得多。把时间空出来,比排满,往往更重要。为什么更重要?因为事情是做不完的。
我们只能尽量把最重要的事情完成。然后,对最最重要的事情,持续投入精力去深入思考。打针就是个顶级重要的事情。我们都承担不了不打的风险。
绝圣弃智,小心大师
许多看着高深的智慧,追究下去,往往是常识。诗人艾未未玩票了一把建筑设计,作品是国家体育场——鸟巢。有严谨的人跑来质疑:你一个写诗的,凭什么设计这么牛的建筑?艾未未回答:无外乎常识。
无知时,我们需要技巧。
懂得技巧后,我们需要回到常识。
回到常识之后,你就会发现好多好玩的事情。比如,人们在一本正经地说废话。比如,专家在假装开会讨论问题。比如,领袖鼓励热血沸腾的追随者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看到太阳升起落下。故事没有多大的变化。
定位论讲,什么是好定位?好定位是显而易见的。
好定位是符合常识的。好定位是不需要“聪明人”再来解释的。在狮子横行的草原,生存意味着当心狮子。在大师流行的时代,活着最好要小心大师。绝圣弃智。回到事物本身。回到实践本身。
当心个人品牌有毒副作用
老何年轻时受用过张爱玲的一句话:成名要趁早。成名真的要趁早吗?好吧,既然你如此坚定,可否看看说这句话的张爱玲,晚年在美国情况如何?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
既然成名这么早的张爱玲,晚年如此凄凉,人们为什么还要相信“成名要趁早”的逻辑呢?——因为人们相信的不是张爱玲,而是自己的欲望。张爱玲这句话,不过帮助人们表达了他们的自我。正如政客帮助选民表达自我一样。事实上,成名有很多副作用,甚至毒副作用。
副作用一:名声会让你被人注意。
被人注意,你犯的错误就会更严重。嗯,比如你想去个夜店。
副作用二:名声的维护需要花成本。
建立名声要花精力,维护名声要花更多精力。你有名了,就要出席各种仪式、颁奖典礼、评选,有人要拜访你,有人要跟你谈合作。你能都拒绝吗?不能。
副作用三:名声会定义你的形象,进而影响命运。
比如梦露只能演出性感无脑的金发女郎。为什么?因为观众习惯了。他们想看到习惯了的。当然了,名声的好处不用说。赢得资源,聚集机会……只不过出名这顶高帽子的成本,远高于大家的直觉。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