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
里斯有个“坏”习惯:没说全的“基石故事”
定位圈有句俗话:定位论是一看就过,一用就错。为什么会这样?三个原因
(一)里斯和特劳特有个好习惯:
不装神弄鬼,所以写书行文简单流畅。所以即便不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朋友,看起来都能很轻松。
(二)里斯和特劳特还有个坏习惯:
写文章行云流水,常常排比多于逻辑,穷举多于落地。所以即便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朋友,看了也不能很难直接照着干。
(三)我们自己还有个不好不坏的习惯:
很自信,习惯于把不理解的事物解释成自己理解过的样子。所以,定位论读了半本书,常常感觉自己已经搞懂,然后捋起袖子准备纵横江湖。具体到里斯说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本书里来来回回讲一句话:公关建立品牌,广告维护品牌。但是,咋建立?几步走?2B品牌几步走?2C品牌几步走?没系统说。这里说一点,那里说一点。这样的后果有多严重?严重到给《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写序言的老兄,都自己心里打鼓:
里斯这玩意儿未必全部适合中国,所以大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句很扯的话。为什么呢?因为它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为什么很扯呢?因为它导不出任何洞察。因此持有这种鸟观点,等于没有观点。里斯没说完的事情,我们就得费劲巴拉地来梳理。
这是一种在关键出版物(或电视)上出现的,可以支持整个公共宣传计划的正面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基石”故事很有可能会被切开,变成许多其他的故事。没有一个新闻记者在写报道之前会不受限地查看一下关于这家公司,《华尔街日报》都写了些什么。而且由于有了互联网,这种事很容易做到。人们很容易忘了棒!约翰成功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对产品优点的揭示(我有这个优点,别人没有),这个故事的关键是棒!约翰是第一个优质或大尺寸比萨。那些优点支持了这种地位。这种“第一位”的因素得以让棒!约翰打赢了这场公共关系战。如果你不是某样东西的第一位,你就没有办法出名。
那到底具体咋整呢?找家权威媒体,来个大稿子吗?NO。
基石故事固然常常是大媒体的大稿,但绝不等于大媒体的大稿。那基石故事是品牌故事吗?也NO。品牌故事往往是个小段子。这个段子媒体不能反复引申。
基石故事是1篇顶100篇的报道
基石故事凭什么1篇顶100篇?因为基石故事有三个特点:(一)基石故事是报道之峰。(二)基石故事是报道之母。(三)基石故事是报道之魂。
基石故事如何成为报道之峰?
——很简单,后续报道绕不过它,它是报道的最高点。谷歌如何计算网页的权重(Pagerank)呢?看被超链接引用的次数和质量。基石故事如何评价质量呢?看后续报道的参考频率和程度。好的基石故事你根本绕不过去。如果你是后续报道媒体的话,不读那篇故事,你简直不敢下笔。
基石故事如何成为报道之母?
——因为基石故事能够生发出更多、更新的报道角度,进而引发后续媒体的报道兴趣和选题。
基石故事如何成为报道之魂?
因为顶级的基石故事和传播对象,往往水乳交融,相互成就。正如《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岳阳楼记》之于岳阳楼。文以楼名,楼以文传。故事与实体交相辉映,交融一体。
如何打造一篇基石故事?
三条轴线构成的坐标体。行业截面轴、企业发展轴和环境变化轴。这三条轴线的意义是什么?把企业、产品放到时空背景中。然后定义读者的世界观。
结语:说再多不如看实例
6年前,老何做照明设计公司的时候,给这家公司写一篇基石故事。这篇故事被中国照明学会官网转载——因此符合了里斯说的权威媒体原则。这篇故事在当时被各媒体广泛引用。它构成了公司对外销售话术的基础。为了给老何一点鼓励,请您打赏后,在白头雕观察公众号里回复四个字:
基石故事
然后你你就会看到这篇文章。以及老何为你准备的一段特别留言。先行感谢您的鼓励。老何期盼着用您打赏的钱来滴滴打车。
软文发稿|公关软文|软文营销|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