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移民数据官网搜索指南

移投路(www.yitoulu.com)

资讯(及时) + 专栏(深度) + 问答(社区)

移民数据官网搜索指南

特别感谢公众号:深山卧龙

授权转载!

每当看到公众号们抢先发布“最新移民局审案进度表”,或者“I-526、I-829审批数据”,或者“签证公告板排期表”,各位看官是不是一脸懵B,二脸懵B,五脸懵B。。。。“这都哪里找来的数据?”,难道是有在移民局当官的给他们的小编通风报信?

非也,实际上这些数据,动动我们的小手,通过万能的互联网,也是可以找到滴~今天小龙就要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找到最原汁原味的EB-5相关数据。当然,促使小龙写这篇文章的动机,不仅仅是小龙龙洞大开,而是时不时就会有人截图或者转发“警惕EB-5风险或者陷阱”的八股文,里面其他的内容小龙暂且不去驳斥,因为有些还真能唬到人!但是有一个是关于I-526和I-829审批通过率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更低的,气的小龙一口龙血喷在屏幕上。今天就来个(龙)爪撕李鬼!

一、I-526(I-829)审批数据

为了得到最原始最真实的数据首先我们要登陆美国移民局的官方网站。不知道英文怎么办,小龙已经验证过了,百度输入“美国移民局网站”,忽略前面几条的推广,第一个英文标题,就是移民局官网了。如下图:

当然,小龙不可能让您每次都用百度搜美国移民局网站,在此张贴官网链接:https://www.uscis.gov

好,那么多英文太复杂,根本不知道点哪里。很简单,小龙告诉您:1. 在网页上部的导航栏,左数第五个,右数第二个,TOOLS(红圈);2. 再点击下属的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Data(红圈),如下图:

实际上您进入的,是整个移民局所有关于移民和入籍相关的审批数据,当然包括了我们关心的EB-5类别。我们要找的I-526和I-829数据都在这个页面里。在窗口中寻找职业类(Employment Based),实际上就在第一类亲属类(Family Based)下面,就能找到I-526和I-829的审批数据了。如下图:

或者在这个页面的右边导引栏,Forms Data(表格数据)中,已经有了I-526和I-829审批数据的链接(红圈处),如下图:

这里有按季度的移民局审批数据,点击每一个时间段下面的第一个链接(PDF),如下图:

您看到的就是大部分公众号发布的信息表格和样式啦。这里不截图,给大家留一点动手操作后发现真相的快感!

二、移民局审批进度表

移民局对I-526,I-829和I-924的最新审批进度,在移民局的官方网站上,也可以查到。具体方法如下:在刚才我们进入Immigraiton and Citizenship Data页面,右边的Forms Data,往下拉倒底,有个Other USCIS Links(其他的链接),下面只有一个链接:USCIS Processing Time Informaiton,就是了!如下图:

喜欢偷懒的小伙伴们,拿去不谢:https://egov.uscis.gov/cris/processTimesDisplayInit.do

进入页面后,最下方找到Immigrant Investor Program Office也就是我们熟知的IPO,专门负责EB-5的办公室简称,旁边的IPO Processing Dates(红圈),如下图:

点击进入后,就是我们看到的,似曾相识的页面了,如下图:

三、签证公告板(排期表)

对于签证公告板(Visa Bulletin),实际上并不是在美国移民局的网站,而是在美国国务院的网站下。链接如下:https://travel.state.gov/content/visas/en/law-and-policy/bulletin.html点击进入后,就能看到如下界面:

您可以看现在的排期表,也可以看下个月的排期表。比如我们点击June 2017,也就是下个月的排期表,出来的是所有签证类别的排期时间,我们找到Employment Based(职业类),就能看到第五类EB-5的排期表了。如下图:

上图就是我们说的表A,再往下拉就是表B。

四、我的I-526批了吗?

https://egov.uscis.gov/casestatus/landing.do,这是移民局官网的查询进度链接,您只要输入自己的档案号(字母和数字即可,不要有符号),就可以查询自己I-526或者I-829的审批进度。如下图:

小龙希望通过此文告诉各位看官:数据不难找,信息很透明。听到或者看到什么了,千万别人云亦云,动动手动动脑,搜一搜看一看,便能一目了然。

移投路专栏:

--深山卧龙:

源于理想,高于工作。本号以传播EB-5行业知识、分享最新EB-5讯息、交流EB-5从业心得为己任,兼以幽默、和谐的方式娱乐同事、同仁和同行!可做各单位内部培训材料,可做茶余饭后趣味读物。做搞笑的EB-5专栏,我是认真的!微信号:深山卧龙

微信号:yitoulu

进入:http://www.yitoulu.com,参与

资讯发布|专栏投稿|社区问答

网信办发布网络搜索新规 付费信息要有显著标识

大学生魏则西在罹患肿瘤后,通过百度搜索发现了北京一家医院的付费广告,并在该院被“莆田系”承包的科室接受了治疗。今年4月14日,魏则西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网上表达了对该院和搜索引擎的愤怒。

“付费搜索”这一关键词,随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6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中,对付费广告等搜索服务进行了更多规范。

关于“收钱删稿”

《规定》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通过断开相关链接或者提供含有虚假信息的搜索结果等手段,牟取利益。

关于违法内容:

《规定》要求,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公共信息实时巡查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得以链接、摘要、联想词等形式提供含有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关于“付费搜索”

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提供的自然搜索结果、付费搜索信息区分往往不够清晰,容易引起混淆,且部分医疗类等付费搜索信息对应的客户资质不全甚至虚假,给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隐患。为此,《规定》要求:提供付费搜索信息服务应当依法查验客户有关资质,明确付费搜索信息页面比例上限,醒目区分自然搜索结果与付费搜索信息,对付费搜索信息逐条加注显著标识。

举报方式: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欢迎广大网友继续对网上相关违法和不良信息进行监督举报。举报方法如下: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址:www.12377. cn;举报电话:12377;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微信做搜索 对手不是百度 而是苹果

大事情:微信要做搜索了。

4月24日晚间,有媒体称微信事业群架构调整,成立搜索应用部门。微信随后做出回复,表示确有其事。

不少人被微信的野心吓了一跳,认为微信想吃掉百度的市场。微信也被市场的热烈反应吓了一跳,直到昨晚收到大规模媒体问询后,官方才临时拟定了回复。

但与其说微信对标的对手是百度,还不如说是苹果。微信搜索的关键词在于“应用”,这件事情改变的,首先是这个有8亿用户超级App的生态。

一位接近微信的人士对36氪表示,微信团队做搜索的首要目的是优化小程序和公众号内容的分发。毕竟开发了小程序平台之后,微信已经不仅能承载信息,更能广泛地承载应用服务。对比小程序的重点打击对象应用商店,搜索正是APP最主流的入口路径。

微信原本就一直有搜索团队,但在微信推出小程序后,对搜索的需求大大加强,需要承担更多功能,战略地位提升,进而独立出一个部门是早晚的事。

这个搜索应用部门做得如何,将强烈地影响微信展开多种服务时的用户感受。根据一封腾讯的内部邮件,该部门下设的四个产品中心,不仅限于小程序,还包括阅读推荐业务、AI技术研究及落地,微信数据平台建设及数据能力的应用。

具体如下:

1.搜索产品中心。在充分运用微信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打造微信搜索服务及精准阅读推荐服务,由基础产品部下搜索产品中心整体平移而来。

2.广告用户技术中心。为微信广告业务建设完备的用户体验评价系统及对比试验系统,负责小程序及搜索、搜索生态的建设工作,由基础产品部下广告用户技术中心整体平移而来。

3.模式识别中心。负责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对话机器人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的技术研究及落地等工作,由技术架构下模式识别中心整体平移而来。

4.数据中心。负责微信数据平台的建设,为各相关业务提供用户画像及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能力的支持,由技术架构部下数据中心整体平移而来。

至于微信搜索会怎么做,很大可能会相仿同样基于自身生态做应用分发的苹果:

如下图。当你在苹果手机的搜索栏中输入“吃饭”,会出现一系列APP store中与餐饮相关的应用。

但在目前的微信版本中,输入“吃饭”,无法检索到任何小程序,但输入“订餐”,则呈现的都是基于关键词,而不是基于服务内容呈现出的搜索结果。这些都是微信搜索未来的提升空间。

也有很多人关注,腾讯的紧密合作方搜狗搜索的地位,会被微信搜索动摇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厘清搜狗搜索和微信搜索在腾讯生态内的分工,以及搜狗和腾讯的合作究竟在什么层面。

自2013年,腾讯战略入股搜狗,并将自身搜搜与搜狗整合,后者获得腾讯不少红利。据36氪了解,腾讯至今是搜狗最大的流量来源。但搜狗从腾讯获取的流量,主要来自于QQ浏览器,而非微信。搜狗与微信之间的合作模式,并不是承包微信内的搜索栏,而是获取公众号等微信生态体系的内容,以在内容上跟百度形成差异化。

(搜狗搜索引擎中专门开辟有微信内容搜索的界面)

虽然2016年下半年,腾讯已经通过增持搜狗股份至45%,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但搜狐仍通过掌握最大投票权,牢牢把握住搜狗。换言之,搜狗对于腾讯,不能被完全掌控。送出微信搜索跟在微信钱包里开个第三方入口,不是一个级别的资源倾斜,因此将微信搜索全盘托福给搜狗,可能性原本就不大。更何况,张小龙治下的微信,在腾讯内部是个享有较大独立权的存在。

但最终微信搜索是否会打到百度和搜狗的后院,取决于张小龙会不会做站外搜索。有媒体报道称,微信已经在小规模测试站外搜索功能。在微信搜索栏,已经可以搜到来自微信站外新闻网站的信息。

但不论站外搜索是否成型,微信显然会先扑在站内搜索。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根据团队的精力,分出做事的步骤。这意味着,短时间内并不会与百度和搜狗短兵相接。

至于微信的站外搜索,能否在中国的搜索市场,成为百度和搜狗之外的第三极?还取决于微信这款超级APP的辐射能力究竟能放射到多大。这就好比讨论,微信小程序能否取代Native APP,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服务的垄断性大入口,是一个逻辑。

微信能否实现这个终极梦想,还不好说。但眼下在移动端时代,对于微信,连接信息与人的想象空间,显然没有连接服务与人那么性感,前者从PC时代就有人前赴后继地做了十几年,而后者还是一片蓝海。

这条路目前还没有一个玩家跑顺,对移动端反应略显迟缓的百度搜索,此前做的轻应用,不温不火。搜狗已经通过输入法入口,尝试着嫁接O2O服务,但虽然输入法虽然很高频,却并未显现出作为服务入口的强关联性。

微信搜索在连接服务与人上,具备了强大的场景优势,这个后来者,或许反而会在服务搜索上反超前辈。

微信上周刚刚因为“赞赏”这个功能,跟苹果进行了一次对决,一种看法是,连苹果也正对微信越来越警惕。谁都能看出,这超级App正越来越像一个系统。

想要了解更多微信相关信息,欢迎登陆:www.51vj.cn

谷歌App Streaming 以 应用网络 改变移动搜索格局

据外媒报道,谷歌移动搜索技术已经将以流媒体形式浏览应用内容变成现实,未来,谷歌将继续发展该技术,打造出一张“应用网络”,让用户无需下载应用就可以流媒体的方式在浏览器上查看应用的内容或使用应用的服务。下面,Marketingland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谷歌的新服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将给互联网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

互不相连的应用程序世界

首先,我们有必要来审视一下网络本身。

试想一下,为了浏览一个网站,用户还必须先逐一下载该网站的app,比如,想从《纽约时报》获取新闻内容,用户必须先通过浏览器下载该媒体的app方才能找到浏览入口;想从亚马逊购物就必须先通过浏览器安装亚马逊官方的app才能顺利使用功能……这是多么麻烦、可怕的经历——占用内存、名目繁多、突发时的不方便……

每一天,无数的用户都在为一些新奇的事物搜索答案,据统计,平均每人每天的搜索会直接进入10个、20个甚至更多的网站。有时,谷歌的移动搜索会把你带进网页版应用页面,但网页版的使用体验之差是有目共睹的。而且,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或服务开发商甚至只提供一个小小的app,而没有同步的移动网页版。因此就算是利用搜索引擎也无法使用这些服务。

但如果是只需要一个app就能浏览所有这些原本需要安装才能使用功能的站点,事情又会怎样呢?除了会给移动搜索增加巨大的压力,但其带给用户的是更加快捷方便的使用。

以前,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在线服务,比如AOL、CompuServe、Prodigy、MSN——但所有在线服务彼此互不相连,新的“应用网络”则会结束这样的状况——准确地说,应是“应用网络浏览器”。

在谷歌的新服务中,“应用浏览器”相当于一个能让任何人在其中打开任何网站的的通用app——在搜索结果中显示应用中内容,用户无需下载应用就能在手机浏览器上观看信息。

各家都想拥有“应用网络”

能够在apps之间畅游不是很好吗?就像网页遨游那样。像谷歌、苹果、Facebook或微软等主要科技公司自然是认同这一点的——利用某个公司的网站SEO去进行应用推广,使得应用程序被搜索爬虫视为优先项,另外算法和站长工具来确保用户能够更好地定位到他们所需的内容——这就是各科技巨头在前两年便开始推广谷歌App Indexing、苹果Deep Linking & Universal Links、微软Bing App Linking、Facebook App Links等包含深链接的应用程序计划的原因。

由于每家公司都有各自的应用平台,目前的应用系统仍显得较为破碎,打通应用之间的深度链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消除应用程序安装的阻碍

然而,当使用前需要安装这个阻碍仍然存在时,上述那些深链接都不足以解决apps间的无缝连接。当用户需要跳转到另一个应用,而设备刚好上没有安装这款应用时,这种体验是很郁闷的。谷歌以流媒体形式浏览应用内容的新服务就免去了下载等待的麻烦。以下便是谷歌应用程序流媒体服务的示例,在搜索页面便可以进入应用界面:

目前,谷歌尚未正式上线该服务,而是选取了部分应用作为试验。谷歌此服务会否改变移动搜索的规则尚不可知,但至少对市场营销来说,这是个机遇也是挑战。

谷歌的野心:搜索仅存在应用程序上的内容

除了应用程序,谷歌App Indexing最想关联的其实是那些只存在于app上的内容。App Indexing是Android 4.4新增的一项重要功能,尽管甚少被提及,但是它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以前,谷歌的搜索引擎只能抓取到网页版的内容,如果某些内容之存在于apps上而没有对应的网页版,那么用户是搜索不到的。通过连通这些应用程序的内页,谷歌搜索的内容库也将更加充实,同时也能确保每个人获取内容都更加轻易。

与此同时,上述功能也是谷歌App Indexing和苹果Universal Links的本质区别。后者获取这些应用还是在使用设备已经安装了该应用的前提下才可见。

谷歌表示,不止是美国,而在全球范围内,那些只存在于app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谷歌移动搜索负责人Rajan Patel说道:“即使这些app的内容相对来说还不算十分庞大,但谷歌有必要将其置于让人们容易触及的地方。虽然不知道这种改变的意义能有多大,但该领域始终是不可忽视的。”

via Marketingland

浅析网络搜索指数与艺术品市场指数的关联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也渗透进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追溯艺术和互联网数据信息结合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次“艺术互联网结合”以信息传播为主流,形成了“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等专业艺术网站,形成了行业垂直的“去门户化”模式。2003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渐涨,雅昌艺术网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信息服务能力,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从数据到信息的服务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作为生活质量升级换代标志的艺术消费从观念层面落实为现实中的现象。顺势而为的艺术品互联网环境日趋成熟、产业资本大量涌入以及艺术消费的广阔前景,促使艺术与互联网的进一步结合。

艺术互联网的未来不仅仅是商业,更在于服务与创新,其中的数据信息服务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消费者在发生购买行为之前会对自己的目标商品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活动,从而为日后的购买行为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也就是说,在实际购买行为发生之前,消费者的消费意图和信心已经在网络搜索信息中初见端倪。搜索引擎会记录下消费者的检索、访问和浏览的信息,通过对消费者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研究,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就可以达到预测消费行为的目的。

大量社会行为以数据的形式在互联网上沉淀下来,为构建基于网络搜索行为的经济观测指标提供了一个新契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用户的网络搜索行为留下的“数据痕迹”可以提取出来,成为新的研究对象。本文着眼于探讨网络搜索数据和艺术品消费信心以及艺术品市场行情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所收集到的及时数据信息,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加以分析和探讨,进而探究网络搜索数据与艺术品消费者信心指数之间的相互联系,挖掘艺术品市场消费指数自身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构建模型,对艺术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市场行情加以预测。

艺术品市场指数概况

艺术品市场指数是参照统计学中的指数研究方法编制而成的,反映了一定时期艺术品市场整体水平或变动情况,是一项综合指标。艺术品市场指数的创立,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研究者和投资者科学、客观、准确地把握艺市场动向,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同时,艺术品市场指数能够帮助艺术品市场政策制定者充分了解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艺术市场政策。

早期的市场研究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主要是专家评估为主的估价方法,定量分析主要是算数平均价格法。算数平均价格指数模型采用简单的平均计算,忽略了艺术作品的异质性和不具互换性的重要事实,求得的多数指标实际上只是平均价格图表。平均价格指数的研究方法有难以规避的局限性,由于艺术品不是标准化的商品,所以艺术品的平均价格不能像股票或者债券的平均指数那样反映全面真实的市场状况。

由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历史数据保存得较为完整充分,因此,对拍卖市场艺术品价格指数的研究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开始盛行,艺术市场较为完善的西欧和北美已经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国外学者通过建立多种数据模型对艺术品价格进行系统化地研究分析,近年来,中国也逐步建立起艺术品市场价格体系。

1985年9月,苏富比《艺术市场公报》开始定期发布艺术市场综合指数,这是国际上最早的艺术品指数。苏富比综合指数是由十个艺术品类别组成的,其中包括早期绘画、现代油画、欧洲瓷器、以及中国瓷器和古董家具等。目前在国际普遍采用的艺术品指数是梅摩指数,国内广泛应用的艺术品指数是由雅昌艺术网创立的雅昌指数,此外还有中国艺术品指数等。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金融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艺术品指数的种类增多,形成了体系化的指数研究系统,在市场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目前,艺术市场上流通的各类指数名目繁多。其中,梅摩指数、中艺指数、雅昌指数的可信度都是较高的。这三种指数分别采用了重复拍卖法和均价格计算法两种计算方式,计算方法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参考这三种指数,能够让投资者了解艺术品市场的价格和走势,从而能够从投资角度来展开的资产配置的分析。

1

梅摩指数

梅摩指数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艺术品指数,它是由时任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的梅建平与运营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摩西共同设计建立的。该指数把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类型来研究,通过跟踪同一件艺术品的重复交易记录,以经济学模型为基础,构建艺术品的价格指数体系,用以研究艺术品的市场走势,同时,还通过根据同一件艺术品买卖的价格差,计算出一段时间的投资回报率。

梅摩指数的构建基于八类艺术品交易的样本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自1810年以来的艺术品全球销售记录。

基于上述八类拍卖样本数据,梅建平与迈克尔?摩西采用“重复交易法”建立数据模型,用于分析艺术品市场行情走势,反映实际价格的变动情况。相比于粗略的总体平均值,这种综合指数更能反映实际的交易情况。但是,这种指数计算方法也存在着难以规避的局限性:首先,数据选择范围有限。指数构建采用的是艺术品拍卖市场重复交易数据,市场实际重复交易的数据量非常有限,使得构成指数的数据量大大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指数的精确性。另外,梅摩指数在中国的适用范围有限。与西方较为成熟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相比,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稍显稚嫩,拍卖市场实际的发展时间不过十余年,市场积累沉淀的数据较少,具有说服力的重复拍卖艺术品的市场积累数据更是十分缺乏,也限制了梅摩指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领域的推广。

2

中艺指数

中艺指数于2003年9月发布,指数的编制参照了西方 ASI(Art Sale Index)艺术品拍卖指数,是根据中国艺术市场的历史交易及最新发生的行情,加上艺术家个人指标的数据,综合计算得出的大盘指标数据。

中艺指数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综合计算近现代样本艺术作品大盘综合价格数据,进而分析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品的市场行情。

编制中艺指数主要选取的是重要的近现代书画交易作品,因此指数的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变化,对投资和收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样本太过庞杂,对于专业的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它的针对性反而被削弱了。

3

雅昌指数

雅昌指数的建立是基于“雅昌中国艺术品数据库”,雅昌指数体系包括市场行情的综合指数、信心指数、景气指数,可以综合反映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变化。

价格或者行情反映的是表象,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研究领域又引入了信心指数。艺术品市场信心指数主要参照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中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理论原理,通过网络向使用者搜集特定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加以呈现;市场景气指数则采用合成指数编制方法,通过对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的观测,建构指数模型,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艺术品市场观察角度。

但是,价格或者行情反映的是表象,近年来,为了从更多维度进行艺术品市场的研究,引入了信心指数。目前,在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艺术品市场指数是由Artprice在2008年推出的“艺术市场信心指数”,该指数能够实时监测到当前全球事件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中国雅昌也设立了相应的市场信心指数,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通过网络向使用者搜集特定问题的答案,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艺术品投资评估方式。

如今,艺术品消费者信心指数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景气指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对于艺术品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品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概念研究和它的效力分析,而对于信心指数自身变化规律的研究尚且不足。特别是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使得艺术品市场不同于其他的消费市场,基于艺术市场指数的定量分析不足以解释全部的市场行情变化,应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构建基于网络搜索行为的经济观测指标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网络搜索指数与艺术品市场指数关联明显

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属性。它的价格变动不遵循一般的经济规律。目前,对于艺术品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式、金融市场和房地产之间的关系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对艺术市场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结合现实情况,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品网络搜索指数是一个具有规律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种特殊的时间序列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品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本质,深入地挖掘艺术品消费者信心指数背后的秘密,更好的把握艺术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规律,甚至达到可以预期艺术品市场行情的目的。研究艺术品消费者搜索指数的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品消费者信心的波动,及时准确测度消费者信心、行为以及市场行情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研究中,笔者选取了从2010年到2016年的雅昌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和从2010年开始计算的近现代名家的百度搜索量(为了保证代表性,选取2010?2016年度年均搜索量高于1000的近现代名家作为样本),以及统计出的近现代名家搜索指数作为原始数据编写。通过综合比较网络搜索指数与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来进一步分析网络搜索与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雅昌艺术品拍卖市场信心指数趋势图呈现的趋势看,该指数自2010年一季度开始波动相对剧烈,尤其是在2012年第三季度?2013年第一季度这一段时间,市场存在一个波动幅度较大的峰顶,但之后逐渐趋于平稳。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当时中国内地新藏家的旺盛需求刚刚起步,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他们对于艺术品大刀阔斧的追求使得指数存在相对剧烈的波动,但是,由于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的特殊性以及信息逐渐走向透明和对称,指数也逐渐趋于稳定下来。

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的建构,基于雅昌艺术品市场监测对雅昌艺术品搜索进行指标计算,属于市场指数类型,用来反映不同年份的春季拍卖与秋季拍卖中市场艺术品拍卖情况的变动。在此,笔者通过对2010年至2016年春拍与秋拍的进行观察,对艺术品市场的情况作出分析。

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趋势图显示,该指数的变动整体比较稳定,但在2010年秋季?2011年秋季与2015年秋季?2016年秋季两个时段发生了相对剧烈的波动,且在整体的趋势中,秋拍的搜索指数一般要高于与其相邻的春拍指数。

经过一定的标准化技术处理,我们可以将雅昌艺术品拍卖市场信心指数和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放在一起观察。从两个指数呈现的趋势可见,两者的波动轨迹基本一致,上升或下降趋势的走向变动也很一致。直观地看,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与雅昌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而笔者开展的统计学量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此不再赘述。

下一步,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针对近现代艺术名家的网络搜索数据的累计数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关系。网络搜索指数是基于网络搜索数据而建立的指数体系,它反应了网络使用者对某一搜索关键词或某一系列关键词的关注程度。利用网络数据计算得出的搜索指数,我们可以单独针对某一个特定关键词,对其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上的搜索结果进行纵向比较,相应地,也可以对同一地区、同一时间的多个不同的搜索关键词的搜索结果进行横向比较。

为了采集与艺术品拍卖相关性强的搜索数据,笔者选取了2011年至2016年近现代艺术名家的网络搜索数据所制成的近现代名家搜索指数进行分析。具体来说,选取了140名近现代艺术名家的搜索指数进行比较,但由于部分艺术家的知名度与作品流通性较差,因此只选择了前25名搜索量最大的近现代艺术名家,并取其均值作为2011年至2016年的搜索指数,并与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雅昌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进行比较。

为了确保采用的数据具有可比性,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标准化技术处理,从而可以将近现代艺术名家搜索指数、雅昌艺术品拍卖市场信心指数和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放在一起加以直观地比较。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三种指数的走势十分接近,均在2014年秋季至2015年秋季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从图像来看,我们有理由假定网络搜索关于近现代名家关键词的频率同雅昌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以及雅昌艺术品市场指数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而笔者进一步开展的统计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通过对互联网搜索数据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雅昌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进行模拟和预测,但是,在某些时段也会存在偏差。此外,用此模型进行预测的误差还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它可能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将预测误差进一步降低。但总地来看,网络搜索数据与艺术信心和市场行情之间的相关度非常高。艺术品网络搜索指数、宏观经济网络搜索指数与雅昌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是正相关关系,而金融市场网络搜索指数关注度的提高会引起艺术品拍卖信心指数的下降,两者是负相关关系。同时,依据选择的变量数据对艺术品信心指数和市场行情影响的时差关系来看,不同的搜索指数的影响时差不同,近现代名家网络搜索指数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同期影响,而宏观经济、金融、房地产搜索量对艺术市场信心指数的影响是滞后一期的。

文 | 尹茜

金知网3-0时代即将到来,服务升级搜索更精准

商标交易平台金知网近日再次迎来改版升级,据了解,此次金知网改版是在2.0版本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增加了相应的功能,优化了视觉体验及部分功能。

在互联网+的东风下,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服务电商纷纷涌现,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服务模式,打破原有“痼疾”,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大有“改朝换代”之势。与此同时,国家给与了知识产权行业更多利好政策。2016年,知识产权服务首次纳入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知识产权规划也首次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十三五”规划,在“双创”背景下,知识产权市场快速增长。

商标交易市场亦是如此,互联网+的大潮下,涌现了一批以商标注册、交易转让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传统商标代理机构纷纷转变思路,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商标注册、交易、转让等环节,商标交易的地域局限性被打破,促进了商标市场的繁荣发展。

经过改版后的金知网3.0上线后,全面优化了网站功能,会给用户带来更极致的体验,这也是“互联网+知识产权”市场的实践。

全新改版的金知网视觉体验简约明朗,一目了然,避免了大量信息铺陈在首页,导致信息过度密集,影响用户视觉感受。而在搜索方面,通过输入商标关键字、名称或者注册号等,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搜索出相应内容。2.0版本金知网上线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进行了优化及补充。

针对企业对商标需求提升这一现状,金知网为有交易需求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商标持有人可以将自己的商标发布于金知网平台上,有需求的企业可以通过站内精准搜索筛选符合要求的商标,金知网会将精品商标推送给客户,扩大客户选取商标的范围,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全新改版的金知网将会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让更多有需求的用户在金知网上找到买家或卖家,为商标市场的繁荣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8年第二季度)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2018年第二季度)

中国科协科普部

百度品牌数据中心

中国科普研究所

权威发布

2018年8月

报告目录

一、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研究概述

二、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特征

三、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热点

四、“科普中国”专题分析

五、科普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的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发展带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传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使科学传播变得无比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满乐趣,云计算、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

通过搜索方式直接获取科普信息或获取科普信息的解决方案,是越来越多网民的主动选择和主要选择。目前,通过百度搜索的日均请求达70亿次。因此,通过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的大数据挖掘,可以准确地了解网民科普需求的实时动态、精准刻画有科普需求的网民的独有特征,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宏观决策、科普的精准推送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为准确了解我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在“搜什么”、“谁在搜”、“用什么搜”等情况,中国科协科普部、百度数据研究中心、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15年3月共同开展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研究,从2015年起,每季度定期发布《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使用百度搜索的中国大陆网民

研究内容: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的科普搜索行为特点、科普主题搜索份额、科普搜索人群的年龄、地域性别等结构特征,并对不同终端上的搜索行为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中国网民的科普需求状况。自2018年第一季度起,报告增加了对“科普中国”的专题分析,旨在反映这一全国性科普品牌在互联网以及网民群体中的关注和传播情况。

(三)研究方法

此次科普需求搜索报告基于2015年至今的百度搜索数据。

研究步骤为:

1. 根据科普热点研究提出8个科普主题,参考专家意见根据科普主题提出种子词,调取百度数据对种子词进行计算衍生,得到衍生词库,即网民搜索词词库,作为科普需求热度的计算基础。

2. 由百度去掉与科普无关的衍生词后,各领域专家对衍生词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取舍和归并。

3. 基于衍生词库和百度积累的历年搜索数据,借助搜索引擎的后台技术能力,进行数据的统计和筛选、开发数据分析平台。

4. 对数据分析平台的结果进行分析解读,形成报告。

根据本季度新闻热点事件,增加9个种子词。属于航空航天主题的有“嫦娥四号”“中继卫星”“洞察号”,属于健康与医疗主题的有“海拉细胞”“疱疹病毒”,属于信息科技主题的有“中国芯”“超算”,属于前沿技术主题的有“贝尔测试”,属于食品安全主题的有“荔枝病”。

(四)术语释义

搜索指数:以百度网页搜索次数为基础,科学分析并计算关键词搜索频次的加权和,反映特定内容在百度上被搜索的热度。

TGI指数:TGI(Target Group Index)即目标群体指数,指在总体中,目标群体相对于其他子群体在某项特征上的显示度。TGI指数大于100,表示有此特征。TGI指数越大,特征越明显。

百度资讯指数:基于百度智能分发和推荐内容数据(被动行为数据),综合网民的阅读、评论、转发、点赞等信息凭据(主动行为数据),较全面地反映信息流网络中的网民信息回应行为特征。

二、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特征

(一)第二季度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同比增长22.25%

第二季度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23.25亿,同比增长22.25%,环比增长10.93%。其中移动端的科普搜索指数为17.65亿,环比增长9.15%;PC端科普搜索指数为5.60亿,环比增长16.91%。移动端科普搜索指数是PC端的3.15倍。

本季度科普搜索指数峰值出现在5月28日,由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5.7级地震事件标定,网民对应急避险主题下的地震相关信息的单日移动端搜索峰值高达394.55万。

应急避险主题搜索指数季度峰值-2018Q2

(二)第二季度食品安全主题环比增长明显

第二季度八个科普主题环比增长排名依次是应急避险(56.70%)、食品安全(27.15%)、能源利用(21.01%)、信息科技(15.59%)、前沿技术(15.29%)、气候与环境(9.02%)、健康与医疗(8.01%)和航空航天(-7.08%)。

纵观2015年至2018年,食品安全主题的二季度环比均为同年最高。

8个科普主题环比增长-2018Q2

(三)第二季度搜索指数同比增长最快的科普热点Top3

(四)第二季度各省网民科普搜索关注点Top5[1]

三、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热点

(一)中兴通讯被制裁,“中国芯”引热议

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针对中兴通讯发布制裁公告,未来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售电讯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禁售背后牵连的中国芯片产业现状和问题迅速成为焦点话题,网民热议话题主要包括“芯片是什么”“中国芯”“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中国为什么造不出芯片”“中国芯片制造水平”“中国芯片技术现状”等。科普搜索指数显示,第二季度芯片相关的搜索指数显著上升,在4月20日前后达到顶峰,至5月初开始回落,搜索指数总计329.06万,同比增长120%,环比增长74%。

中兴事件引发的“中国芯”相关搜索指数走势-2018Q2

(二)001A型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试吸睛

2018年4月23日,001A型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下水现场图曝光,在网上引起军迷大量转发。5月13日,001A型航母正式下水海试,吸引了众多媒体和网民关注。科普搜索指数显示,第二季度航母相关热点的搜索指数总计514.17万,同比增长11.08%,环比增长77.07%。网民关注的焦点包括“电磁弹射与蒸汽弹射的优劣”“001A型航母是否算自主建造”等问题。网民使用的搜索词包括“001A型航母”“中国第二艘航母”等,以及“第二艘国产航母”。

001A型航母下水海试相关搜索指数走势-2018Q2

(三)拜耳与孟山都完成并购,重燃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

2018年6月5日,中国食品工程博士崔凯在《自然》旗下《npj Science of Food》杂志上发表《转基因食品公众认知:中国消费者调查》,并制作视频就转基因焦点问题展开讨论。6月7日,德国药品及农化品制造商拜耳完成对美国生物技术企业孟山都的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及农用化学品制造商。6月23日,题为“崔永元赢了: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仔细看看你吃过”的谣言在网上重新流传。6月25日,科技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欧洲针对转基因作物是否会诱发肿瘤开展的三项研究的排除性结果。这些事件重燃了2月份以来趋于平静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

科普搜索指数显示,第二季度转基因相关热点的科普搜索指数总计574.85万,同比增长52.06%,环比增长42.46%,推动食品安全主题环比增长27.15%,这是过去10个季度以来食品安全主题的最明显上涨。

食品安全与转基因相关搜索指数走势-2018Q2

网民对转基因相关问题的搜索集中在“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转基因食品有哪些”“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等。数据显示了网民当前对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力特点:担心转基因食品对身体的“危害”,迫切希望知晓转基因食品的上市“清单”,对转基因的科学概念和转基因食品的标准规制则不够关注。

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搜索指数走势-2018Q2

四、“科普中国”专题分析

(一)第二季度“科普中国”搜索指数明显上涨,资讯指数飙升

进入2018年第二季度,“科普中国”搜索指数累计达28.27万,明显高于一季度的22.65万,涨幅约27.06%。“科普中国”资讯指数飙升,累计达602.55万,日均资讯指数达6.58万,远高于一季度的0.24万。单日资讯指数在5月和6月多次到达高值,最高值出现在5月6日,达84.58万。

“科普中国”季度搜索指数(上图)&资讯指数-2018Q2(下图)

(二)30-39岁的网民“科普中国”最为关注

第二季度科普搜索指数显示,20岁以下青少年对“科普中国”的关注份额仅为8.75%,低于对科普总体(13.29%),远低于对全网内容(27.53%);40岁以上网民对“科普中国”的关注份额明显低于对科普总体(8.22%)和全网内容(6.13%)。“科普中国”的潜在用户集中在于20-39岁人群,特别是30-39岁网民的关注份额高达45.85,远超其全网关注份额15.43%。

各年龄段的网民对“科普中国”的关注比例-2018Q2

(三)移动端对“科普中国”的关注比例相对偏低

第二季度科普搜索指数显示,移动端网民对“科普中国”的关注占比达到50.46%,略高于PC端占比。相较于关注科普总体的移动端占比(75.93%),关注“科普中国”的移动端占比相对偏低。具体到8个科普主题,“科普中国”的移动端占比仅与信息科技主题较为接近,明显低于前沿技术、能源利用、航空航天等其他主题。

移动端对“科普中国”的关注比例-2018Q2

[1] 因数据原因,以下报告内容未包含港、澳、台排名。

来源:科普中国

盘点 | 互联网搜索市场竞争格局盘点

截至 2016年 6月,中国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83.5%,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居于网民网络应用前三位搜索引擎市场格局如何?央视市场研究(CTR)的数据及分析详细盘点了互联网搜索市场的竞争格局。

互联网搜索的市场位势

一、搜索引擎已成为网民的主要互联网行为

截至 2016年 6月,中国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83.5%,手机搜索使用率为79.8%;搜索引擎是中国网民的基础互联网应用,在整体网民、手机网民中,搜索引擎都是第二大互联网应用。

2016年6月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CNNIC

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6年6月中国网民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CNNIC

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稳步增加,移动端保持快速增长

搜索引擎用户使用率平稳增长,用户规模2016年较2015年底增长4.7%,手机用户规模较2015年底增长9.7%;手机搜索是整体搜索引擎市场快速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2011-2016年搜索引擎用户使用率与用户增速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CNNIC

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截止至2016年6月

2011-2016年手机搜索用户使用率与用户增速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CNNIC

第 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截止至2016年6月

三、搜索引擎自身优势、市场监管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行业上升

搜索引擎自身优势、市场监管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行业上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规模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搜索引擎市场从依靠用户数量增长的“量变”转向更注重用户体验的“质变”,以技术驱动引领搜索革新。

互联网搜索市场的竞争格局

一、基于全终端总覆盖规模,搜索市场百度、搜狗、好搜分居前三甲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市场,综合PC端、WAP端和APP端三个终端的数据,总覆盖规模上百度居于首位,其次是搜狗,好搜位居第三,这三个品牌占据搜索引擎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DMP 20161001-20161031

二、在PC端,用户覆盖规模百度居首,其次是好搜和搜狗搜索

单就PC端的用户覆盖规模而言,百度以82.2%覆盖比例居于首位,好搜和搜狗的份额分别为37.7%和33.9%。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DMP 20161001-20161031

三、在APP端,手机百度和搜狗搜索位居TOP2

在APP端,手机百度以17.3%的用户覆盖规模居于首位,其次是搜狗,月度覆盖人数比例为4.9%,其他搜索引擎占比则相对较低。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DMP 20161001-20161031

四、在WAP端,百度和搜狗搜索位居TOP2

在WAP端的搜索市场份额,基本上由百度和搜狗搜索垄断,月度覆盖人群比例分别占到70.1%和26.9%,其他的搜索品牌所占份额非常小,覆盖人群比例均不足5%。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DMP 20161001-20161031

五、搜索品牌认知度方面,百度、搜狗、谷歌位居前三

在互联网用户的搜素品牌认知度方面,百度以84.4%的品牌认知度居于首位,其次是搜狗和谷歌,认知度分别为57.1%和54.1%;其他搜索品牌的认知度均在30%以下。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自主调研

六、用户首选搜索引擎无法满足需求时,在次选率上搜狗搜索位居首位

调查发现,当用户使用日常首选的搜索引擎无法得到想要查找的内容时,更多的人会尝试使用搜狗搜索,其次是用谷歌搜索。

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自主调研

来源:CTR洞察

千万别手贱搜索这几个关键字 头皮发麻 刚点开我就后悔了

最近外网上又公布了几大绝对不能搜索的关键字,只能说一个比一个恶心,让人看完从脚底凉到头皮……

1. 解谜影片 (Puzzle Video):

这是2015年上传的一段影片,其中有一名穿着黑色长袍,头戴诡异面具的不明男子在废弃精神病院徘徊,气氛十分诡异。影片看似毫无逻辑,其实夹带了大量的摩斯密码和隐藏消息,讲的是世界末日和谋杀美国总统。

2. 人肉爱好者论坛 (Cannibalism Forum):

这个论坛是一个关于吃人肉的讨论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吃人肉的经验,或者是被吃。总之你想吃或是想被吃,只有在这论坛上发个帖子,马上就会有人来联络你!

3. 安纳莉丝驱魔案 (The Anneliese Michel Exorcism):

这起真实的驱魔事件应该不少人都有所耳闻,还曾经翻拍成电影《驱魔》,当时她在被恶灵的侵害下最终驱魔失败,享年23岁。

4. 4Chan连环杀人魔:

4Chan是美国的一个论坛,多年前上面有一位匿名网友表示自己为了好玩杀了一些女人并且让其他网友一起来猜受害者是谁,如果猜对,他就会将死者照片发到网上,至今却仍未被逮捕……

5. 皮肤病变 (Skin Condition):

不用多说,你只需要搜索“skin condition”这个关键字,便会让你看见此生见过的最崩溃的画面。

6. 不寻常的死法 (Unusual Deaths):

这个网站记录了各种死法,车祸或烧死都不算什么,这网站能让你大开眼界。当然如果你喜欢看《一千种死法》可能觉得这都没啥……

7. 床单上的臭虫 (Bedbugs on your Mattress):

臭虫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咖啡色昆虫,会吸动物和人的血,它们会以附着在衣物的方式进到家中,并在床上滋生。如果你刚吃完饭,最好别搜索“bedbugs on your mattress”这几个关键字。

还有一些就不放图了

1.莲蓬乳

2. 尖锐

3.空手指

4.琵琶蟾蜍

5.HelloKitty 藏尸案

7. 93年广九铁路广告

8.幽媾之往生(歌)

9.巨人观

10.蜱虫观

12. 米国内裤

13.少女浴室自杀二十天

14. 蜗牛人

15.闲花野草逢春生

17.井上织姬,稻草人杀人案

18. 上海邻家宅37号

19. 同济大学天佑楼

20.青蛇勾魂

21.少女连环被杀案

22. 恐怖食人案

32. smile dog

不要问我为什么不能搜,风太大我听不见!当然,我所说的搜索指的是墙外的谷歌,因此这些变态内容不是你想看就看得到的……

App Store 搜索广告正式上线,竞价排名苹果也干了

今年6月,苹果针对App Store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增加了应用商店内的搜索广告。该功能于6月份开始在北美地区试运行,并于今天正式上线。从今天开始,iOS开发者就可以选择付费广告的方式在App Store内部推广自己的App了。

苹果表示,广告功能将于10月5日正式在App Store的搜索结果中显示。

关于广告计费方式,苹果表示将采用CPC(Cost Per Click,按点击付费)的计算形式,开发者只需要在用户点击广告才需要付费,具体支付金额由关键词竞拍结果决定。此外,苹果还提供了贴心的每日最高限额功能,如果当日开发者已经支付了达到预定限额的广告费用,那么广告将停止显示。目前该功能尚处于推广期,苹果为开发者提供了100美金的优惠卡,用于吸引开发者尝试付费搜索的推广模式。

关于广告的最终显示效果,苹果表示将和6月份免费试用时的模式一样。搜索广告将置顶显示在用户的搜索结果页面中,并且只有一条。为了提醒用户,苹果采用了浅蓝色背景和深色底纹的Ad符号明确标记:这是一个广告。

除了明确标记之外,苹果表示他们绝不会未经同意就追踪用户的搜索习惯,更不会将搜索数据与开发者分享,用户可以自主设置,选择退出搜索广告的数据追踪和定位追踪功能。苹果方面明确表示,只有关联度很高和经过后台审查的App才会出现在广告里。而且,13岁以下的青少年将是不会看到这些广告的。

为什么推出付费广告?

据今年6月份苹果在WWDC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上线8年以来,App Store的应用总数目前已经达到200万个。并且,据市场研究公司Sensor Tower估计,苹果App Store的应用数量未来将会越来越多,他们预计这一数字会在今年年底之前增长到300万,截止2020年,增加到500万。

面对庞大的应用数量,苹果一直在采取各种举措来帮助用户发现和下载更多的应用:

1、2012年,苹果曾收购一家名为Chomp的应用程序搜索引擎公司,引入他们技术来帮助用户在搜索应用时获得更优质的结果。

2、2015年,苹果专门把本来负责营销业务的高级副总裁Phil Schiller任命为App Store、Apple Music、iTunes 和 iCloud 等软件业务的负责人,意图提高这些业务的内容推广能力。

3、为了避免恶意刷榜,苹果一直在对App Store的应用排行榜的排名算法进行持续的优化。

显然,所有这些举措,包括今天正式上线的付费广告业务,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用户发现新鲜App的成本,让更多的优质App获得曝光的机会。由于App Store中有高达65% 的应用下载量都来源于搜索,因此这次的付费广告功能将可能是迄今为止苹果推出的最为有效的应用推广手段。

不过据外媒分析,除了推广App之外,搜索广告业务或许还能为苹果带来更多好处。

目前,苹果在App Store中的盈利模式是:从每笔交易中抽取30%的费用。这一收入随着iPhone 和iPad销售业绩的持续下滑,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据苹果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苹果在App Store、Apple Music 和 iCloud 等数字服务方面的收入已经超过了Mac电脑,成为了仅此于iPhone 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据此,有外媒分析认为,苹果推出搜索广告,是应对iPhone销量放缓的最新举措,是在数字付费服务上的一项新的尝试,很可能为苹果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

不过,这种模式具体能带来多大的直接经济利益尚不得而知。

推出付费广告的影响

虽然,一般认为苹果推出这一举措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开发者提高应用的曝光率,为了优化App Store的开发生态。不过,也有一些开发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一举措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

美国App市场推广公司Heracles Media的合伙人Eric Seufert就表示:

“应用搜索可以说是小型开发者不必投入巨额预算便可以获得曝光的唯一方式,为什么苹果还要从他们手中夺走这唯一的渠道呢?如果他们推出搜索广告,那就给拥有巨额预算的大型开发者提供了又一条垄断曝光率的方式了。”

如Eric Seufert所言,对应用广告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苹果的这一举措对那些资金雄厚的大型开发者更为有利,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包揽相关领域的广告,使得该领域的小型开发者永无出头之日。

针对这样的质疑,App Store的负责人Phil Schiller表示: 财大气粗的开发者也不可能“用钱买通一切”,因为搜索的相关性优先级要高于广告投放,只有关联度高的结果才出现在搜索广告栏,而且开发者不能获得搜索词条的专有权,因此,资金雄厚的开发者也不会统治搜索结果。

此外,Phil Schiller还补充提到:以往的开发者会将App广告营销费用花在网站、社交媒体上,并不高效,因为用户的下载是在App Store完成的。因此苹果此举是为了让开发者把钱花在刀刃上,更直接地与用户打交道。同时对于用户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过其他推广渠道下载App而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针对Phil Schiller 的上述言论,业内分析认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App Store推广生态。

目前的App推广途径一般有两个:一是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二是影响力营销。所谓ASO是App通过优化关键词、应用描述、App Store中的截图和视频等一系列手段,提高搜索的排名和下载量。影响力营销是指通过线下或者线上的各种推广活动增加App在用户中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苹果这次推出的所搜广告业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上述两种传统的App营销方式,使得搜索优化和关键词不再重要,以往的各种推广活动也不再那么有效。此外,App Store内部搜索广告的推出是否会催生一个新的恶意刷榜行业,也是未知数。

总结

随着App Store应用数量的持续增长,开发者推广和用户发现App的方式也一定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这是无法避免的,这次苹果推出的付费广告业务就是这种变化的一种体现。按照苹果的说法,如果能够确保单条显示,经过显著标识,与搜索内容高度相关的话,那么这次推出的付费推广功能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App的曝光率,降低用户发现更多优质应用的难度,这一点无论对开发者、用户还是苹果公司而言都将是利好的。

相关阅读:

夭寿啦,苹果App Store也要推竞价排名了

苹果或将改版Apple Store:提供商品推荐功能

苹果清理App Store应用,不更新就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