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就是战位。
要把军事活动的话语权、定义权抓在手中,不能把话语权、定义权拱手相让。
——— 申进科
8月12日,“国际军事比赛—2017”闭幕式在俄罗斯阿拉比诺靶场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28个国家参赛队代表和俄罗斯民众参加了闭幕式。此前,由中国空军首次承办的国际军事比赛“航空飞镖”和“空降排”项目落幕。
为期15天的现场采访中,南都特派记者在“航空飞镖”、“空降排”两个项目的赛场上,全方位感受到军事比赛不同于体育比赛的“实战环境”。除预先设定好的比赛规则和比赛场地,空军战机打靶、空降战车射击所产生的爆炸声和冲击波,几乎与战时环境一样真实。
太平川靶场是“航空飞镖”的主赛场。在这里,中国空军首次设立实战化新闻中心,让身处滚滚“硝烟”的媒体记者,如走进实战化报道的“练兵场”。多家媒体记者感慨:这是从业以来,最具战地特色的一次采访。
远处战机轰炸震耳欲聋
中外记者如入硝烟战场
“航空飞镖”比赛现场的实战化新闻中心,位于空军太平川靶场东侧,占地300多平米,可保障120多名媒体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由于靶场远离市区,赛前一直处于网络覆盖盲区,如何从技术手段上保证赛事新闻“传得出”,北部战区空军动了不少脑筋。
据介绍,为了让中外媒体记者身临其境感受实战氛围,此次比赛特别将新闻中心选在距离对地攻击靶标只有2公里的区域。这里开通了国际长途、配备WiF i、电脑和打印机、传真机,每当战机飞临靶场、发射投掷实弹时,媒体记者坐在新闻中心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地的震颤、门窗的晃动。“有一次轰炸机出击,新闻中心的窗户玻璃被震裂多块。”
“远处战机轰炸震耳欲聋,中外记者如入硝烟战场。”新闻中心内,一款空军蓝迷彩主题桌椅颇具实战化氛围,同时,在主席台设置新闻发布台和联合发言席,并配有多语种翻译,供新闻发言人和中外指挥员走上发布台,把赛事资讯第一时间与媒体分享。俄罗斯空天军副司令兼空军司令尤金·安德烈中将,中国空军副参谋长李春潮少将,北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吕维波少将和担任“航空飞镖-2017”新闻中心主任的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刘立文少将,都曾在这里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介绍情况。
“嘭”,在离新闻中心两公里处,一架轰-6K轰炸机朝地面靶标投下一枚250公斤炸弹,目标随即被炸得“粉身碎骨”。不少中外媒体记者停止敲击键盘,循声望去,刹那间又是“轰”的一声,一架中国空军苏-30战机紧接着从新闻中心上空高速掠过,记者们的视线瞬间转移到飞机的特技动作上。
深圳卫视记者崔建斌、熊熊、罗湛,参加军事活动采访多年,身处这种规模的野战新闻中心,就能实时掌握“战场”动态,这在他们从业经历中是第一次。“这个新闻中心,满足了我们记者的各种需求。”崔建斌指着窗外不远处的靶场,“你看,窗外即是‘战场’,靶标爆炸引发的冲击波在这里就能亲身感受到。”
此外,新闻中心具备新闻发布和现场画面实时传回等功能。新闻中心旁的野战卫星电视直播车,也给新闻信息传输提供了保障,一旦网络信号受到干扰,它就可以发挥作用。
多位记者告诉南都记者,相比过去的采访模式,这次赛事报道更贴近实战性,开放程度更大,媒体记者直接目睹一线赛事,有了更多感官体验。“你可以真正看到飞机进入作战状态的各种表现。”熊熊说。
“这应该是解放军首个迷彩主题的‘战地’新闻中心,以前演习都是现搭帐篷,各种保障不够健全,空军这种范本值得推广。”不少媒体记者如是说。多次使用新闻中心的俄罗斯空天军新闻官和俄罗斯媒体记者,对这个新闻中心的实战化功能表示惊喜、给予点赞。
新闻中心建设后续如何留用也成为焦点。南都记者了解到,这里今后将组织更多的大规模演训活动,一旦有“战事”便可在新闻中心发布信息。与此同时,今后这里将作为北部战区空军新闻培训中心,舆论宣传骨干带到这里,进行教学和训练。
中国空军已历史性
接近战略空军门槛
五年来,在强军目标引领下,中国空军创下多个历史性“首次”,备受海内外关注。南都记者梳理公开资料观察发现,与发布“中国空军首次承办国际军事比赛”系列信息类似,多个“空军首次”均由空军发言人披露。
201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公布划设的当天,中国空军进行了首次空中警巡;2015年3月30日,中国空军首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被外电称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之举”;2015年5月21日,中国空军首次飞越宫古海峡远海训练,提升空军航空兵部队远海机动作战能力;2016年7月7日,首次发布运-20入列空军后成功首飞的信息,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迈出关键性一步;2016年7月18日,首次发布轰-6K巡航黄岩岛的信息,强调“根据有效履行空军使命任务的需要,空军航空兵赴南海战斗巡航,将继续常态化进行”;2016年8月28日,首次发布加快推进防空反导能力建设的信息,受到外媒广泛关注;2016年11月1日,中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首次亮相中国航展,媒体评论称“歼-20一小步,空军一大步”。
发言人披露的这些“首次”表明,中国空军已经历史性接近战略空军门槛、历史性地接近空天领域前沿。空军发言人申进科曾表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战略空军,需要牢固树立战略视野、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军事交流,学习借鉴外军有益经验,提升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增强空军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人物
空军发言人申进科——
中国军队首位多次在战斗一线发布新闻的发言人
作为中国空军首位新闻发言人的申进科大校,担任了“国际军事比赛—2017”“航空飞镖”和“空降排”两个项目的新闻发言人。他负责两项赛事的新闻发布和报道统筹,先后转战于湖北、吉林多地赛场20天,在一线对外发布赛事信息和进展,并在赛事发布会上对空军远洋训练、歼-20列装进展等热点话题回应舆论关切,表示“空军远洋训练要常去多飞”、“中国人民将越来越多地看到歼-20飞机的英姿。”

走出发布厅 走进演兵场
2013年11月,中国军队首次公布了7名新闻发言人,申进科从那个时候开始,作为中国空军首位新闻发言人,进入公众的视线。除了国防部发言人为专职以外,其余军兵种都属于兼职发言人,在担任发言人期间,申进科和其他军兵种的发言人一样,还担负其他很多工作任务。
先后有过陆军、空军工作经历的申进科,是一名从基层单位成长起来的新闻发言人,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新闻干事、宣传处副处长、空军首任外宣办主任。
南都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申进科担任新闻发言人不到4年,已发布空军新闻上百次,内容涉及空军远海远洋训练、新型武器装备列装、中外空军联演联训和军事交流活动等。作为军队发言人队伍的一员,申进科发布新闻的特色是,他不局限在会议厅发布新闻、回应关切,而是坚持走出发布厅、身着迷彩服,进入空军一线机场和演训现场发出空军声音、表达空军意志,成为中国军队首位多次在战斗一线发布军事新闻的发言人。
“军事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就是战位。”申进科说,空军新闻发布要更多展现大国空军、转型空军、战略空军、实战空军的使命担当,对外传递正确信号,对内传递坚定信心,让空军官兵对自己有信心,让广大民众对空军有信心,为建设世界一流空军助力加油。
就中国空军首次承办国际军事比赛一事,申进科在发布会上表示,“面对国际舆论的关注,面对空军使命的要求,我们以参加国际军事比赛为契机,与外国空军互学互鉴,不断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
“中国空军在国际性赛事中设立实战化新闻中心,符合国际惯例,符合战时要求,符合现代传播。”申进科表示,军事新闻发言人要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军事新闻舆论要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着眼“实战环境”,探索“战时机制”,导控“战场舆论”。要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大格局下,在加强国际传播、国际合作上有所作为,不断提升中国军队的国际话语权、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国军队的声音传得出、传得开、传得响。
发言人要多“主动出招”少“被动接招”
南都记者梳理公开资料观察发现,申进科是一位“学习型”发言人,曾提出过“思考的11种方法”,如,开门见山式思考、突破困惑式思考、见怪要怪式思考等,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刊发他撰写的新闻理论文章。
谈到创新新闻理念时,他表示,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既重视“新闻联播”,也重视“国际传播”,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中国的声音。要坚持“兼听则明”,及时掌握“中国话题”的国际反应、“中国故事”的国际回响,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
“是中国的茅台好喝,还是外国的红酒好喝?各有特点、各有优长!品酒者也各有所好。是西餐好吃,还是中餐好吃?各有特点、各有优长!各地人也各有所好。”申进科借此例子说,新闻记者进行“国际比较”,既要看到外国之“长”,也要看到中国之“长”,越客观比较,才越有新闻理性。
从“新闻人”转型“新闻发言人”之后,申进科注重学《孙子兵法》。他说,《孙子兵法》里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军事新闻发言人要勤学善用,能够主动调动对手而不被对手所调动。要破除“外电不攻击不说、网媒不炒作不说、公众不质疑不说”的思维模式,多一些舆论先制、先敌发声、先声夺人。发言人要务求多“主动出招”少“被动接招”,申进科如是说。
2015年11月27日,空军轰-6K飞机同日展翅西太平洋和东海防空识别区,任务结束15分钟后,申进科即通过“空军发布”官方微博对外发布。“组织重大军事活动,新闻发布要多打主动仗、把握主导权,不要总做别人出的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申进科说,要把军事活动的话语权、定义权抓在手中,不能把话语权、定义权拱手相让。
申进科同时强调,海上军事行动、重大突发事件、新型装备列装等军事方面问题,是“及时发布”还是“适时发布”、是“先入为主”还是“后发制人”、是“主动出击”还是“迎面应招”、是“先声夺人”还是“跟进回应”、是“及时回应”还是“规避陷阱”,要跳出“单纯军事思维”“单纯外交思维”和“单纯舆情思维”来看问题,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要以“网曝体”为鉴改进新闻发布工作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申进科表示,正视“网曝体”要讲辩证法。一方面,新闻媒体对重大重要军事信息的报道,不要随意把网传、网曝作为信息源,另一方面,也要认清,高度开放条件下的重大军事活动,大都被网民抢先爆料曝光,传统媒体望而兴叹,官方信息滞后缓慢。要以此为鉴改进新闻发布工作,因势而动、把握主动,避免“官方不说网民说”“纸媒不说网媒说”“中方不说外方说”的情形。
而针对“网络谣言”,申进科表示,网络媒体要在传播正能量中提升影响力,不能为片面提高“点击率”而偏好“坏消息”,更不能以“转引外媒”为托词肆意传播不实信息。“真相在睡觉,谣言就活跃。”
要坚持人文关怀保持新闻温情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作为空军发言人的申进科,在工作上的形象有着军队雷厉风行特色,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颇有人文情怀,对于新闻伦理有自我要求的人。
2014年的父亲节,申进科和儿子从家教、家训谈起爱祖国、爱家乡的话题,写下《让孩子爱祖国爱家乡是当父亲的责任》一文,人民网刊发后被人民日报《文教周刊》刊载。“家乡是用来‘爱’的。无论出生在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籍和家乡。家乡土地再薄,也有你的根系;家乡人民再土,也是你的亲人;家乡人民再穷,也是你的依靠。我们当父亲的,要常带着孩子回家乡看一看,看看村里的老宅、抓抓村里的泥土、收收村里的庄稼、认认村里的乡亲、端端村里的饭碗。”文中这段话引起不少人的情感共鸣。
2016年,申进科就“保持新闻温情”撰文讲述:第11届航展专业日,本来不对少年儿童开放,而身患白血病的湖南少年想到空军装备展区看飞机,他的战友们竭尽全力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给予他特别礼遇。看了记者写的有关报道和小朋友看飞机的照片,深受感染。但是,他和记者也一致感到:尽管小朋友看战机的照片很有感染力,但是不公开这些照片,也不在文字报道中出现小朋友的真实姓名。“图文并茂”固然有利于大众传播,但新闻舆论工作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关怀,保持最起码的新闻温情。
就在本次国际军事比赛期间,申进科写的《“航空飞镖”日记》有一篇公开发表。日记中说,“航空飞镖-2017”靶场开放日上,空中的精彩,大家可以看得到;地面的付出,很多人注意不到。“我们不能忘记保障赛事的平凡一兵,不能忘记警卫战士的付出奉献。”
随后他和新华社记者等人相约前去采访警卫战士,给每人带去一张“航空飞镖-2017”纪念封和一枚空军新型战机徽章。他对战士们说:同为空军人,分工各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要让每一名空军人共享空军发展成就、共享空军战斗荣光。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吉林
摄影:杨佳 杨盼